井陘之戰簡介

井陘之戰簡介

井陘之戰是公元前204年漢軍與趙軍之間的戰役,韓信是在獲得劉邦的允許後,為了進一步擊垮項羽在國內的割據勢力,在井陘口一帶和趙軍交戰,最終以少勝多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井陘之戰簡介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敗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背漢歸楚,劉邦的處境十分艱難。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命大將韓信率軍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迴。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集結大軍於井陘口防守

韓信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裡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挑選2000名輕騎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準備乘隙襲佔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井陘之戰簡介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餘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突然出擊,襲佔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

井陘之戰簡介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佔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餘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併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小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