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第一位為荀子立傳之人-焦子棟

司馬遷是第一位為荀子立傳之人

司馬遷是第一位為荀子立傳之人-焦子棟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作為第一位為荀子立傳之人,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孟子與荀子同時立傳名《孟子荀卿列傳》,給後人留下荀子大致的生平事略,為後人學習荀子研究荀子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在很多方面,司馬遷與荀子也是穿越時空的知音。

司馬遷是第一位為荀子立傳之人-焦子棟

通觀司馬遷《史記》,許多地方都有明顯的荀學烙印。如《禮書》《樂書》兩篇多從荀子《禮論》《樂論》篇化出。

如《禮書》載:“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鐘鼓管絃,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這由荀子《禮論》篇“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 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芻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檖䫉、越席,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直接化出。

司馬遷傳承的荀子禮樂思想,在後來幾乎所有的史學家(即二十四史的作者們)那裡多有運用。

如《晉書•禮志》開篇:“夫人含天地陰陽之靈,有哀樂喜怒之情。乃聖垂範,以為民極,節其驕淫,以防其暴亂;崇高天地,虔敬鬼神,列尊卑之序,成夫婦之義,然後為國為家,可得而治也。《傳》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若乃太一初分,燧人鑽火,志有暢於恭儉,情不由乎玉帛,而酌玄流於春澗之右,焚封豕於秋林之外,亦無得而闕焉。軒頊依神,唐虞稽古,逮乎隆周,其文大備。或垂百官之範,置不刊之法;或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皆所以弘宣天意,雕刻人理。”

又如《隋書•禮儀志》開篇:禮“彌綸天地,經緯陰陽,辨幽賾而洞幾深,通百神而節萬事。”“商辛無道,雅章湮滅。周公救亂,弘制斯文,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荀子集先秦諸子大成,融匯百家於一爐,在司馬遷那裡也有很好的體現。特別是他所記述的其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開篇就是引用《易大傳》 “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之語來評價“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大學說之長短,表現出融匯百家、超越百家的博大胸襟,以及站在歷史制高點上縱觀千古的宏觀思維方法。這就是從《尚書》到管仲、到左丘明(一分為三)、到晏子、到荀子“維齊非齊”的“和中思維”(或“中和思維”、“歸一思維”)。這種思維方法總是從歷史的走向(縱)與現實的全局(橫)兩個維度上去思考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確路徑,這是中華先哲們對人類社會的一個偉大貢獻,是治史治學都不能繞開的標竿。

近世因為西方列強侵略壓迫中華民族之故,致使許多學者把目光投向西方文化,不假思考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鞭笞抨擊,在“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思潮之下,對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不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所代表的西方哲學頂禮膜拜,自然不自然地對西方哲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心向之、神往之、實習之。在矛盾分析法中只注重對立而不重視或無視統一,把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和中思維”扔在一邊。其實從今天與中國面積相差無幾的歐洲版圖上可以看出,那個地方國家林立,國家的個數(接近50)比中國的省級行政區劃個數(34)還要多出許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亞里斯多德們過分強調對立,過分強調個人利益,所以國家越分越多,越分越小,現在蘇格蘭(Scotland)、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加泰羅尼亞(Catalan)仍然要獨立。

最近爆發的新冠肺炎席捲歐洲大地,可是舞照跳,馬照跑,球照踢,真是應了裴多斐那句“生命猶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許多百姓為了所謂的“自由”連命都不要,不去檢測,不戴口罩,不去消毒;許多國家順水推舟就任由瘟疫肆虐,完全掉進達爾文“優勝少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這就是亞里斯多德們的短板。

同荀子、司馬談、司馬遷一樣,我們應該既要看清我們文化遺產中的不足,更要看清我們的優勢;既要看清西方文化遺產的長處,更要看清西方的的缺陷,這才是正確應對當今文化激盪交流的選擇與思考。

司馬遷是第一位為荀子立傳之人-焦子棟

(蘭陵後學焦子棟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