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與嫡母大名鼎鼎的馮太后之間的恩恩怨怨歷來為史家所津津樂道。

更傳奇的是,拓跋弘11歲時即位,卻在18歲時就退位,將皇位內禪給太子拓跋宏,即後來的孝文帝,自己當了太上皇帝。

稍微具備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退休了都當了太上皇,不過太上皇帝也不在少數。“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僅一字之差並不是文字遊戲,而是權力的體現。

下面就來詳細分析下,拓跋弘與馮太后之間的矛盾如何激化,他又是如何以退為進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的。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馮太后影視形象

帝后相殘,男寵被殺只是導火索

拓跋弘與太后馮氏有矛盾,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史書上的記載將兩人之間的矛盾簡單化了。

馮太后是個傑出的女政治家,對穩固拓跋氏政權有突出貢獻,但是卻有著一項不良嗜好——養男寵。

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獻文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遂害帝。——《北史·后妃傳》

《北史》記載的這段慘案,在常人看來簡直駭人聽聞。僅僅是因為拓跋弘將太后的男寵李弈殺了,太后反手就將皇帝害死了。馮太后難道僅僅是為了給情夫報仇嗎?

從拓跋弘當上太子以來帝后兩人的關係來看,如果僅僅是因為男寵事件而拔刀相向,從邏輯上很難講通。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拓跋弘形象

拓跋弘生於北魏文成帝興光元年(454年),生母是李貴人。

在太安二年(456年),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根據“子貴母死”的原則,李貴人被文成帝處死,年僅兩歲的拓跋弘由馮氏撫養。馮太后與成文帝感情甚篤,對於先皇的託付她也是盡心竭力,視拓跋弘為己出,撫養他長大成人。

到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駕崩,拓跋弘即位,也就是說拓跋弘差不多由馮太后撫養了將近十年。兩人即使不是親生母子,也會有著深厚感情吧。

況且這對孤兒寡母曾經共患難過。拓跋弘登上皇位沒多久就爆發了“乙渾之亂”,在馮太后的機智處理下,才平息叛亂穩固了拓跋弘的皇位。

總結說來,很難理解馮太后會因為男寵李弈被殺而瘋狂報復拓跋弘,男寵沒了大不了再找一個,就像武則天那樣,反過來說,拓跋弘也不會因為太后養男寵而過分為難立下汗馬功勞的嫡母。

所以,男寵被殺只是帝后兩人矛盾徹底激化從而引起流血衝突的導火索,並不是矛盾的根本原因。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帝后的根本矛盾:對權力的爭奪

當女子嚐到權力的甜頭後,其對權力的慾望絲毫不弱於男人,呂后、武則天、慈禧,包括馮太后就如此。

當拓跋弘剛即位時,按規矩他要為新逝的父皇守孝,期間則由馮太后臨朝稱制。

馮太后掌權後,乾淨利落地除掉了權臣乙渾,此舉令太后在朝中威望大增。在拓跋弘守喪期間內,馮太后是北魏實際的統治者。

儘管喪期滿後,馮太后不得不歸政於拓跋弘,但是她會甘心和放心地把政權交到一個12歲的孩子手裡嗎?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從拓跋弘親政後的表現來看,他絕對不是可以隨便令人擺佈的小孩子。他剛即位就改革了佐使制度,天安六年(466年),又改革爵位制,規定爵位升遷必須有功,之後還頒行官員俸祿制,整頓官僚隊伍的貪汙風氣,軍事上還擊敗劉宋,奪取淮河以北的大片版圖。

可以說拓跋弘是做皇帝的一把好手,史書稱他聰明天成、英明果斷並不是溢美之辭。試問這樣的一個天才皇帝,他願意只做個馮太后手中的傀儡嗎?

“獻文聰睿夙成,兼資雄斷,故能更清漠野,大啟南服”。——《魏書·顯祖紀》

既然雙方都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那只有較量一番了。

儘管史料中帝后兩人直接動手爭奪權力的記載並不多,但是依舊可以根據一些細節來推斷。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馮太后雕像

馮太后剪除乙渾勢力時,依靠著元丕、元賀、牛益等一批親信。在拓跋弘親政後,這些人依舊把持朝廷要職,他們是太后的堅定擁護者。

但是在皇興三年到五年的這一段時間內(469年-471年),拓跋弘以軍事行動的名義,相繼將“後黨”的關鍵人物元丕等人一一調離京城平城,馮太后不知不覺地就成了一個光桿司令。

而在此之間,拓跋弘大力提拔了自己的親信,如封萬安國為大司馬大將軍,掌握軍權,封李訢為中任太倉尚書,掌握財權。

而非常“巧合”的是,李弈被殺也發生在皇興四年(470年)。他被殺的原因不是惑亂內宮,而是在朝廷拉幫結派、培植親信。

另外在馮太后第二次稱制,也就是孝文帝即位以來,馮太后的表現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權力狂。

自太后臨朝專政,孝文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鉅細,一稟於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多有不關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動內外。

在孝文帝初期,馮太后是大事小事一把抓,絕對沒有小皇帝什麼事,只是孝文不是獻文,他只能乖乖俯首聽命而已。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可想而知的是,馮太后通過安插在朝中的黨羽干政,拓跋弘則試圖削弱太后的權力,結果把馮太后逼得太急,在幾年後釀成母子相殘的悲劇。

如何化解直接衝突?拓跋弘退位當“太上皇帝”

皇興五年(471年),才18歲的拓跋弘突然下詔說要退位。

上迫於太后,傳位,是為孝文帝。——《魏書·天象志》

在這段材料裡明明說得很清楚,拓跋弘是受到太后的壓力才退位的。

但在《魏書·顯祖紀》裡卻是另一種說法:“上雅薄時務,常有遺世之心”,也就是說拓跋弘對人世間的雜事不感興趣,有出世之心。

兩種說法一對比,再結合前文的分析,可知後者是在胡扯,似乎在掩蓋拓跋弘禪位的真相。

由於受到馮太后的壓力,拓跋弘深知兩人繼續僵持下去會鬧得不可開交,於是就選擇了以內禪的方式來逃避。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但是按照漢朝以來的慣例,皇帝如果內禪,是要上稱號“太上皇”的。

太上皇相當於是退休養老的皇帝,已經沒有實際的權力,這顯然不是拓跋弘所願意看到的,那麼他是如何應對這一複雜的局面的呢?

當年的八月,拓跋弘正式“退休”,群臣為他上尊號“太上皇帝”。這個稱號是拓跋弘本人的一個創制。與“太上皇”一字之差的“太上皇帝”,表面上看只是文字遊戲,能對拓跋弘繼續掌權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這裡得從“皇帝”名號的概念說起。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身前被授予太上皇尊號的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

劉邦曾在看望太公時,太公對他下跪行臣禮。父親的這一舉動讓劉邦大吃一驚。

從名義上來說,劉邦貴為皇帝,天下人都是其臣民,但從倫理上來說,劉太公畢竟是劉邦的父親,父親給兒子下跪於禮不合。

為了解決這一尷尬的局面,劉邦就給太公上了太上皇的尊號,以示與自己的皇帝稱號有差別。那麼差別在哪?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劉太公影視形象

蔡邕解釋說,太上皇不稱帝,因為不是天子。

顏師古在注《漢書》時說得更清楚說,“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就是說皇和帝雖然都是尊貴的稱號,但其差別在於是否實際治理過國家,有實權的才稱為“帝”。

漢高祖和劉太公的實例,以及“皇”和“帝”在觀念上的區別,成為後世的參考對象。

例如,漢哀帝以旁支入繼大統,在給其父親上尊號的時候也只稱“恭皇”,因為其父親不是天子,沒有實際治理國家,所以不稱帝。

北魏的大臣正是挖出了這些個典故,來支撐拓跋弘內禪後繼續執政的合法性。他們在奏疏中是這樣說的:

昔三皇之世,淡泊無為,故稱皇。是以漢高祖既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今皇帝幼衝,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太上皇帝……國之大事鹹以聞。

就這樣,拓跋弘在太上皇名號的後面加了一個“帝”字,取得了名義上可以繼續執政的權力,而實際上呢?馮太后一黨早在之前就已經被他處理乾淨了,朝中已經沒人可以對他礙手礙腳。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帝拓跋弘

拓跋弘稱“太上皇帝”的這一招極為巧妙,第一,名義上他已退居幕後,可以避免與馮太后直接衝突,減少壓力;第二,他可以保有繼續執政的權力,而且可進可退,擁有一個彈性空間;第三,按慣例,當皇帝年幼時,一般是女主當國,由太后或者太皇太后臨朝稱制,但是當有了太上皇帝這一玩意的存在,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輔佐新帝,這樣就剝奪了太后的輔政權力。

總之,拓跋弘的這一奇招,對想要實行“雙頭政治”的馮太后是個沉重打擊。

在幾年後的承明元年(476年),拓跋弘突然暴斃,史書稱為太后所害,很可能是拓跋弘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後,太后兵行險招。

而在拓跋弘稱太上皇帝的幾年時間裡,他確確實實地在履行著他繼續執政的權力和義務。

軍事方面,拓跋弘親自帶兵反擊犯境的柔然,帶年幼的孝文帝安復叛復降的吐谷渾,還調集兵力和糧草準備南征。

內政方面,他改革刑獄,嚴格對死刑的複核;他大力勸農,讓從事工商等雜業的人回到田畝,並禁止宰殺耕牛,保護農業發展……

北魏獻文帝確實是一位傑出的皇帝,只可惜天不假年,年紀輕輕就死於馮太后之手。

不當太上皇要當太上皇帝,北魏獻文帝把文字遊戲玩成權力遊戲

後記

北魏獻文帝創立的“太上皇帝”制度,在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有得到延續。

當後代的皇帝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不得不退位但又不想放棄權力時,太上皇帝這一名號就會登上歷史舞臺,比較典型的有唐睿宗李旦,他將皇位內禪給兒子李隆基後稱“太上皇帝”,仍然處決國家大事,實現政權平穩過渡。

還有清高宗弘曆,他退休後還當了三年太上皇帝,時時“訓政”,基本上朝廷所有政令和人事任免都有他自己發出,而真正的皇帝嘉慶帝只是個擺設而已。


參考資料:魏收《魏書》、李延壽《北史》

李婭林 高然《試論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吳天宇 《“皇帝”名號與漢魏時期“皇帝”含義的重構》

李淼 《北魏獻文帝禪位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