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姦論——大道至理和卑鄙下流並不矛盾

公元1067年的初春,剛繼位的宋神宗趙頊時常踱步於開封的皇城之中,北方的邊患、內部的財政危機,這個年輕皇帝面對這個積貧積弱的中原王朝,迫切的想要有所作為。


1069年,宋神宗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在君權的絕對權威之下,變法有條不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宋的財政狀況,緩和了社會矛盾,軍隊的戰鬥力也得到增強。


辨姦論——大道至理和卑鄙下流並不矛盾


既然是一場改革,必然要觸動部分利益集團。


以青苗法、保馬法為主要舉措的王安石變法,嚴重損害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權貴的激烈反對。不僅朝堂怨聲載道,由於變法落實過程中地方的形式主義、官僚作風,也導致了百姓隨波逐流,輿論導向劍走偏鋒。


由此,《辨姦論》(作者蘇洵有爭議)應運而生: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事情有他的客觀發展規律,道理也有本來的根源。只有天下冷靜的觀察者,才能從微小的變化中預知未來的發展結果。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


月亮周圍起暈,就是要颳風的徵兆,石墩上面返潮,就是要下雨的痕跡。人間世事的發展變化,道理和情勢相互因循,空疏難知、變化莫測,怎麼能和 天地陰陽之事相比呢?


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賢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是什麼原因呢?不過是判斷一件事的過程中因為愛恨的情感擾亂了他們的思緒,自己的利害得失影響了他們的行為!


怎麼樣,妥妥的哲理好文!


下面的文章,就開始不堪入耳了。


作者以王衍、盧杞、豎刁、易牙、開方這些奸詐陰險之人來比喻王安石,對其進行人身攻擊,暗諷王安石欺世盜名、陰賊險狠、與人異趣,並罵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頗有古祖安之風氣。


歷史已經給王安石做出了公正的評價,這篇文章對王安石的指斥,自然是不恰當的。


保守派以這種突破底線的言辭攻擊王安石,恰恰說明了保守派在利益受損又無可奈何之下已有狗急跳牆之勢。


辨姦論——大道至理和卑鄙下流並不矛盾


辨姦論以第一段的理論為依託,來闡明作者的態度,指斥王安石醜惡奸佞。


在利益相關之下(改革的利益觸動和兩者的私交不好),作者恰恰違反了自己所提出的“好惡亂其中,利害奪其外”的思想,恰恰說明了作者自己就不是其所宣稱的“靜者”,恰恰是自己反駁了自己。


顯然,這是一篇兩面性十足的文章,抨擊和影射王安石的部分固然為人不齒,但第一段的思想值得我們學習。


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探求事物的本質,做到見微知著,確實是需要一顆“靜”的心。


生活之中觸動我們利益的事情比比皆是,幾乎每天發生,小到排隊佔座,大到家國天下,無時不和我們利益相關。在利益面前,我們是否有一顆冷靜的心,來引導我們摒棄內心愛恨的影響、好惡的干擾,使我們客觀的分析問題,不為利益所困。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不斷的進行自我革命,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不為“好惡亂其中,利害奪其外”,成為一個冷靜、客觀、理性的人。

關注公眾號“陽謀春秋”,一起探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