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杜之恆傳說

明朝末年,新野縣興隆觀這個鄉村小鎮出了個大人物他就是翰林苑大學士杜之恆。

他出生那年,正趕上兵荒馬亂,又恰逄蝗蟲猖獗,一夜之間,地裡的莊稼全部報銷。

奇怪的是這麼厲害的蟲災競沒有殃及興隆觀以及觀周邊的幾個村莊,蝗蟲爬到那個地段後便繞道而過,就連官兵也從不去那裡騷擾。莊稼依然欣欣向榮,呈現一 片豐收在望的盛景。

杜之恆就出生在這個美麗的鄉村小鎮一興隆 觀的杜營村,他父母都四十出頭了才生下他這個寶貝蛋子,自然是喜不自禁,拿出家裡僅有的一點兒錢給鄉鄰們置辦了幾桌喜宴,特別給道觀裡供奉的個個神仙進了香火。夫妻倆不敢忘記觀音菩薩的大恩大德,如若不是夫妻二人想兒心切,天天到送了娘娘那裡燒香求子,最終感動了菩薩,哪裡來的中年得子?所以,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杜之恆的父母都要給祖師爺和送子娘娘進香叩頭。

杜之恆從小目睹父母對祖師爺和觀音娘娘的度誠崇拜耳潘目染,深受其感。他從四五歲開始,就經常跟隨父母到觀裡,學著大人們的樣子朝拜。七歲以後,他會一個人來拜見祖師。

帝師杜之恆傳說


一天,小之恆又來到觀裡。一進 去,他就跪地上給祖師磕了三個頭,然後禱告:“祖師保佑我前途輝煌!”忽然,耳邊響起一個聲音:心誠則靈!只要你一心念善,一定會有好前程的!

小之恆嚇了一跳,急忙往四周一看,還是隻有自己一個人在這裡,他又抬頭看端坐在神龕上的祖師爺,但見祖師爺嘴唇微啟,滿面慈祥,一雙眼睛含著笑看他。 小之恆立刻明白了:是祖師爺在點化自己!他高興極了,一連給祖師爺磕了 十幾個響頭。

從此,杜之恆發憤讀書,虛心向學,方圓兒十里的教書先生他都去請教過,拜過師,學過藝,在大家的培育下,杜之恆的聰明才智一發不可收拾,他看書過目不忘,說話出口成章,十六歲中了秀才,十七歲中了舉人, 被鄉親們讚譽為“神童"。

但他生性有些孤解,不愛與俗人交往,志向卻十分遠大。萬曆35年,不滿二十歲的杜之恆進 京趕考,臨行前,他再一次跪倒在祖師爺面前禱告:此番進京,求祖師爺保佑我馬到成功!此後,他一去便查無音訊了。

父母思兒心切,開始,他母親只是默默抹眼淚。幾年以後,父母實在想他想得厲害了,便到處託人打聽,卻仍然沒有消息。有一天,他父親悄悄跑到觀裡拜見祖師,求祖師保佑他的兒子能平平安安,並且能回來看望他。

就在這一回,奇蹟發生了,” 父親剛從觀裡走出來,有鄰居迎面跑來,上前一把拉住他, 要他快快回家,說是“恆兒回來了!”

杜父立刻高興得掉頭重新進觀中大殿,給祖師結結實實磕了三個頭,嘴裡唸叨:“爺啊,你真的顯靈了,保佑我的恆兒平安回來,我這就給你老人家多磕幾個頭!”

杜之恆這次回來有三個目的:第一個至關重要的是要上興隆觀朝拜祖師和觀音:接下來是接父母進京享福:三是向鄉鄰們炫耀誇官。怎乃他父母難捨故土,說什麼也不隨兒子走,令他很失望。母親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說:“恆兒,你一走就是二十年,連個信也不捎回家來,爹媽的頭髮都愁白了。你到底在外面作的什麼官?

杜之恆回答:“媽呀!這說來都是祖師爺保佑的結果!我臨走前又去朝拜他老人家,說不準我早就餓死街頭了。”

看媽副驚疑的目光,杜之恆便向母親訴說了他離家之後的遭遇。

那年,杜之恆抱定“考不中狀元不返鄉”的決心來到京城。就在京城附近討飯求學,風餐落宿,堅持在飢寒交迫中苦讀。

一天, 他餓得實在撐不下去了,就掙扎著起身走到街上,想討口飯安慰一下肚子。也許是他時候到了,一走上大街, 對面就來了一項轎子,前面有衛兵開道,吆喝著路上的行人:“讓開讓開!成親王要去隆福觀進香!誤了時辰要你們好看!”

杜之恆正在一堆垃圾裡想扒拉出來一些食物充飢, 忽然聽見成來王去進香”這句話,他精神為之一報, 忙跪到路邊給成親王的轎子磕頭。衛兵們罵他不動,拉他不走,只好向成親王稟報。

“王爺,前而有個要飯花子跪在一邊,不住給你老人家叩頭,怎麼也趕不走他!”

王爺一聽,頓時來了興趣,命人將要飯花子帶上前來。

杜之恆被帶了過來,王爺撩開轎簾一看:嗬,好一個標誌的人才!雖然衣衫破舊,赤著雙腳,臉上還佈滿灰塵:但從他眉字之問仍然透出他特有的聰穎和才氣。王爺滿心歡喜問道:“ 你叫什麼名字?為什麼落入乞討?又為什麼要給我磕頭?”

杜之恆再次趴地上磕了三個頭,然後字正腔圓地回答道:“王爺,晚生叫杜之恆,是河南新野縣興隆觀杜營村人,前年中的舉人。此番進京,為考取功名,怎奈晚生家境貧寒,無錢食宿,只好乞討為生。近日聽得滿街人讚譽王爺一心念善, 令晚生佩服之至,給王爺磕頭,欲以誠信感動祖師,晚生也好討個吉利!”

此人好大膽子,竟敢向王爺討時候?周邊好多人都為這個要飯花子捏了一把汗,生怕王爺要發牌氣。也許,真是杜之恆的吉運到了,碰上了個天生好聽說好話的王爺,聽有人敬仰他,非但不惱,還讓杜之恆近前問話,王爺還特別問杜之恆為什麼佩服自己?

杜之恆就把他在家經常去興隆觀朝拜祖師爺和觀音的事對王爺講了一遍,王爺聽得高興,立刻喜歡上這個小知音了。他馬上讓杜之恆跟隨他左右,一同 上隆福觀上香。

隆福觀正起廟會,遊客雲集,摩肩接踵。進山門是土特產品和炊具用品的貨攤;前殿內可謂是古玩市場,珍珠瑪瑙、珊瑚羽翠、陶瓷古幣、書畫篆刻等一應俱全。二院內是衣服鞋帽等日常用品,名牌甚多。有王麻子剪刀、金象張梳篦,鋼刀劉果刀、三合局假髮結等等,可算“名牌專賣店”:後院是娛樂場所,搭有多座小戲棚子和小吃攤。戲棚內表演的是民間小戲、曲藝說唱等節目。小吃攤上是京城特有的灌腸、扒糕、涼粉、油茶、茶湯之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由本觀主持自己做的豆汁,漂得淨,發得好,配上焦圈油果、麻醬燒餅也別有風味。

王爺早已經下了轎子,步行前走,杜之恆尾隨其後。王爺給他買的灌腸、豆汁、麻醬燒餅,他吃得滿嘴流油,對王爺感激的涕淚交流。

他二人朝拜了祖師和觀音,王爺當場給杜之恆許願: 保他前程一帆風順,步步高昇!

從此,王爺視杜之恆為心腹。二人結下忘年交。

杜之恆在王爺的關照下,一舉成名,考取為翰林苑大學士,在朝中為官。在王爺的保舉下,他做了崇禎的老師。到崇禎十一年,杜之恆的女兒嫁給崇禎做了西宮娘娘,他既是帝師又是當朝太師。

杜之恆自己心裡很清楚,他的發跡完全來源於祖師爺的保佑。若不是自己年少時常到興隆觀朝拜祖師,多次向祖師禱告表白心願,祖師爺才讓自己在最落魄時候遇上了和自己一樣信奉祖師的王爺,終究有了今天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他更加信服祖師了,天天給祖師上香磕頭,並且還申請皇上給各個道觀撥發銀子,修繕道觀。

可是,他沒有時間回家鄉,銀子也撥發不到興隆觀這樣僻野的小鎮。

崇被十六年,河南新野一帶遭了蟲災,杜之恆家族幾個年輕人商商量量進京找他,想讓他給家鄉百姓一點兒資助,想不到他競避而不見,年輕人忿然而歸,到得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興隆觀向祖師爺訴苦,年輕人中間有個叫順子的對祖師爺說:爺啊,你老人家可要一碗水端平,杜之恆那小子忘恩負義,做了大官連祖宗都不要了,像他這種惡人一定要給他嚴厲的教訓才是!”順子說完,給祖師爺磕了頭。

可是, 村民們根本不會想到,京城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帝師杜之恆傳說


崇禎十七年初春的一天,崇禎皇帝被李自成的起義大軍逼的失魂落魄,眼看北京就要攻破,他想起來太師杜之恆一直求祖師爺保佑,讓他才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崇禎皇帝便傳杜之恆前來陪同他去隆福觀拜拜祖師以求得心靈一線光明。

杜之恆陪崇禎皇帝微服前行,來在隆福觀前,見一測字先生在寺門口閉目養神。崇禎打起精神上前寫了個“有”字讓生測測此番李自成打進京城對大明江山有多大危機?先生上下打量了崇禎一眼說:“貴人想我直言,如果我沒有看錯的話,,貴人當屬九五至尊。”崇禎暗暗吃驚,但他佯裝不懂,繼續問這“有”字的意義。測字先生說:“好吧,那我就給你測講了,從你寫的這個字上講不是好徵兆,你看, 把這個字分開,‘大就缺了右邊:明字則少了左邊,那將是大明少了半壁江山啊!崇楨心裡有些悲哀,立即改口道:“那個字不算,我重新寫一個你給測測。”於是他又寫了一個“友”字,測字先生看一眼道:“那就更不好了,‘反’字出頭!看來闖王此番一定 要佔領北京城了!崇禎的臉色“刷”地變成了蒼白,驚慌失措又改口道:“我測的是:酉’時的‘酉’字。”先生苦笑了一下道: “先生,你這個‘尊字頭上少了一頂春秋四季帽,足下少了一寸立足地,更是不祥之兆也!”崇禎大吃一驚, 覺得此人不凡。這時候杜之恆插話道:“大膽的江湖騙子,競敢胡言亂語?看來你是活得不耐煩了!”測字先生卻不卑不亢,不慌不忙說:“太師不必動怒,世上萬事皆有定數,天意不可違啊!”

“你....”.杜之恆氣得臉紅脖子粗,指住測字先生暴跳。多虧崇禎急於離開這不祥之地,阻止了杜之恆繼續發作。

主僕二人經過測字先生的點撥,無心再去隆福觀了。在返回的路途中,杜之恆反覆思索著算命先生的話。

他回到朝中,與重臣張重彥商量後,決定順應天意,打開城門讓義軍湖水殷湧入京城, 往日莊嚴肅穆的紫禁城一片混亂。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 咬破手指,在宮門口寫了血詔:宮門落鎖鎖加封,曉與新君李自成。你殺君我,是我君不正,你殺我臣,是我臣不忠,滿朝文武都斬盡,唯獨勿動李湘成。尊我血詔可太平,逆我血詔不安寧。

崇禎剛寫罷這些,耳畔響起了陣陣殺聲。接著,杜之恆跑了進來,他對崇禎說:“皇上,投降吧,乘早交出玉璽,興許還會留你條活命,百姓也免遭塗炭!”崇禎卻一意孤行,帶一個隨從匆匆逃跑到梅山,上吊自盡了。

將近三百年的大明統治頃刻間土前瓦解了。

李自成的軍隊蕩平了北京城,眾將官呼喚著“勝利了!勝利了!”簇擁著騎著高頭大馬的李自成向皇宮湧去 走到皇宮門口李自成看見了崇禎皇帝的血詔,這位軍中鐵漢頓時被崇禎的誠心所動。安定之後,義軍押來敗將李湘成。李自成親自給李湘成鬆綁安撫,好言勸降李湘成歸順自己。李湘成義正嚴詞道:“要我輔佐你可以,但你要依我三件事。” 李自成問他“哪三件事?”李湘成道:“第一件,將我先主依君王之禮安葬之: 第二件,滿朝文武披麻戴孝出殯之:第三件,交出杜之恆、張重彥二人,任憑我處置之。”李自成道:“ 前兩件事都可依你,只是這第三件事聯不能答應你。”李湘成懇切進言:“杜之恆乃當朝太師,朝廷重臣,先主對他恩寵有加,他卻不思報答,不念翁婿之意,今日雖歸順闖王,難道闖王不怕他有朝一日重蹈覆轍,背叛與你?”闖王說“此言差矣,自古至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明王朝氣數已盡,百姓可是盼望改朝換代,能過上好日子。杜、張二人正是順應民心天意,為大家辦了一件好事啊!”

正在這時,有人舉著一血巾來報:“杜之恆自縊身亡了!”。

闖王展開血巾,上寫:為天下蒼生落罵名一值!李湘成看到此巾上面的字,也為之動容,

杜之恆死後,家人將其遺體運回河南新野縣,葬於興隆觀杜營村。他們用一顆淳樸的心接受著這位遠在京城做大官的人,積極地為他掘了墳墓,幫著把他生前的一些金銀珠寶葬 於他身邊,還給他做了法事,禱告祖師保佑他到那邊繼續為民做事。

後來,杜之恆的墓被小偷挖掘,盜走了陪葬的寶貝。 杜營村的人很生氣,多次重修墳墓,並且修了好幾處墓穴,以致於到最後,連他們自己也找不出那座是真墓,哪座是空穴了。

現在,在興隆觀的西邊三里地,杜之恆的墓還保存者。公元一九八三年, 新野縣人民政府還在墓旁豎立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碑呢。

帝師杜之恆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