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有一天早上我上班,迷迷瞪瞪開了輛共享單車,沒細看就騎上去了,剛蹬了兩下,發現車鏈子掉了了。這時候一位北京大媽騎著車飛速從我身邊掠過,遙遙地甩過來一句:

喲,內鏈子都掉啦!還騎呢!

大媽一騎絕塵,餘音繞街,留下我一人風中凌亂。短短几秒騎車的功夫,大媽就完成了

1. 看見路人(我)車鏈鬆脫;

2. 迅速描述現狀並加以評論;

3. 速度不變地騎著自己的車往前這三件事。

我感覺光天化日被人掀了天靈蓋,顯出腦袋空空。但也打心眼兒裡服氣,怎麼做到關心裡帶著張揚,體貼裡帶著嘲諷,不知道是不是有那麼一點兒幸災樂禍的!

跟朋友一聊,大家紛紛表示同感:言語交鋒永遠贏不過北京人!太損了!而且就算沒有明著損人,也總給人感覺話裡有風,呼呼地刮在臉上,氣勢上就站在了下風向。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為啥北京人說話這麼損?

1、喪了吧唧的彈幕機

損人的先決條件是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評論欲。每個北京出租車司機都是尚未出道的時評家,密切關注社會民生明星八卦,隨時發射彈幕。

上了車一旦起了個頭,就能一直侃到下車,而且乘客是誰都一樣,反正都沒他能說。

最近國家頒佈什麼政策,哪兒哪兒又出事了,全北京最美的姑娘都在戒毒所,外地人買房是真不容易我家裡有五套房……

不知道的都以為司機師傅之前工作在克格勃。而且還一聊起來根本剎不住車,有時候還真就開過了。

一放鬆,就沒有拘束。心態上一放開,就特別適合指點江山,抨擊人性。網上關於北京出租車司機的段子比比皆是:

有一回上出租車,師傅問我:你自己開得怎麼樣啊?

我說:我還不會吶。

他說:哎不會的好,不會千萬別會。這現在大街上馬路殺手可太多了。平時你看不出來,都開得嗖嗖的,一到停車場,嘿就露出他們原來啥也不會的那猙獰面目了。

想要精準發射彈幕,必須有精闢的金句。金句源自對生活的洞察,而北京人的洞察往往都帶了點兒喪,嬉皮和不羈。

這裡必須cue一下曾經的朋克青年大老師,一個光憑嘴炮功力就能一個人撐起一臺綜藝的北京爺們。大老師總結過許多有毒的人生哲學: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人生就跟在跑步機上似的,你已經累吐血了,可在別人眼裡你還在原地踏步。

你把這個世界分析漏了都沒有用,它根本不按你想的來。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2、戰術上垮,戰略上傲

北京人都特別容易放鬆,總是一種 laid back的姿態,發展到極致就是“垮”。但這種垮不是真的慫,那些看著蔫不出溜的,不見得是真佛系。

真相是,北京人誰也不怵,“垮”只是一種戰術。放低姿態,但內心裡傲著呢。馬未都跟高曉松聊天時說,過去北京的皇城文化就是七個不平八個不忿,什麼都見過了,誰都看不上。

這種態度,在許多北京籍明星身上都能看到,比如王菲和“人間精品”大張偉。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王菲是誰也不愛搭理,大張偉面對天后也是real耿直,完全不打算攀扯交情: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對蔡康永,也是你要是擠兌我,我就可勁兒擠兌你的態度: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囂張?不,北京人有的是底氣。生在臥虎藏龍的地方,不定哪天就發現隔壁的街坊祖上是鑲黃旗後人,或者單位裡誰老家有礦。

畢竟這裡見證了太多改朝換代,能人庸人奸人奇人云集,人老北京早就見怪不怪了。

“沒見過世面”是我北京人diss人的終極思路,一切問題都可以從這一點上找到答案。

——你說這人怎麼這麼愛顯擺呢?

——這人沒見過什麼世面吧。

——我真的服了XX,老吊著備胎幹嘛。

——她沒見過什麼世面吧。

——我覺得這個超好吃啊,你怎麼就不喜歡呢。

——你沒見過什麼世面吧。

3、哎呦喂幹嘛呢

北京人喪起來,可以消解一切存在的意義。但同時,他們又很擅長大量使用更加沒有意義的語氣助詞,給自己加戲。

以下這些詞,常聽北京人說話的應該都會腦內自動播放音效:

喲,嘿,哎呦,哎呦喂,

嗬,嚯,喲嚯,呦嘿,嗨,

……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放相聲裡,這都算“話佐料”。北京人的話佐料格外多,用得也到位,於是說話的效果自然也夠帶勁兒。

尤其是表現不屑、諷刺、鄙夷、吃驚、不忿的心態時,語氣詞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句話的關鍵。

舉個例子,平平常常地問:您這是上哪兒去?

加上“嘿”(一聲),意思就是要攔著哪兒也不讓去;


加上拖長音的“哎呦”,就是冷嘲熱諷;


加上“嗬”或者“嚯”,就是略帶驚訝;


加上“哎呦喂”,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有了好佐料,沒有原料都行。皺眉白眼“嘛呢”,自帶冷箭一支。

如果再加上上揚的音調,哪怕是熱情的關懷,都會讓氣場弱一點的人招架不住。

有一回在公交車上,我看著一位花白頭髮的老太太沒等到站就顫顫巍巍站到了車門邊,售票員大姐數落她:

哎呦,您怎麼站這兒了,幹嘛呀,這還沒到站那。

老太太弱弱地解釋:我怕一會兒車停了我動作慢,耽誤您的事兒。

售票員大姐:不耽誤不耽誤,趕緊回去坐著吧您!

老太太氣勢更弱了:哎,哎,好。

售票員大姐的確是好心,但是老太太被她高聲說了兩句,更不好意思了。

4、不開口便罷,開口就噎住你為止

噎人的本事不是一天練成的,背後隱藏著犀利的洞察和頑劣青少年式的叛逆。

首先北京人觀察力都很強,一眼就看明白了你肚子裡打的什麼算盤,一般的套路對他們來說真的不好使。採訪過姜文的記者應該都深有感觸:

他們不隨便懟,但是一開口準保讓你半天都想不出來怎麼應對。至於啥時候開口,全憑人樂意。老派一點的北京人都比較講理,只有自己覺得受到侵犯或質疑才會噎人。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去潘家園舊貨市場逛古董,要是嘀咕了一下:這是仿的吧?店主就會說:呦,我不太懂啊,您給我講講真的什麼樣兒。

有時候是純屬瞎掰,偏又能自圓其說,讓人無法反駁。話劇《鳥人》裡面有這麼一段對話:

胖子:喝次酒(劣質酒)暈的快。

丁保羅:那你為什麼還喝?

胖子:喝酒要的就是個暈勁。不暈喝它作嘛?是一千塊暈一次上算還是一毛三暈一次上算?

也有比較委婉的噎法,不至於接不上話,但輕描淡寫地就把對方的招數給拆解了。

發小兒的父母也是北京人,向來低調。跟土豪親家見面,對方炫耀自己在北京買了兩套房,光是裝修就花了大幾十萬,得意勁兒都快溢出來了。

朋友父母十分謙虛:哎那您可真是厲害,我們家就比不上了。我們那兩套房都是單位分的,還一套拆遷分的,那會兒早,裝修也就花了幾萬塊錢。

我問發小兒,你爸媽這麼說,人家該多心塞啊。朋友撇撇嘴:夠給面兒了,誰讓他裝大尾巴狼!

5、您是爺爺,我是孫子

據說,檢驗一個北京人最關鍵的標準,不是兒化音,而是能否時刻把“您”掛在嘴邊。

有多重要呢?北京人總在懲罰不說“您”的人,跟北京大爺問路要是被忽悠了,您最好先檢討一下自己的用詞。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熟練使用“您”也體現了一種姿態上的靈活:輾轉騰挪,可進可退。尊敬您的時候,這客氣和恭敬是雙份的,諷刺您的時候,這嘲諷和挑釁也是加倍的。

“沒必要,您這樣兒真沒必要”

您猜猜這是哄您還是笑話您?

既然講究姿態,輩分也成了北京人特別在乎的一件事。外地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北京人這麼熱衷“喜當爺爺”。有時候是明著diss:這人真孫子!語氣再強烈點就是當面挑釁:孫zei!

這種“臨時爺孫關係”往往僅有一方認可,有時候還會從平輩之間延伸到真正的長輩晚輩之間。

有一位朋友的同事是北京人,有時候被五歲的兒子氣得半死,罵兒子:孫子!

還有這位網友: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但要說稱人孫子一定就是罵人,又不那麼確切。有一種真誠的讚美也可以叫孫子。

1985年,馮小剛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美工師。一天,鄭曉龍在片場導戲,休息時看了一本文學雜誌,邊看邊笑,嘴裡還罵著:真他媽孫子。馮小剛湊了上來,問:誰這麼孫子,把您樂成這樣。鄭導把書遞過來:王朔,我認識一哥們。馮小剛接過雜誌一看,《浮出海面》。後來,馮小剛又看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愛得不行,也是邊看邊贊:真他媽孫子。

——《與馮褲子有關的日子》

要是漢語水平考試的閱讀理解拿這段話考輩分關係,實名同情一下會遇到這題的外國朋友。

6、讓您馬上聽出來是我不對

北京人最擅長的就是不帶髒字地罵人,姿態優雅,非常隱蔽,一般人第一時間都難以察覺。上一句還在商業互吹,下一句已經開始損人:

——介紹一下,這是XX老師,可厲害了。

——哎呦別介,您不是跟我title一樣嗎?

——不不不您吃肉,我也就跟著喝點兒湯。

——別客氣,我會給您留兩塊兒骨頭的。

——誰要你那骨頭啊,你就是想說我是狗唄。

——這可是你說的啊我沒說過。

還有更為致命的反諷,正話反說。把自己的姿態放的越低,話越看著像表揚,越損。也許現在不太會遇見老段子裡的情形:公交車上不小心踩了人,“哎喲,耽誤您腳著地了”,但換個說法,還是一樣,經典套路永流傳。

有一次,一個朋友預訂了早上4點半的出租車去機場,緊趕慢趕還是遲到了十分鐘,本想著要道歉的,剛一開車門還沒張口,就聽見師傅來了一句,“嘿,您這時間觀念可真夠強的”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反諷技能早有淵源。但北京人用得最好,最趁手。甚至還能在名家雜文裡看到系統的方法論。著名學者梁實秋先生在《罵人的藝術》裡寫道:

罵人要罵得微妙含蓄,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面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這才是罵人的上乘。

因為太含蓄,太隱蔽,大多數時候北京人自己都沒察覺自己的損: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沒有北京人承認自己損,都覺得自己特別厚道

這種損成分複雜,先是黑別處,但又捎帶著自黑了一把。細品品,還是黑別處多於黑自己家。到最後都沒有直接表達“我就是看不上XXX”。

這等迂迴戰術,著實能達到梁先生說的境界:臉色變了三回,才明白到底是在損誰。

7、就是被損了,咋整?

整天琢磨損人累嗎?對北京人來說這都不算事。高曉松就說了,北京人從小就在擠兌與被擠兌中成長,大家沒事就互相擠兌。損的能耐是刻在北京人基因裡的,後天要是沒經過這種歷練,被損了咋整?

經典的北京話暨新中國當代生活研究史《我愛我家》裡,葛優飾演的紀春生親身示範瞭如何應對北京人的損。

紀春生吃了賈家包好的二百多個餃子以後,還喝了人陽臺上的兩瓶啤酒。賈家二兒子志新實在看不下去了。

志新:你還真不拿自個兒當外人,這事怨我,早知道您好喝會兒,我應該早早吩咐小張把涼菜給您端上去。

紀春生:您是說冰箱裡的肉皮凍吧?吃了。味道還行,再多擱點香油就更好了

當然了,再毒舌也架不住臉皮真厚。紀春生第二天早上大搖大擺穿著志新的衣服就吃起早飯了。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志新:要不是這衣領子上換了個腦袋,乍一看還以為自己坐這兒塞呢。

紀春生一點兒不害臊,還招呼志新一起吃。

順杆兒往上爬,或者就坡下驢,乾脆承認自己就是孫子。可謂無招勝有招,至賤則無敵了。

總結一下,心態上藐視一切,眼睛又比誰都毒,無時不在的表達欲,禮貌中帶著嘲諷,明白中帶著欠,正話反說,處處埋梗......

這就是北京人永遠處於對話的上風向的秘訣。北京人不損誰損?北京人不損您損誰?就算偶爾想起來覺得窩囊,也不得不佩服人家自成一體的表達藝術。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別想了,你永遠也不可能吵架贏過一個北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