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前幾天,一條新聞登上了熱搜,韓國首爾市政府宣佈撥款為住在地下室的1500戶家庭改善住房條件,每戶最多可獲得320萬韓元(約人民幣1.9萬元)資助。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顯然,不久前在奧斯卡斬獲四項大獎,將半地下室和其中居民的生活狀態展現到公眾面前的電影——《寄生蟲》是這個決策中的最大助力。

同時,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一部文藝作品究竟能為社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主動改變還是被動遮羞?

針對韓國政府這項舉措的目的,不乏有一種“這是為了遮羞”的聲音。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從時機來看,《寄生蟲》是去年5月份在韓國上映的,並在當年以1009.1萬觀影人次的成績位列第五。但是這個時候韓國政府並沒有什麼相關的動作。

直到電影在奧斯卡中攬獲多項大獎,受到世界的關注,這時他們才開始後知後覺般地關注到住在半地下室的人們,試圖做出一些改變。在此之前,這些人們似乎從不存在,或者被選擇性的看不見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其次,我們經常在韓劇中看到住在半地下室的人,比如《請回答1988》中的德善,她甚至因此而不敢邀請朋友到自己家作客。

這種情況在韓國並不少見。根據韓國國土交通部2018年統計,韓國共有38萬戶家庭居住在地下、半地下以及閣樓內。而在首爾,半地下室的住戶比例佔到全國近60%,也就是超過20萬戶。在龐大的總數之下,這次改善1500戶家庭住所的投入實在是杯水車薪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所以在一些朋友看來,這更像是一次來自政府的蹭熱點或作秀。

而在剛看到新聞時的喜悅之後,我也很快開始產生疑惑:那之後呢?僅僅是改變住所的環境能對他們的生活狀態提升多少?其他住在半地下室或閣樓的人呢?他們的生活環境什麼時候能夠得到改善?

但這些都無法否定這部電影帶來的現實影響,因為改變確實在發生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文藝作品帶來的積極影響並不少見

其實,文藝作品對現實社會帶來的影響並不少見。

每當說到這個話題必將被提起的電影——《熔爐》

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述在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多名學生遭到學校校長和老師的性侵和虐待,努力為這些學生討回公道的老師和法律工作者遭到暗殺,而作惡的校方和老師卻屢次逃脫法律的制裁的故事。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2011年電影在韓國上映之後,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百萬人要求重審案件,當時公訴期為7年,這個案子已經過了追訴期。但是在網友的聯名呼籲下,不僅案件得到了重重,還通過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將原來性侵身障者、不滿13歲的兒童分別處七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更改為最重可處無期徒刑,同時廢除公訴期。大家甚至稱之為“熔爐法”。

在國內,也有這樣的案例。

取材於真實兒童拐賣事件的電影《親愛的》,在上映後同樣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推動了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團圓”系統的上線,這個平臺可以將兒童失蹤信息推送到失蹤地周邊的相關人群,為找回失蹤兒童收集信息。據統計,截至2019年6月,共發佈3978條走失兒童信息,找回3901名失蹤兒童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同時,電影也讓人們看到了“拐賣”鏈條中的另一個群體——收買並撫養被拐兒童的父母們,他們在收養孩子之後,一心呵護,像親生父母一樣給予孩子全部的愛。所以對他們的量刑,也成為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於是第二年,刑法修正案就規定了,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並對他們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從輕處罰。

同樣,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讓進口藥品的高價問題進入大眾視野,各地方政府也快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減輕患者的負擔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紀錄片《垃圾圍城》,則通過對北京周邊幾百座垃圾場的走訪與調查,成功引起了公眾對垃圾治理、垃圾分類的關注,並促使北京市政府出臺文件,對北京周邊的1000個垃圾場進行治理。

這些文藝作品的出現,就像為原本看似平靜的生活豁開了一道口子,讓冰山之下的現實顯露出來,也讓我們看見了那些或是受制於渠道、或是受困於我們自身的視野而本可能接觸不到的話題和現象,促使著社會做出改變。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改變的最大助力,其實是人

優秀的文藝作品確實能對現實生活帶來一些轉變——哪怕只是觀念上的變化,這點毋庸置疑。

但是仔細觀察上面這些事件,你會發現,其實推動改變發生的最重要的一環大多在於人,每一個普通人

“熔爐法”的建立,離不開網友的持續關注,百萬公眾的聯名要求,其他每一個改變的發生同樣離不開一個關鍵——“公眾的關注”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文藝作品更像是一個傳送門,將各種事件、社會現象傳送至我們面前,讓我們為之喜怒、開始思考,這是它們的力量。而真正能對現實產生影響,推動改變發生的力量則來自於我們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是,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小說之後,在認識到現實的“醜陋”之後,即便為之唏噓,也不過是一看而過,繼而回歸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之中。

誠然,針對一些社會事件,我們大部分人能做到的極限就是在發條微博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或者跟家人朋友交流一下,似乎沒什麼作用。但是回過頭再看那些事件的改變,不正是那些來自各種平臺的聲音促成的麼?這就是每一條小觀點的價值。

從“熔爐法”到改善“半地下家庭”生活,電影的能量有多大?

近來的一些事情,讓人頹喪,但也證明了不做沉默的旁觀者的重要性。或許有時改變不一定能即時到來,但你仔細看,誰能說水面之下,沒有暗流湧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