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高考志願填報:數據只有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才極具參考價值

專稿提供 指尖志願首席專家 劉安利

眾所周知,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各類數據從不同方向和視角紛至沓來,哪些數據具備參考價值?哪些數據需要去偽存真?哪些數據需要轉化整理甚至剔除才能運用,哪些數據只有經過系統地展示才能分析以供決策?面對這些關鍵而致命的信息,若不進行認真研究,還真難以全面把控這些“數據”所蘊含的意義,因而在高考志願填報過程中也就難以精準定位,也就有可能失去被與自身分數(位次)相匹配院校(或專業)錄取的機會。

按照現行高考志願填報模式,廣大考生及其家長所參照的“數據”信息,按性質可大致分為“參考型”數據和“決策型”數據兩類;按屬性則可分為“整體型”和“單一型”。下面筆者就來詳述這些數據是如何獲取、分析、展示、運用乃至決策的過程。

大數據高考志願填報:數據只有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才極具參考價值

一、各省份負責招生權威部門發佈的“數據”信息

招辦作為政府的代言人,是每年“高考”的組織者、各項流程的管理者與裁決者。通常發佈的“數據”信息均以“參考型”和“整體型”為主,如當年報考各科別總的考生人數,各批次最低控制線分數等。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一分一段表”,該表的公佈時間一般要稍微滯後各批次最低控制線分數幾個小時。該表看似屬“整體型”和“參考型”,但落實到個體考生,則迅速轉化為“決策型”和“單一型”數據,同分有多少人,排位幾多,插補到當年有招生計劃的院校中,哪(些)所院校和專業最為匹配?因此學會對“一分一段表”進行換算就顯得格外重要。

大數據高考志願填報:數據只有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才極具參考價值

二、各院校發佈的“數據”信息

院校作為招生的主體和所有考生的承載者,通常會在在其官網的本科生招生信息網上公開發布各類“決策型”信息,如當年在各地的院校招生計劃和各專業的招生人數、歷年相應批次分省分專業錄取的人數以及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有的院校還插補了各分數對應的位次等信息(如長安大學)。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進入院校的“門”不止一個,儘管普通批次如一批次、二批次等是絕大多數考生進入院校的主渠道,但提前批次如國防生、國家貧困專項、地方貧困專項、高校專項以及院校的自主招生等渠道同樣也能踏入院校及相應專業,所以在獲取這些“數據”信息時一定要甄別屬於哪個“門”的數據,有些院校在公佈歷年錄取的平均分時,會將提前批次如國防生、國家貧困專項、地方貧困專項、高校專項等錄取分也計入到平均分中,這樣就會拉低普通批次錄取的平均分,因此要學會必要時進行剔除加工,然後將整理過的各項“數據”進行還原展示,以便參考決策。

總之,數據的獲取、整理、歸納是一種功力,而且擺在不同的位置,價值密度是不一樣的,望廣大考生及其家長切記。


版權說明:專稿文章,僅供登陸者閱讀,未經同意,任何人或機構不得轉載或發表。著作權及相關權利歸指尖志願,未經許可任何人不得擅自進行商業化使用。

更多參報數據:http://tb.ezjj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