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雲上》有感

“我愛你”

“我也愛你”

“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是你”

“我不會再愛其他人,像愛你一樣地去愛了”

——不良生《雲上》

今日應朋友推薦去書店尋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起初在家附近搜索到樊登書店,興高采烈地去,結果似乎是個假地址,於是輾轉奔赴兩公里外的言幾又。

《論語別裁》似乎很冷門,書店沒有,近視的我戴著眼鏡在書店胡亂翻看,最終拿起了不良生的《雲上》。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與母親的99件小事”。我每次寫作,尤其是寫生活中的瑣碎事件,都顯得過於囉嗦而蒼白,於是抱著好奇和學習的心態來閱讀這本書,一坐便是三小時。

這是一本兒子寫給去世母親的情書。在前言裡作者這樣寫道:

我只是這世間一個普通的兒子,這本書就當是一個兒子寫給他母親的最後一封情書,傾訴著他對她的思念、愧疚、感懷與愛。寫了很久之後,某一天像是恍然大夢,我忽然認識到這場書寫的侷限性。我以為能用紙和筆給母親的一生做一些紀念,其實只是給了自己一場救贖。

我只是希冀在這樣的寫作裡找到自我解答與解救,如同一場屬於孤獨者的,曠日持久的、看不到出路也無需出路的修行。它只能是我的一場自愈。

看到此,我讀到的更多的是愧疚,可是真正在書中卻是滿滿愛意。我這才發現,所謂愛之深、責之切,這責,也會是自責。

我一直寫媽媽都用母親,在這本書中我才發現,原來媽媽比母親要親近得多。《雲上》通過春、夏、秋、冬以及再相見五個板塊來懷念媽媽。書中的媽媽是在三月十二號離開的,正月間,年後不久。作者通過這樣的時間順序來細寫與媽媽生活中的小事,一筆一筆記錄著媽媽的生平,完成了對媽媽的告白傾訴與深情獻禮。

這本書語言平淡,沒有過多地修飾,有的故事也沒有敘述清楚,有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但我依然用一下午的時間將這本書細覽完,書中生活與我何其相似!我也有至親深受癌症折磨,年齡一大我才懂那種與死亡搏鬥的痛楚與害怕,我明白作者每次去往醫院的膽怯,也深感每次挺過來的喜悅。當然,幸運的一點是我有一個健全的家庭,而作者跟著單親媽媽從小居無定所歷經艱辛。有時候得到太多反而不懂得珍惜,我想這也是作者如此愛媽媽的原因——我只有你,我最愛你,你是我的全世界!

我很羨慕作者能夠向愛的人傾訴愛意,能夠在最後關頭對媽媽說我愛你,得到媽媽“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是你”的回答。現在在這個把愛隨意說出口的時代,對真正的愛卻羞於表達,像與別人聊天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說愛你哦三個字,可對於父母,就算是把你架上刑架也難以說出口。

對於生活中的小事,作者描寫的很細緻,超市裡的打折小票、煮飯時怎麼量水、教認前後豬蹄、給媽媽買了衣服哪件愛穿哪件不愛穿......很多很多,都是生命裡難以磨滅的寶貴記憶。

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自行車。作者在書中寫到媽媽騎自行車載著他,他坐在保險槓上,結果他掉下來媽媽過了兩秒才發現。這一情節有些好笑,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同樣在我小時候,我媽媽騎著老式自行車載著我從外婆家回家。經一四十度的大彎,且遇道路修整,路上全是碎石,我又坐在保險槓上阻礙著媽媽拐彎,於是我們順理成章的被咯翻了。我之前一直與朋友講媽媽把我拉起來就對我說回去不要跟你爸爸講,但當我再次回憶起當時的情節,媽媽神色慌張的問我有沒有事。還有一段是寫騎自行車上坡的,上坡載人費力,作者寫到他與媽媽一人走路一人將車騎到前面一段,再等走路上來的人騎車到前面去,兩人換著來。我想,作者與媽媽的感情真好,像摯友。

作者為什麼會對媽媽感到愧疚?媽媽將最好的留給自己,但自己卻有很多事對媽媽食言。“她以為只要將所有的苦果嚥下,便可以盼來一個更長穩更甘甜的將來,就像所有的否極泰來、苦盡甘來、好日子總會等來——卻沒有了將來。”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是這樣,窮其一生把最好的給孩子,卻對自己極度吝嗇。

龍應臺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也希望能陪年事已高的父母久一點,但現實生活卻不斷推著你向前走,越走越遠。可是我知道,父母希望我走的穩健一些,甚至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