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生僻字註音

本文主要供有需要的人在網上搜查!

山海經應是我國最古老的書之一,這裡不是說它成書的時間,而是指記錄的祖先的事蹟最為久遠,後世做遊戲的人和在寫奇幻或玄幻的故事的時候都喜歡去裡面找靈感。此書的字好難認,很多後來都沒有使用過,讀原文比較困難,吃飽了沒事幹竟然標起音來,但限於工具書的有限,有些字還是查不到,就我的標記作以下說明:

《山海經》生僻字注音


所有的標間都在字後面(音……)

如果有類似大家熟悉的同音字,儘量用字,因為有些標音的字可以用來理解被標的字,但有些字不好用其它的字表示,只能用漢語拼音法來表示。

(同……)代表的是異體字或簡體字

(當音……)表示是個多音字在此取這個音

(音…或…)表示兩個音都可以

(猜音……)表示參考過類似組合的字的大部分讀音猜測

()表示無法猜


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一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經》是一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此書《五藏山經》的各經後面,大量列舉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雞、犬、牡羊、圭、璧、璋、糈(音許)……等,而“糈”字在各經中所見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說巫師用精米來享神。《山海經》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關於醫藥、咒禁、神怪等記敘。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說它“蓋古之巫書”,當是平情之論。


說  明

生僻字字形描述說明:

  對於字庫中沒有的漢字,採用符號加漢字描述法表示。

  [囪比]:左囪右比,[ ]表示兩字合一字。

  [門◎豕]:外門內豕。◎表示內外結構的字

  [此/魚]:上此下魚。/表示上下結構的字

  [足鵕-鳥]:由足和鵕的左邊拼為一字。-表示去掉

南山經第一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瑤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音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音魚一種猴子)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音猩猩),食之善走。麗

[鹿/旨](同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應音甲)疾。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金(音演)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音猿)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不可以上。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音紐)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魚,其狀如龜而鳥首虺(音灰)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又東三百里柢(音底)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音屈)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音陸),冬死而復生。食之無腫疾。

  又東三百里曰亶爰(音膽圓) 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又東三百曰基山。其如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音伯怡),佩之為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鳥][付鳥](音長夫),食之無臥。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音獲或護)。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流之澤。其中多赤(音如),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音基)尾之山,其尾(音村)於東海,多沙石。漢水出焉,而南流注於(音育),其中多白玉。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音義);糈(音許)用稌(音途)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

  《南次二經》之首曰櫃山,西臨流黃,北望諸[囟比](同毗),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音吃)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音朱),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音質獵),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音懷),其音如斫(音卓)木,見則縣有大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

[囪比](同毗)。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音條)水出於其陰,北流至於具區,其中多(音滋)魚。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音獲),[門◎豕](音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勺,其中多黃金。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音夫)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湨(音菊)。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音菊)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列塗。

  又東五百里曰僕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又東五百里曰鹹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音患)。洵水出焉,而南流注於閼之澤,其中多芘蠃(音比裸)。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同楠),其下多荊杞。滂(音乓)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海。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無玉。處於東海,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壁瘞(音義),糈用稌(音途)。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鳥焉,其狀如(音交)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泿(音銀)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音泛)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勃海。

  又東四百里至於旄(音毛)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又東四百里,至於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音獲)。黑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其中有(音專)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 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嫋,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音 yóng ),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榖(音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飢,可以釋勞,其名曰白(音舊),可以血玉。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音槁)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這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海,有鳳皇、鵷(音淵)雛。

  凡《南次三以》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音許)用稌。

  右南經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西山經第二

 

  《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音錢)羊,其脂可以已臘。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音獲)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中多銅。有鳥焉,其名曰(音烏)渠,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音薄)。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蟲遺](音畏),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音作)牛。其陰多磬(音慶)石,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鳥多赤(音閉),可以御火。其草有萆(音閉)荔,狀如烏韭,而生於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其狀臺葵,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渭。其獸多蔥(同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

(音民),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枏(同楠)。其草多條,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食之已疥。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其陰多銅。灌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禺水。其中有流,以塗牛馬無病。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不多(音棒)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音媚),其獸多(音作)牛、羬(音錢)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音慣),其狀如樗(音初),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音者),浴之已疥,又可以已(當音服)。竹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

(音雞)而黑端,名曰豪彘。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葉而無傷,木蟲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音迷無),佩之可以已癘(音歷)。

  又西七十里曰(音魚)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上多棫橿(音域疆),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音圓)之玉。有獸焉,其狀如嫋,人面而一足,曰橐(音駝)[非/巴](音肥),冬見夏蜇,服之不畏雷。

  又西四百五十里曰時山,無草木,逐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於渭。獸多猛豹,鳥多屍鳩。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上多榖柞,下多杻橿。陰多銀,陽多白玉。涔(音cén)水出焉,北流注於渭。清水出焉,南流注於漢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幡(音翻)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音免);囂水出焉,北流注於湯水。其上多桃枝鉤(同鉤)端,獸多犀兕熊羆(音皮),鳥多白翰赤

(音敝)。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間姑)蓉,食之使人無子。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棕枏(同楠),下多菅(音尖)蕙。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谿(音溪)邊,席其皮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音立),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靡蕪,名曰杜蘅(音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音影)。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塗之山。薔水出焉,西流注於諸資之水;塗水出焉,南流注入集獲之水。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音譽),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槀茇(音撥),其葉如葵而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音絕)如。有鳥焉,其狀如鴟(音吃)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音影)。

  又西百八十里曰黃山。無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其名曰[敏牛]

(音敏)。有鳥焉,其狀如鴞(音削),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音武)。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棕枏(同楠),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麢(音羚)、麝;其鳥多鸓(音磊),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音龜)山,是錞(音純)於西海。無草木,多玉。悽水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采石、黃金、多丹粟。

  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於隗(當音委)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音魚)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音義)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音全),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採等純之。

  《西次二經》之首曰鈐(音前)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浴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數歷之山。其上金黃金,其下多銀,其木多杻橿,其鳥金鸚(音武)。楚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渭,其中多白珠。

  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涇(音精)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渭,其中多磬(音慶)石、青碧。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音聶),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當音迪)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又西二百里曰龍首之山。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苕(音條)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涇水。其中多美玉。

  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牛、羬(音錢)羊、白豪。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音浮溪),其鳴自叫也,見則有兵。

  西南二百里曰鳥危之山。其陽多磬(音慶)石,其陰多檀楮(音彈儲),其中多女床。鳥危之水出焉,西流注於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天下大兵。

  又西四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陽多堊(音惡),其陰多碧,其獸多牛,麢(音羚)羊。

  又西四百里曰薰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同底)陽之山。其木多(音及)、枏(同楠)、豫章,其獸多犀、兕、虎、(音琢)、㸲牛。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眾獸之山。其上多琈(音途浮)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黃金。其獸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皇水出焉,西流注於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

  又西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音前)山至於萊山,凡十七仙,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音尖)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音前)而不糈,毛採。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音遙)之澤,西望帝之搏獸之丘,東望(音顏)淵。有木焉,員葉而白柎(當音夫),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其狀如鳧(音浮),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泚(音此)水出焉,北流注於泑(音幽)水。無草木,多青雄黃。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

[囪比](同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音此)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當音夫),食之不勞。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音密)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音密)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音密)山至於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音皮)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鍾山之東曰瑤岸,欽(音皮)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

(音俊)鳥,其狀如鴟(音吃),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則其邑大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也焉,西流注於流沙。是多文鰩(音遙)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音ráng )。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時之水也焉,而北流注於(音幽)水,其中多蠃(音裸)母,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琅玕(音郎杆)、黃金、玉,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黃金、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其中多玉,其陰多鷂(音藥)木之有若,北望諸[囪比](同毗),槐鬼離侖居之,鷹(音佔)之所宅也。東望恆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見則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音呵蟄意)鳥獸則死,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而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音頻)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也焉,而南流東注於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於大(音於),是多怪鳥獸。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遊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音滑)魚,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於蠃(音裸)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其神狀如人而

犳(音琢)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無水。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音角),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音ráng )。有鳥焉,其狀如翟(當音迪)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於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木無不有焉。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音跬或偉)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音鵝)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如)〔曰〕猙(音爭)。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叫也,見則其邑有

(同訛)火。

  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蕃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兕,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雲之所出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音傲耶),是食人。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樂鳥](音落),其名曰鴟(音吃)。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音龜)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也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維帝江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音幽)山。神蓐(音入)收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

  又西行三里至於翼望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其曰(音歡),其音如[大/集](同奪)百聲,是可以御兇,服之已癉(音旦)。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䳜(音奇途),服之使人不厭,又可以御兇。

  凡《西次三經》之首,崇吾之山至於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狀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禮,用一吉玉瘞(音義),糈用稷米。

  《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上多榖,無石,其草多茆(音毛)蕃。陰水出焉,西流注於洛。

  北五十里曰勞山,多茈(音紫)草。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

  西五十里曰罷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其中多茈(音紫)碧。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榖、(音作),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北二百里曰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陰多鐵,其陽多玉。辱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音落)石,下多榛、楛(音苦),獸多白鹿。其鳥多當扈,其狀如雉,以其髯(音然)飛,食之不(音眩)目。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又北百八十里曰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號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藥、虈(音消)、芎藭(音兄窮)。多(當同涵)石。端水也焉,而東流注於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孟山。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其獸多白狼、白虎,其鳥多白雉、白翟(當音迪)。生水也焉,而東流注於河。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柏,下多櫟、檀。其獸多牛、羬(音錢)羊、其鳥多鴞(音削)。洛水出於其陽,而東流注於渭;夾水出於其陰,而東流注於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由〕首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是多白玉。

  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涇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渭,是多白金、白玉。

  又西百二十里曰剛山。多柒木,多琈(音途浮)之玉。剛水也焉,北流注於渭。是多神[光鬼](音赤),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

  又西二百里至剛山之尾,洛水也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蠻蠻,其狀鼠身而鱉首,其音如吠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當音堤)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當音冤)水出焉,而北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兇。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音駁),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狀如棠,而員葉赤實,實大如木瓜,名曰櫰(當音歸)木,食之多力。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音圭)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音胃)毛,名曰窮奇,音如獋(音嚎)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於洋水,其中多黃貝、蠃(音裸)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有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鰠(音騷)魚,其狀如鱣(音佔)魚,動則其邑有大兵。濫水出於其西,西流注於漢水。多[如/魚]魮(音如皮)之魚,其狀如覆銚(音掉),鳥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音淹滋)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榖,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癉(音旦),可以御火。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音條)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砥礪。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名曰孰湖。有鳥焉,其狀如鴞(音削)而人面,蜼(音尾)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於崦嵫(音淹滋)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右西經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北山經第三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機木,其上多華草,(音逢)水出焉,而西流注於(音幽)水,其中多芘(音比)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諸[囪比](同毗)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音鱔),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音尤)。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音權)疏,可以闢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

鵸䳜(音奇途),是自為牝牡(音聘母意雌雄),食之不疽(音居)。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芘(音比)湖之水。其中多儵(音舒)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又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音橋)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音傭)。有獸焉,其狀如(音環)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兇。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音捉)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鰼鰼(音習)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癉(音旦)。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其獸多麢(音羚)羊,其鳥多蕃。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音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音居)。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獸多橐駝,其鳥多寓,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又北四百里至於虢(音國)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中多文貝。

  又北二百里曰丹燻之山。其上多樗(音初)柏,其草多韭(缺字xie),多丹雘(音獲)。燻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音嚎)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音採),又可以御百毒。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音此)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鳴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多蔥、葵、韭、桃、李。槓水出焉,而西流注於(音幽)澤。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音燕),其鳴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音獵),牛尾、文臂、馬蹄,見人則呼,名曰足訾,其鳴自呼。有鳥焉,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名曰鵁(音交),其鳴自呼,食之已風。

  又北百八十里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音兼),善吒,行則銜其尾,居則蟠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音夜),食之已嗌(音益意咽喉)痛,可以已(音赤)。櫟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槓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音初)、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音叫),名曰那父。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由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音幽)澤,其中多磁石。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邊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櫟澤。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鹹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音拓)。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音轟)之山。其上多棕枏,其下多茈(音紫)草,敦薨之水焉,而西流注於(音幽)澤。出於崑崙之東北翼,實惟河源。其中多赤鮭,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鳩。

  又北二百里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寙(音亞羽),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䰽䰽(音背)之魚,食之殺人。

  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瀤(音環)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泰澤,其中多(音早)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犭軍](音揮),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又北二百里曰北丘之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雁,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囂水。其中多

(音奇)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又北百里曰熊差之山。無草木,多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塗吾之水。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同堤)山,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狕(音咬)。隄(同堤)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泰澤,其中多龍龜。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於隄(同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音義),吉玉用一珪,瘞(音義)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北次二經》之首〔山〕,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音cén)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酸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汾水,其中多美赭(音者)。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其鳥多白翟(當音迪)、白(音有)。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汾水。其中多(音此)魚,其狀如儵(音舒)而赤鱗,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又北二百里曰孤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汾水,其中多蒼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廣員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鮪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爾是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諸餘之山。其上多銅玉,其下多松柏。諸餘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於(印)〔邛〕澤。其中多[馬勃-力](猜音勃)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音刨削),是食人。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犭谷](音欲)。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長[般/鳥][冒鳥](音盤冒),宵飛而晝伏,食之已(音椰意中暑)。涔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邛澤。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東流注雁門。其獸多居暨,其狀如豚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上

(音痛)。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碧,多馬。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海,其中多(音扇)。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於洹(音桓)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是錞(音純)於北海。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音cén)之山至於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音義);用一壁一珪,投而不糈。

《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麢(音羚)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音環),善還,其名自訆(音叫)。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

(音墳),是善驚,其鳴自(音笑)。

  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音帝)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

  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訆(音叫)。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音掘居),其鳴自(音笑),食之不飢,可以已寓。

  又東北七十里曰鹹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音紫)草。條菅之水出下,而西南流注於長澤。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食之已癘。

  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澠(音繩)水出焉,潛於其下,其中多黃堊(音惡)。

  又東北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其狀如句瞿,其名曰領胡,其鳴自(音笑),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乍(音笑)。留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有(音現)父之魚,其狀如(音付)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又東北三百五十里曰賁(當音閉)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音惡),多涅(音聶)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氵取](猜音諏)水出焉,而西北流於泰澤。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實惟乾河。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員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音豬玉),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音者),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音笑),見則其邑有恐。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音惡),多涅(音聶)石。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其上,潛於其下,是多美玉。

  又東三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䃤(音笑)。高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又東二百里曰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也焉,南流注於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黃澤。

  又東三百里曰彭[囪比](同毗)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於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於黃澤。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習鳥](猜音習),食之不(音叫)。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注於滹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東北三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音笑),食之不妒。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音立)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於汜水。

  東三百里曰沮洳(音巨入)之山。無草木,有金玉。濝(音齊)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音qūn)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洹。滏(音斧)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歐水。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音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清漳之水出焉,東流於濁漳之水。

  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音底)。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滏(音斧)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海澤。

  又北百里曰題首之山。有玉焉,多石,無水。

  又北百里曰(同繡)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音旬),其草多芍藥、芎藭(音兄窮)。洧(音尾)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有(音護)、黽(音敏)。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音suò)水出於其陽,而東流注於泰陸之水。(音只)水出於其陰,而東流注於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於(音只)澤。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音這)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大洧(音尾)。

  又北三百里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於臬(音聶)澤,其中多礨(音磊)石,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大澤。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滹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

䍶䍶(音凍),其鳴自訆(音叫)。滹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音樓)水。液女之水出於其陽,南流注於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音獲)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滹沱;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滹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皐(同皋)塗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滹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音寇)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音談)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嬰石。燕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於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駞(音駝),其鳥多鶹(音留)。歷虢(音國)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有師魚,食之殺人。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澣(音浣環),其鳴自(音笑)。

  又北五百里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狀如麋,其川(州)在尾上,其名曰羆(音皮)。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蒲夷之魚。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於雁門之山,無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於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里。無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音純)於毋(音無)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風力/力力](音厲)。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山以至於毋(音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音chǎi)瘞(音義)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用一璧瘞(音義)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音途)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北經之山志,凡八下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東山經第四

  《東山經》之首(音訴)[朱/蟲蟲](音朱)之山,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鱅鱅之魚,其狀如犁羊,其音如彘鳴。

  又南三百里曰(音磊)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東流注於食水,其中多活師。

  又南三百里曰(音旬)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音笑)。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其名曰

(音詞)鼠,見則其邑大旱。[氵只](猜音枳或是濩的誤寫)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儵(音舒)。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又南三百里曰勃齊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音感)魚。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音感)魚。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嶽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音初)。濼(音落)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犲(同豺)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予予](音續)之魚。其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音免);其中多(音條)(音yóng),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天下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音同),其鳴自訆(音叫)。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音純)於江,無草木,多瑤碧。激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娶檀之水,其中多茈(音紫)蠃(音裸)。

  凡東山經之首,自(音訴)[朱/蟲蟲](音珠)之山以至於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狀皆人身龍首。祠毛用一犬祈,(䎶(音二))〔衈(音爾)用魚。

  《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緡(音民)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

軨軨(音玲),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糓而無水,多鳥獸。又西南四百里嶧(音譯)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音惡)。嶧(音譯)皋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激女之水焉,其中多蜃珧(音聖遙)。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於曷(音何)山之尾。無草木,多砥礪。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無草木。澧(音禮)水出焉,東流注於餘澤。其中多珠蟞(音鱉)魚,其狀如肺而有(四)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峩(音鵝)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荊芑(音啟)。雜餘之水出焉,東流注於黃水。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音吃)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狳(音求餘),其鳴自訆(音叫),見則螽(音終)蝗為敗。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

(當音如),其鳴自訆(音叫),見則其國有恐。

  又南三百里曰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於涔(音cén)水。其中多鶘(音黎胡),其狀如鴛鴦而人足,其鳴自訆(音叫),見則其國多土功。

  又南二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山。無草木,多石。

  又南三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三里裡曰碧山。無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又南五百里曰緱(音勾)氏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東流注於沙澤。

  又南三百時曰姑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獙獙(音敝),見則天下大旱。

  又南五百里曰鳧麗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音龍)侄,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又南五百里曰(當音因)山。南臨(當音因)水,東望湖澤。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獋(音嚎)狗,其名曰峳峳(音悠),見則其國多狡(音角)客。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當音斜)鉤,見則其國多疫。

  凡《東次二經》之首,自空桑之山至於(當音因)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音格)。其祠毛用一雞,祈嬰用一璧瘞(音義)。

  又《東次三經》之首曰屍胡之山。北望[歹羊](音祥或殃)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獸焉,其狀如麋而魚目,名曰(音願)胡,其鳴自訆(音叫)。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音妹)魚。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東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無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音佔)鮪(音尾)。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音起腫)之山。廣員二百里,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湧,其名曰深澤,其中多蠵(音西)龜。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 。名曰鮯鮯(音格)之魚,其名(鳴)自叫。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音母)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音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叫。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於無皋之山。志望幼海,東望榑(當音扶)木。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里。

  凡《東次三經》之首,自屍胡之山至於無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

  又《東次四經》之首曰北號之山,臨於北海。有木焉,其狀如楊,赤華,其實如棗而無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單如豚,名曰(音歇意狼)(狙(音居))(狚(音旦))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音奇)雀,亦食人。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展水。其中多(音羞)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東始之山 。上多蒼玉。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實,其名曰芑(音啟),可以服馬。泚(音此)水也焉,而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音紫)魚,其狀如鮒(音付),一首而十身,其臭如麋蕪(音無),食之不(音畢同屁)。

  又東南三百里曰女烝(音蒸)之山。其上無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於鬲(音格)水;其中多薄魚,其狀如鱣(音佔)魚而一目,其音如歐,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南二百里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皋澤,其中多(音羞)魚,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七,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音ráng )。

  又東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也焉,而西流注於餘如之澤。其中多(音滑)魚,其狀如魚而鳥翼,也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北二百里曰剡(當音扇)山,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寙(音羽),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音翡)。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鉤(同鉤)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澇水,其中多魚。

  凡《東次四經》之首,自北號之山至於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右東經之山志,凡四十六山,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中山經第五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其上多杻(音紐)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黃華而莢(音夾)實,名曰籜(音拓),可以已瞢。有獸焉,其狀如[蟲/蟲|犬]()鼠而文題,其名曰(音挪),食之已癭(音影)。

  又東二十里曰歷兒之山。其上多橿;多櫪木,是木也,方莖而員葉,黃華而毛,其實如楝(音練),服之不忘。

  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其上多竹。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多豪魚,其狀如鮪,赤喙(赤)尾赤羽,可以已白癬(音選)。

  又東三十五里曰蔥聾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堊(音惡),黑青黃堊(音惡)。

  又東十五里曰涹(音窩)山。其上多赤銅,其陰多鐵。

  又東七十里曰脫扈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葉而赤華,莢(音夾)實,實如棕莢,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音鼠),食之不眯。

  又東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音cuó )。

  又東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鳧谷,其中多鐵。

  又東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銅。

  又東百二十里曰吳林之山,其中多葌(音奸)草。

  又東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不憂。勞水出焉,而西流注於(音浴)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魚,食之已痔(音痛)。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榖。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音匪),養之可以已憂。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音詹)棘。

  又北三十五里曰陰山。多礪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音雕)棠,其葉如榆葉而方,其實如赤菽(音叔),食之已聾。

  又東北四百里曰鼓鐙(音登或凳)之山,多赤銅。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於鼓鐙(音登或凳)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其餘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音義)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中次二經》濟山之首曰(同輝)諸之山。其上多桑,其獸多閭麋,其鳥多鶡(音何)。

  又西南二百里曰發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礪。即魚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無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時曰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名曰(音龍)砥,食之不眯。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音奸)山。葌(音奸)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名曰芒草,可以毒魚。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獨蘇之山,無草木而多水。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洛。有獸焉,其名曰馬腹,其狀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凡《濟山經》之首,自輝諸之山至於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中次三經》萯(音負)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其陰多赭(音者)、黃金。神燻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狀如[艹/菁](猜音菁)如舉。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墠(音善)渚,禹父之所化,是多僕累、薄盧。(音神或申)武羅司之,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而穿耳以鐻(音鋸),其鳴如鳴玉。是山也,宜女子。畛(音診)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有鳥焉,名曰鴢(音腰),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音奸),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音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又東十里曰騩(音龜)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琈(音途浮)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又東四十里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音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是多黃貝。

  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實維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蒼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萯(音負)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凡萯(音負)山之首,自敖岸之山至於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燻池、武羅皆一牡羊副,嬰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雞瘞(音義)之,糈用塗。

  《中次四經》釐(音離)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音玲)石。

  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石。有獸焉,其狀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鮣

(音印銀)。虢(音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瓀(音軟)石。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音離)山。其陽多玉,其陰多蒐(音搜)。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滽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伊水。有獸焉,名曰[犭頡](音斜),其狀如獳(當音如)犬,而有鱗,其毛如彘鬣。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穀,多塗石,其上多琈(音途浮)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羬(音錢)羊。有木焉。其狀如樗(音初),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音撥)。可以毒魚。

  又西二百里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薴(音亭寧),可以毒魚。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艹/媚](猜音媚)。其獸多蚱(音炸)牛、羬(音錢)羊、鳥多赤鷩(音閉)。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音歡)舉之山。洛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其中多馬腸之物。此二山者,洛間也。

  凡釐(音離)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於玄扈之山,凡九山,六千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中次五經》薄山之首曰苟床之山。無草木,多怪石。

  東三百里曰首山。其陰多穀柞(音作),其草多[艹/術](音竹)芫;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木多槐。其陰有谷,曰機谷,多題[鳥犬]()

鳥,其狀如梟而三目,有耳,其音如錄,食之已墊。

  又東三百里曰縣(音玤)之山。無草木,多文石。

  又東三百里曰蔥聾之山。無草木,多[廣夆](同玤音棒)石。

  東北五百里曰條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藥、亹(音偉)冬。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陰多蒼玉,其陽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又東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音春)木,其草多芃。

  又東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堊(音惡)。

  又東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錫。

又東十里曰歷山。其木多槐,其陽多玉。

又東十里曰屍山。多蒼玉,其獸多(音京)。屍水出焉,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東十里曰良餘之山。其上多榖、柞(音作),無石。餘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河;乳水出於其陽,而東南流注於洛。

  又東南十里曰蠱尾之山。多礪石、赤銅。龍餘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洛。

  又東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音作)、棘,其草多藷藇(音豬玉)蕙,多寇脫。黃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璇玉。

  又東十二里陽虛之山。多金,臨於玄扈之水。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於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音神或申)也,其祠用(音途)、黑犧、太牢之具、蘗(音bò)釀、幹舞、置鼓,嬰用一璧。屍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於上用一雌雞於下,(音雞)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採之,饗之。

  《中次六經》縞羝(音稿低)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榖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音設同蟄)蟲,實維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雞,禳(音 ráng )而勿殺。

  西十里曰縞羝(音稿低)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當音龜)山。其陰多琈(音途浮)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音灌)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鳥焉,狀如山雞而長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鴒(音玲)[要鳥](猜音腰),其鳴自呼,服之不眯。交觴之水出於其陽,而南流注於洛,俞隨之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榖水。

  又西三十里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音謝)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洛;少水出其陰,而東流注於榖水。

  又西三十里曰婁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瞻水出於其陽,而東流注於洛。陂水出於陰,而北流注於榖水,其中多茈(音紫)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於其陽,而南流注於洛,其中多水玉。澗水出於其陰,西北流注於榖水,其中多麋石、櫨(音盧)丹。

  又西五十里曰榖山。其下多榖,其上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榖水,其中多碧綠。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豪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洛;其中多旋龜,其狀鳥首而尾,其音如判木。無草木。

  又西百里曰長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洛,其中多鳴石。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無草木,多瑤碧。厭染之水出於其陽,而南流注於洛,其中多人魚。其西有林焉,名曰墦(音煩)冢。榖水也焉,而東流注於洛,其中多(音煙)玉。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音初),多[木備-亻](猜音備)木。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鐵,多蕭。槖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脩(音修)闢之魚,狀如黽(音敏)而白喙,其音如鴟(音吃),食之已白癬。

  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無草木,多堊(音惡)。潐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河,其中多蒼玉。菑(音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枏、多竹箭。其獸多牛、羬(音錢)羊,其鳥多鷩(音閉)。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珚(音煙)玉。

  又西九十里曰陽華之山。其陽多金玉,其陰多青雄黃。其草多藷藇(音豬玉),多苦辛,其狀如(音肅),其實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瘧。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洛。其中多人魚。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門水,其中多玄(音肅)。[糹昔](音昨)姑之水出於其陰,而東流注於門水,其上多銅。門水出於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凡縞羝(稿低)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於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嶽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諸嶽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中次七經》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有草焉,其狀如蓍(音師),赤葉而本叢生,名曰夙條,可以為簳(音杆意箭桿)。

  東三百里曰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為毒。其上多礪,其下多砥。

  又東二百里曰姑媱(音遙)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音遙)草,其葉胥(音需)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於人。

  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其實如蘭,服之不字。有草焉,員葉而無莖,赤華而不實,名曰無條,服之不癭(音影)。

  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音偏),方莖而葵狀,服者不癭。

  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蒼玉。有木焉,其葉如槐,黃華而不實,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又東五十七里曰大[非/古](音苦)之山。多琈(音途浮)之玉,多麋玉。有草焉,其(狀葉)(葉狀)如榆,方莖而蒼傷,其名曰牛傷,其根蒼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三足龜,食者無水疾,可以已腫。

  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餘,赤葉赤華,華而不實,其名曰嘉榮,服之者不霆。來需之水出於其陽,而西流注於伊水,其中多鯩(音輪)魚,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合水出於其陰,而北流注於洛,多縢(音疼)魚,狀如鱖(音貴),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瘻(音漏)。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音qūn)。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音帝)魚,狀如[執皿](音尾)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葉狀如犁而赤理,其名曰栯(音有)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狀如

[艹/術](音竹),白華黑實,澤如蘡薁(音嬰玉),其名曰(音遙)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又北三十里曰講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葉狀如菽,反傷赤實,可以御兇。

  又北三十里曰嬰梁之山。上多蒼玉,錞(音純)於玄石。

  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音初)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又東四十里曰少陘(音型)之山。有草焉,名曰[艹/岡](音岡)草,葉狀如葵,而赤莖白華,實如蘡薁(音嬰玉),食之不愚。器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役水。

  又東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棃(同梨),其葉狀如荻而赤華,可以已疽。太水出於其陽,而東南流注於役水。承水也於其陰,而東北流注於役。

  又東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於役。

  又東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鐵。役水出焉,北注於河。

  又東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狀如荊,白華而赤實,名曰葪(音即)柏,服者不寒。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

  又東三十里曰大騩(音龜)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音惡)。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艹/狼](䓳(音很))。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

  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於大騩(音龜)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音全)用一羊羞,嬰用一藻玉瘞(音義)。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

  《中次八經》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音住)檀。雎(音居)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

  東北百里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其中多犛(音毛)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桔櫾(音由)(音由)。漳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雎(音居)。其中多黃金,多鮫魚,其獸多閭麋。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驕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音獲),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鉤端。神[單/蟲蟲](音駝)圍處之,其狀如人面,羊角虎爪,恆遊於雎(音居)漳之淵,出入有光。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獸多豹虎,多閭麋、(音京)麂。其鳥多白(音驕),多翟(當音迪),多鴆(音鎮)。

  又東北二百里曰宜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音獲)。洈(音為)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漳,其中多白玉。

  又東北三百五十里曰綸山。其木多梓、枏,多桃枝、多柤(音渣)、慄、橘、櫾(音由),其獸多閭、麈(音煮)、麢(音羚)、

(音錯)。

  又東二百里曰陸陒(音鬼)之山。其上多琈(音途浮)之玉,其下多堊(音惡),其木多杻(音紐)、橿。

  又東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水)。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又東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陽多赤金,其金陰多白珉(音民),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音獲),其木多樗(音初)。神涉[單/蟲蟲](音駝)處之,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

  又東百三十里曰銅山。其上多金、銀、鐵,其木多穀、柞(音作)、柤(音渣)、慄、桔、櫾(音由),其獸多豹。

  又東北三十里,曰美山。其獸多兕牛,多閭麈(音煮),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音獲)。

  又東北百里曰大堯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機;其草多竹;其獸多豹、虎、麢(音羚)、[薨鳥]

(音哄)。

  又東北三百里曰靈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音獲),其木多桃、李、梅、杏。

  又東北七十里曰龍山。上多寓木;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錫;其草多桃枝、鉤端。

  又東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穀、柞(音作)、多黃堊(音惡)、白堊(音惡)。

  又東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音獲),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琈(音途浮)之玉,多赭(音者),多邽(音圭)石,多寓木,多柘。

  又東南一百五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東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鐵,其木多柏。

  又東南七十里曰(音歡)山。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錫。鬱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其中多砥礪。

  又東北百五十里曰仁舉之山。其木多穀、柞(音作)。其陽多赤金,其陰多赭(音者)。

  又東五十里曰師每之山。其陽多砥礪,其陰多青雘(音獲)。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東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穀、柞(音作)、椒(音焦)、柘;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獸多豕、鹿,多白犀;其鳥多鴆。

  凡荊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音義),用一藻圭,糈用稌(音途)。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音義),嬰毛一璧。

  《中次九經》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其上多石涅(音聶),其木多杻(音紐)、橿,其草多菊、[艹/術](音竹)。洛水出焉,東注於江。其中多雄黃,其獸多虎、豹。

 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良龜,多鼉(音駝)。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其鳥多翰、

(音閉)。

  又東北一百四十里曰崍山。江水出焉,東流注(於)大江。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麋、麈(音煮)。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音謝)韭,多藥空奪。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崌(音居)山。江水出焉,東流注於大江,其中多怪蛇多(音至)魚。其木多杻(音由紐),多梅梓。其獸多夔麢(音羚)犀兕。有鳥焉,狀如鴞(音削)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竊脂,可以御火。

  又東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堊(音惡),其下多砥礪。其木多桃枝鉤端。有草焉,狀如葵而赤華,莢實白柎(當音夫),可以走馬。

  又東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堊;其木多栒(音旬),多豫章,其草多嘉榮、少辛。有獸焉,狀如狐,而白尾長耳,名[犭也](音是)狼,見則國內有兵。

  又東五百里曰鬲(音格)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白珉。蒲

[薨鳥](音哄)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江,其中多白玉。其獸多犀象熊羆,多猨蜼(音袁尾)。

   又東北三百里曰隅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音獲)。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音紫),徐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丹慄。

  又東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其木多梅梓,多杻(音由紐)。減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江。

  又東三百里曰勾檷(音迷)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黃金。其木多櫟柘,其草多芍藥。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音聶);其木多棷樿(音周善),多楊。宣餘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蛇。其獸多閭麋,多麈(音煮)豹虎,其鳥多白鷮(音嬌)。

  又東北二百里曰玉山。其陽多銅,其陰多赤金。其木多豫章杻(音由紐),其獸多豕鹿、麢(音羚)、

㚟(音錯),其鳥多鴆。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音初)柳,其草多冠脫。

  又東一百四十里曰騩(音龜)山。其陽多美玉赤金,其陰多鐵。其木多桃枝荊(芭)[芑](音啟)。

  又東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音兼)石。其木多柤(音渣)、慄、橘、櫾(音由)、(音由)、杻(音紐),其獸多麢(音羚)、㚟(音錯),其草多嘉榮。

  又東一百七十里曰賈超之山。其陽多黃堊(音惡),其陰多美赭(音者);其木多柤(音渣)、慄、橘、櫾(音由),其中多龍脩(音修)。

  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於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音義),糈用稌(音途)。文山、勾檷(音迷)、風雨、騩(音龜)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席)(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幹舞,用兵以禳(音 ráng )祈,璆(音求)冕舞。

  《中次十經》之首曰首陽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音居),多封石。其陽多赤金,其陽多鐵。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繢(當音會)之山。其木多、(音由)、杻(音紐),其草多枝勾。

  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無草木,多白金,金水。

   又西南二十里曰復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陽多黃金。有鳥焉,其狀如鴞(音削),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踵(音起腫),見則其國大疫。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多椒椐(音居),多柘,多堊(音惡)。

  又西三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陽多青雘(音獲),其陰多鐵,其鳥多鸜鵒(音渠玉)。

  又西五十里曰涿(音捉)山。其木多穀、柞(音作)、杻(音紐),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音長)、杻(音紐)。

  凡首陽山之首,自首山至於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雞瘞(音義),糈用五種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嬰毛一璧瘞。騩(音龜)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具);合巫祝二人舞,嬰一璧。

  《中次一十一山(經)》荊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東流注於濟。貺(音況)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漢,其中多蛟。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珉。

  又東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潕(音舞)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滎,其中多人魚。其上多梓、枏,其獸多麢(音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又東南二百里曰帝囷(音qūn)之山。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其陰多鐵。帝囷之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多鳴蛇。

  又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堊(音惡)、金玉。

  又東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櫧(音豬),多柏。其陽多金,其陰多赭(音者)。

  又東南三百里曰豐山。有獸焉,其狀如蝯(音圓),赤目、赤喙、黃身,名曰雍和,見則國有大恐。神耕父處之,常遊清冷之淵,出入有光,見則其國為敗。有九鍾焉,是知霜鳴。其上多金,其下多穀、柞(音作)、杻(音紐)、橿。

  又東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陽多鐵,其林多藷藇(音豬玉),其草多雞穀,其本如雞卵,其味酸甘,食者利於人。

  又東六十里曰皮山。多堊,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東六十里曰瑤碧之山。其木多柞(音作)、枏,其陰多青雘(音獲),其陽多白金。有鳥焉,其狀如雉,恆食蜚(音翡),名曰鴆。

  又東四十里曰(支)(攻)離之山。(濟)((音尾))水出焉,南流注於漢。有鳥焉,其名曰嬰勺,其狀如鵲,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鳴自呼。多

牛,多羬(音錢)羊。

  又東北五十里曰袟[竹/周](音秩雕)之山,其上多松、柏、機(柏)(桓)。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音今)理之山。其上多松,多美梓,其陽多丹雘(音獲),多金,其獸多豹、虎。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鳴自叫。

  又東南三十里曰依(音姑)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音居)。有獸焉,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音lìn),善(音養)[分/牛](應為牟),食者不風。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多閭麈(音煮),多麢(音羚)、(音錯)。其陽多珉,其陰多青雘(音獲)。

  又東南四十里曰雞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東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其甚寒而清,帝臺之漿也,飲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又東南三十里曰遊戲之山,多杻、橿、穀,多玉,多封石。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從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從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其中多三足,枝尾,食之無蠱疫。

  又東南三十里曰嬰[石西/土](猜音硒)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音春)。

  又東南三十里曰畢山。帝苑之水出焉,東北流注於視,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琈(音途浮)之玉。

  又東南二十里曰樂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彚(音匯),赤如丹火,其名曰 [犭戾](音力),見則其國大疫。

  又東南二十五里曰(音真)山。視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汝水,其中多人魚,多蛟,多頡(音潔)。

  又東四十里曰嬰山。其下多青雘(音獲),其上多金玉。

  又東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音居)、椆(音雕)、椐(音居)。

  又東二十里曰嬰侯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殺水出焉,東北流注於視水 ,其中多白堊。

  又東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纍(音雷)。

  又東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音廢)鼠,白耳白喙,名曰狙(音居)如,見則其國有大兵。

  又東三十里曰鯢山。鯢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其中多美堊。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音獲)。

  又東三十里曰雅山。澧(音禮)水出焉,東流注於視水,其中多大魚。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東五十五里曰宣山。滄水出焉,東南流注於視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葉大尺餘,赤理黃華青柎(當音夫),名曰帝女之桑。

  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音獲),多桑,其鳥多鸜鵒(音渠玉)。

  又東七十里曰嫗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雞穀。

  又東三十里曰鮮山。其木多、杻(音紐)、苴,其草多亹(音偉)冬,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膜(大)(犬),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名曰[犭多](音駝)即。

  又東三十里曰章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美石。皐(同皋)水出焉,東流注於澧(音禮)水,其中多(同脆)石。

  又東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陽多金,其木多穀、柞(音作),無草木。

  又東五十里曰區吳之山,其木多苴(音居)。

  又東五十里曰聲匈之山。其木多穀,多玉,上多封石。

  又東五十里曰大騩(音龜)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砥石。

  又東十里曰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東北七十里曰歷石之山。其木多荊芑(音啟),其陽多黃金,其陰多砥石。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見則其國有大兵。

  又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中有美赭(音者)。其木多苴,多(音媚)。其陽多金,其陰多鐵。

  又東二百里曰醜陽之山。其上多椆(音雕)、椐(音居)。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鳥只](猜音枳)(音途),可以御火。

  又東三百里曰奧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陽多琈(音途浮)之玉。奧水出焉,東流注於視水。

  又東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音居),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百十)(三百)裡曰杳山。其上多嘉榮草,多金玉。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幾山。其木多、檀、杻,其草多香。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獜(音lìn)。見則天下大風。

  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於幾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音義)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精(糈)。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用一璧,牛無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嬰毛吉玉。

  《中次十二經》洞庭山之首,曰篇遇之山。無草木,多黃金。

  又東南五十里曰云山。無草木;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其上多黃金,其下多㻬琈(音途浮)之玉。

  又東南一百三十里曰龜山。其木多穀、柞(音作)、椆(音雕)、椐(音居)、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多扶竹。

  又東七十里曰丙山。多(音貴)竹,多黃金、銅、鐵、無木。

  又東南五十里曰風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痠(音酸)石、文石,多鐵,其木多柳、杻、檀、楮。其東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鳥獸。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雞鼓。神於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遊於江淵,出入有光。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當音渣)、梨、橘、櫾(音由),其草多葌(音奸)、(音麋)蕪、芍藥、芎藭(音兄窮)。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音禮)、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鳥。

  又東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其木多棕枏荊、芑(音啟)、竹箭、(音媚)、箘(當音qūn ),其是多黃金、玉,其下多文石鐵,其獸多麋鹿、[鹿/旨](同麂)、就。

  又東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㻬琈(音途浮)之玉,其林多柳、杻、檀、桑。有獸焉,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首,名曰蛫(音鬼),是可以御火。

  又東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堯山。其陰多黃堊,其陽多黃金,其木多荊、芑(音啟)、柳、檀,其草多藷藇(音豬玉)、[艹/術](音竹)。

  又東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銀、砥礪,無草木,其獸多豕、鹿。

  又東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玉,其泠(音玲)木多穀、柞(音作)、柳、杻,其草多榮草。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陽帝之山。多美銅,其木多橿、杻,檿(音演)楮,其獸多鏖(音熬)、麝(音射)。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當同涵)石赭(音者),其木多柳、芑(音啟)楮、桑,其獸多麋鹿,多白蛇、飛蛇。

  又東二百三十里曰榮餘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銀,其木多柳、芑(音啟),其蟲多怪蛇、怪蟲。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於榮餘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一牝豚(音雞),糈用稌(音途)。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堯山、陽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瘞(音義),祈用酒,毛用少牢、嬰毛,一吉玉。洞庭、榮餘山神也,其祠:皆肆瘞,祈酒,太牢祠,嬰用圭璧十五,五采惠。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穀也,弋矛之所發也,刀鎩(音殺)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於泰山,禪於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

海外南經第六

  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聖人能通其道。

  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

  結匈國在其西南,其為人結匈。南山在其東南。自此山來,蟲為蛇,蛇號為魚。一曰南山在結匈東南。比翼鳥在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

  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有神人二八,連臂,為帝司夜於此野。在羽民東。其為人小頰赤肩,盡十六人。畢方鳥在其東,青水西,其為鳥人面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

  讙(音歡)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

  厭火國在其國南,獸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東。三(株)(珠)樹在厭火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一曰其為樹若彗(音慧)。

  臷(音疊)國在其東,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國在三毛國。

  貫匈國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一曰在臷國東。

  交脛(音竟)國在其東,其為人交脛。一曰在穿匈東。

  不死民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考)不死。一曰在穿匈國東。

  岐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

  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岐舌東,為虛四言。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

  三首國在其東,其為人一身三首。

  周饒國在其東,其為人短小,冠帶。一曰焦僥國在三首東。

  長臂國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一曰在焦僥東,捕魚海中。

  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爰有熊、羆、文虎、蜼(音尾)、豹、離朱、視肉、籲咽。文王緣葬其所。一曰湯山。一曰爰有熊、羆、文虎、蜼(音尾)、豹、離朱、

[丘鳥](同鴟)久、視肉、虖交。其範林方三百里。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海外西經第七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滅蒙鳥在結匈國北,為鳥青,赤尾。

  大運山高三百仞,在滅蒙鳥北。

  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

  三身國在夏後啟北,一首而三身。

  一臂國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黃馬,虎文,一目而一手。

  奇肱(音公)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有鳥焉,兩頭,赤黃色,在其旁。

  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威以舞。

  女祭、女戚在其北,居兩水間。戚操魚(音善),祭操俎。(音次)鳥、[詹鳥](音膽)鳥,其色青黃,所經國亡。在女祭北。(音次)鳥人面。居山上。一曰維鳥,青鳥黃鳥所集。

丈夫國在維鳥北,其為人衣冠帶劍。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並封在巫咸東,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

  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

  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此)諸(夭)(沃)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

  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一曰鰕(同蝦)。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沃)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被髮。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名曰雄常。(先入伐帝,於此取之。)(聖人代立,於此取衣)。

  長股之國在雄常北,被髮。一曰長腳。

  西方蓐(音入)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海外北經第八

  海外自東北陬至西北陬者。

  無

[啟/月](音溪意屁股)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啟/月]

  鍾山之神名曰熾(音赤)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啟/月](音溪)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鍾山下。

  一目國在其東,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國在一目東,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雲留利之國,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深目國在其東,為人舉一手一目,在共工臺東。

  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

  聶耳之國在無腸國東,使兩文虎,為人兩手聶其耳。縣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兩虎在其東。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

  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

  禹所積石之山在其東,河水所入。

  拘纓之國在其東,一手把纓。一曰利纓之國。

  尋木長千里,在拘纓南,生河上西北。

  踵(音起腫)國在拘纓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一曰(大)(反)踵。歐絲之野在(大)[反]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三桑無枝,在歐絲東,其木長百仞,無枝。範林方三百里,在三桑東,洲環其下。

  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一曰爰有熊羆、文虎、離朱、[丘鳥]

(同鴟)久、視肉。

  平丘在桑三東,爰有遺玉、青(鳥)[馬]、視肉、楊柳、甘柤(音渣)、甘華,百果所生,有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內有獸其狀如馬,名曰騊駼(音條途)。有獸焉,其名曰(音駁),狀如白馬,鋸牙,食虎豹。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

  北方禺彊(同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

海外東經第九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

  [肆差-聿](同嗟音階)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柤(音渣)、甘華,百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肆差-聿](同嗟音階)後北。

  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文)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工/蟲] [工/蟲](同虹)珥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 [工/蟲](同虹)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背)青黃。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帝命堅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堅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堅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齒),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堅亥北,為人黑(首)(手),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曰居上枝。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玄股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海內南經第十

  海內東南陬以西者。

  甌(同甌音歐)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樹在番隅東。

  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音渠)國皆在鬱水南。鬱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

  梟(音削)陽國在北朐(音渠)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當音鍾),見人(笑亦)(則)筆,左手操管。

  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裝如牛,蒼黑,一角。

  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

  汜林方三百里,在狌狌(同猩)東。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

  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有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持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了。

  窫窳(音亞羽)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同猩)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艹/區](音丘),其名曰建木。在窫窳(音亞羽)西弱水上。

  氐(音低)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旄馬其狀如馬,四節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匈奴、開題之國、列人之國並在西北。

海內西經第十一

  海內西南陬以北者。

  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音亞羽)。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發),系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

  大澤方(百)(千)裡,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

  后稷之葬,山水環之。在氐(音低)人國西。

  流黃酆(音豐)氏之國,中方三百里,有塗四方,中有山,在後稷葬西。

  東湖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貊國在漢水東北。地近於燕,滅之。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

  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過畢方鳥東。

  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

  開明西有鳳皇、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

  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音於)琪樹、不死樹。鳳皇、鸞鳥皆戴(音伐意盾牌)。又有離朱、木禾、柏樹、甘水、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音亞羽)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音郎杆)樹。

  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音尾)、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音筍)、視肉。

海內北經第十二

  海內西北陬以東者。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同杯)而東向立。一曰龜山。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枚),其南有三青(鳥)烏,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貳負之屍在大行伯東。

  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柸(同杯)食。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為物人面蛇身。(音陶)犬如犬,青,食人從首如。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音陶)犬北。一曰從足。

  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崑崙東北。

  大(同蜂)其狀如螽(音終)。朱蛾其狀如蛾,(音皦),其為人虎文,脛(音竟)有[啟月](音西),在窮奇東。一曰狀如人。崑崙虛北所有。闒(音踏)非,人面而獸身,黃色。

  據比之屍其為人折頸披髮,無一手。環狗其為人獸首人身。一曰(音胃)狀如狗,黃色。(同魅)其為物人身黑首從目。戎其為人人手三角。

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音鄒)吾,乘之日行千里。

崑崙虛南所有汜林方三百里。從極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一曰忠極之淵。

  陽(同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門之山,河出其中。王子夜之屍,兩手、兩股、胸、首(齒)皆斷異處。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之靈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

  蓋國在鉕(音pǒ )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

  大蟹在海中。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大(音編)居海中。明組邑居海中,逢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內東經第十三

  海內東北陬以南者。

  鉕(音叵)燕在東北陬。

  國在流沙中者(音準)端、璽(音喚),在崑崙虛東南。一曰海內之郡,為不郡縣,在流沙中。

  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崑崙虛東南。崑崙山在西胡西 ,緣在西北。

  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

  韓雁在海中,都州南。

  始鳩在海中,(轅厲)(韓雁)南。

  會稽山在大楚南。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成)都西,入海在長州南。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蠻)東,在閩西北,入海,餘暨南。

  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鄣。

  淮水出餘山,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入海,淮浦北。

  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入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

  漢水出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

  濛水出漢陽西,入江,聶陽西。

  溫水出崆峒。崆峒山在臨汾南,入河,華陽北。

  潁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一曰緱(音勾)氏。

  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鄉西南,入淮極西北,一曰淮在期思北。

  涇水出長城北山,山在鬱郅(音至)、長垣北,北入渭,戲北。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白水出蜀,而東南注江,入江洲城下。

  沅水(山)出象郡鐔(當音譚)城西,(主)(又)東注江,入下(同雋)西,合洞庭中。

  贛水出聶都東山,東北注江,入彭澤西。

  泗水出魯東北而南,西南過湖陵西,而東南注東海,入淮陰北。

  鬱(音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

  肄(音異)水出臨晉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

  潢(音黃)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洛水出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汾水出上寙(音羽)北,而西南注河,入皮氏南。

  沁水出井陘(音型)山東,東南注河,入懷東南。

  濟水出共山南東丘,絕鉕(音叵)鹿澤,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

  潦水出衛皋東,東南注渤海,入潦陽。

  虖沱水出晉陽城南,而西至陽曲北,而東注渤海,入(越)章武北。

  漳水出山陽東,東注渤海,入章武南。

大荒東經第十四

  東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音村)其上,張其兩耳。

  有小人國名靖人。

  有神,人面獸身,名曰棃(同梨)

(音靈)之屍。

  有(音浴)山,楊水出焉。

  有(音偽)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有大阿之山者,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有青碧之國,有狐,九尾。

  有柔僕(同僕)民,是維嬴土之國。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有夏州之國。有蓋餘之國。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音居)陵於天、東極、離瞀(音冒),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音國)。黃帝生禺虢(音國),禺虢(音國)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虢(音國)處東海,是惟海神。

  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有(困)(因)民國,勾姓,(而)(黍)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託於有易、河伯僕(同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海內有兩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孼(同孽)搖頵(音君)羝(音低),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日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主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有五采之鳥,相鄉棄沙。惟帝俊下友,帝下兩壇,採鳥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當音依)天蘇門,日月所在。有(同壎音xūn )民之國。有綦(音其)山,又有搖山。有(音贈)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鳥。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東北海外又有三青馬、三騅(音追)、甘華,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音追)、視肉、甘華、甘柤(音渣),百穀所以。

  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音冤),北方曰,來之風曰[犭炎](音演)。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其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音絕)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大荒南經第十五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音處)踢。有三青獸相併,名曰雙雙。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丘鳥](同鴟音吃)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

  有榮山,榮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音煮)。

  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於巫山,同此玄蛇。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又有成山,甘水窮焉。有委禺之國,顓頊之子,食黍。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國,其民皆生卵。

  大荒之中有不姜之山,黑水窮焉。又有賈山,汔(音氣)水出焉。又有言山,又有登備之山,有恝恝(音夾)之山。又有蒲山,澧(音禮)水出焉。又有隗(音委)山,其西有丹,其東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有盈民之國,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葉。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去痓(音至)。南極果,北不成,去痓果。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有神名曰因因乎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有襄山,又有重陰之山。有人食獸,曰季釐(音離)。帝俊生季釐(音離)。故曰季釐之國。有緡淵,少昊生倍伐,倍伐降處緡。有水四方,名曰俊壇。

  有臷(音疊)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音疊)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績不以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穀所聚。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

  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有蜮(音玉)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音迂)弓射黃蛇,名曰蜮(音玉)人。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有人方齒虎尾,名曰祖狀之屍。

  有小人,名曰焦僥(音角)之國,幾(音幾)姓,嘉穀是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音朽)塗之山,青水窮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

  有國曰顓頊,生伯服,食黍。有鼬(音右)姓之國。有苕(音條)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陳州山。又有東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

  有人名曰張弘,在海上捕魚,海中有張弘之國,食魚,使四鳥。

  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同歡)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同歡)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音啟)苣(音巨),(音路)楊是食。有驩(同歡)頭之國。

  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嶽山。爰有文貝、離俞、[丘鳥](同鴟)久、鷹賈、延維、視肉、熊、羆、虎、豹。朱木赤枝青華。玄實。有申山者。

  大荒中有山 ,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有蓋猶之山者,其上有甘柤(音渣),枝葉皆赤,黃葉白華而黑實。東又有甘華,枝幹皆赤,黃葉。有青馬,有赤馬,名曰三騅(音追)。有視肉。

  有小人名曰菌人。

  有南類之山,爰遺玉、青馬、三騅(音追)、視肉、甘華,百穀所在。

大荒西經第十六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有五采之鳥 ,有冠,名曰狂鳥。有大澤之長山,有白民之國。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東,有長脛(音靜)之國。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樹,名曰櫃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西,有(先)(天)民之國,食穀,使四鳥。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音遙)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有蟲狀如菟,胸以後者裸不見,青如猨(同猿)狀。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西有)(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民)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爰有甘華、甘柤(音渣)、白柳、視肉、三騅(音追)、(同璇)瑰、瑤碧、白木、琅玕(音郎杆)、白丹、青丹,多銀鐵。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音梨),一名曰少鵹(音梨),一名曰青鳥。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嚮(同向)(射),畏軒轅之臺。

  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音鬧),昆吾之所食也。有人衣青,以袂(音妹)蔽面,名曰女丑之屍。

  有女子之國。

  有桃山。有(音蒙)山。有桂山。有於土山。有丈夫之國。

  有(音答)州之山。五采之鳥仰天,名曰鳴鳥。爰有百樂歌儛之風。

  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

  西海陼(同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音答)茲。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姬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上,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音椰),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玄丹之山。有五邑之鳥,人面有發。爰有青鴍(音文)、黃鷔(音熬)、青鳥、黃鳥、其所集者其國亡。有池名孟翼之攻顓頊之池。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音熬)鏊(音傲)鉅(音巨),日月所入者。有獸,左右有首,名曰屏蓬。有巫山者。有壑山者。有金門之山。有人名曰黃姬之屍。有比翼之鳥,有白鳥,青翼黃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陽之山。日月所入。

  有寒荒之國,有二人:女祭、女薎(音滅)。

  有壽麻之國。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委格,委格生壽麻。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

  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有蓋山之國。有樹赤皮,支幹青葉,名曰朱木。

  有一臂民。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顓頊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謂大荒之野。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啟]。(開)[啟]上三嬪(音頻)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啟]焉得始歌《九招》。

  有(互)(氐(音低))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音加),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 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有青鳥,身黃赤足,六首,名曰鸀(音煮)鳥。有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

大荒北經第十七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音頻)葬焉。爰有[丘鳥](同鴟)久、文貝、離俞、鸞鳥、皇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黃蛇、視肉、[璿(同璇)]瑰、瑤碧,皆出(衛于山。丘)(于山。衛丘)方員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有胡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有蜚(音翡)蛭,四翼,有蟲,獸首蛇身,名曰琴蟲。

  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釐(音離)姓,黍食。有大青蛇,黃頭,食麈(音煮)。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音盤)木千里。

  有叔(音觸)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有北齊之國,姜姓,使虎、豹、熊、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檻大逢之山,河、濟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積石。有陽山者。有順山者,順水出焉。

  有始州之國,有丹山。

  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

  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採,役採生修鞈(音格),鞈(音格)修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民。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穀。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同強)。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彊(同強)良。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又有無腸之國,是任姓。

  無斷子,食魚。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音烏意噁心嘔吐)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有嶽之山,尋竹生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句,海水入焉。

  有(同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妭(音撥)]。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妭],雨止,遂殺蚩尤。(魃)[妭(音撥)] 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妭

(音撥)] 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有人,方食魚,名曰深目民之國,盼姓,食魚。

  有鍾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屍。

  有山,名曰齊州之山、君山、(當音秦)山、鮮野山、魚山。

  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

  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音變),顓頊之子,食黍。

  有國名曰賴丘。有犬戎國。有(神)(人),人面獸身,名曰犬戎。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同歡)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音離)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音囧))[灰]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

  西北黎之國。有人,無骨,儋耳之子。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熾(音赤)九陰,是謂熾龍。

海內經第十八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音微)有愛之。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汜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同璇)瑰、丹貨、銀鐵,皆流於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耳謹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腸止。取淖(音鬧)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不死之山。

  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於此,至於天。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禺中之國。有列襄之國。有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音蠕)蛇,木食。

  有鹽長之國。有人焉,鳥首,名曰鳥氏。

  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木屬](應為欘音竹),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音皓)爰過,黃帝所為。有窫窳(音亞羽),龍首,是食人。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

  西南有巴國。大暤(音皓)生鹹鳥,鹹鳥生乘釐(音離),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有國,名曰流黃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塵土)(麈(音煮))。有巴遂山。澠水出焉。

  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又有黑人,虎首鳥足,兩手持蛇方(同啖)之。

  有嬴民,鳥足。有封豕。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主衣,冠旃(音沾)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音鷹)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又有青獸如菟,名曰

[山/菌-艹](音逡)狗。有翠鳥,有孔鳥。南海之內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有五采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又有不距之山,巧(音錘)葬其西。

  北海之內有反縛盜械、帶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顧之屍。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音低)羌,氐(音低)羌乞姓。

  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鳥、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國。有赤脛(音靜)之民。

  有釘靈之國,其民從膝已下有毛,馬蹄,善走。

  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音叔),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少暤(音皓)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

(音增),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朽倕(音錘),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音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音椰)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洪水滔天,鯀竊帝息壤以堙(音因)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西漢劉秀《上山海經表》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秘書言校、秘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㩻䧢

(音崎嶇,意危怠不安或傾斜不平)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嶽佐之,以週四方,逮人跡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質明有信。考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考宣帝時,擊(音盤)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寙(音亞羽),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賾(音則)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謹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