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黃老爺"

《讓子彈飛》的獨特之處在於,儘管存在情節敘事不夠合理流暢的硬傷,影片依然被認為是一部不可複製的曠世傑作——演員散發的魅力讓人沉溺,電影的視覺效果令人興奮,人物的語言、行為產生的幽默感引發良多笑聲。

影片中所構造出來世界並不"成熟",不論是誇張而具有符號意象的人物,或是荒誕難用平常邏輯推敲的情節,竟都在這個烏托邦式的世界渾然一體。而這些看似與真實世界格格不入的事物,反倒將真實世界裡的歷史精神與人文思想呈現得更加純粹。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誇張而具有符號意象的人物,或是荒誕難用平常邏輯推敲的情節都屬於導演姜文的刻意為之




青天白日,代表農業社會的馬,拉著工業時代的火車跑,正如彼時社會畸形的"半封建"形態,工業化、近代化才剛剛起步,"革命事業"任重而道遠。民國時代,戰事連綿不斷、民眾流離失所,世道的統治權被軍閥、惡霸們輪番掌控,試圖拯救民眾的革命者時刻面臨犧牲;但也是在這個時代,封建腐朽的王朝被推翻,自由、民主的精神衝擊著人民的內心,新事物與舊制度之間的矛盾猛烈上升,革故鼎新成為"進步分子"的抱負。

《讓子彈飛》故事的背景盡如所述,故事的核心圍繞著"抗爭、民主"而進行,探析這個故事,則離不開片中四個重要的"人物形象"。

首先關於影片裡最具對抗性質的兩個人物,張麻子與黃四郎。張麻子(張牧之),早些時候他和黃四郎一樣,都是革命黨。但為什麼時隔多年,落草為寇的張麻子依然為了革命事業而奮鬥,而作為豪門士紳的黃四郎卻壓榨著民眾呢?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最初都屬於革命陣營的張麻子與黃四郎,在後來代表了這個世界善與惡的極端


  • 張麻子,一個追求公平、堅定的理想主義革命者。

"我為什麼當土匪?我就是這條腿不利索跪不下去。"筆者認為,張麻子的"革命思想"應該是有一個起伏變化的過程,他是一名逐漸醒覺的英雄。影片提到,張麻子曾經是松坡將軍(蔡鍔,以護國戰爭聞名,民主的代名詞)的手槍隊隊長,但松坡將軍因為英年早逝沒能貫徹民主與自由的理念,連年的軍閥混戰讓張麻子看不到憧憬的未來。他不屑於與軍閥劊子手狼狽為奸,也沒能改變大的局面,萬般沒落之下他才決定當麻匪,劫富濟貧。

最初,六子不明不白的死引發了張麻子的怒火,讓他下定決心剷除鵝城的霸主"黃四郎"。這段時期,張麻子革命的動力僅限於對個人生命的得失,革命思想的純度很低,直到去赴黃四郎的鴻門宴,那才是他醒覺的真正發端。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張麻子堅持革命不假,但長過程他的思想一直在變化

張麻子開始明白,殺了黃四郎一個人無非是自己能夠心安理得一些,但像六子那樣的慘劇依然會發生在鵝城。故,他要做到的是全方位的成功,而不是某種意義上的勝利,徹底消滅鵝城的惡霸群體,改造這個"人吃人"的體制,還有所有人那顆"愚昧、麻木"的心。

如《十二國記》所述:人不是任何人的奴隸,不是為了做奴隸而生。即使被欺壓也不屈服,即使遭遇災難也不氣餒。遇到不公正時能毫不畏懼地糾正,不向禽獸屈服獻媚。我希望慶的子民成為這樣的自由不羈之民,成為統治'自己'這塊領土獨一無二的君主。為此,我希望每個人從毅然抬起頭一事開始做起。

這時候再來看張麻子的思想,他把自己從個人仇恨裡釋放了出來,變得更有責任感,也重拾起自己丟失多年的那份"信仰"。他本就沒有在乎金錢與權勢,如今更掙脫了個人仇恨的束縛,他的革命裡只有"純粹"二字。

然而,這樣的思想境界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理解與想象,也註定了張麻子最後孤身一人的結局。他的兄弟選擇離開,笑著說:"跟你在一起高興,就是有點不輕鬆。"在鵝城投身麻匪的花姐亦然,還在問:"錢不是已經發完了嗎?"張麻子革命的理想與信仰,他們不懂;張麻子到底在做什麼,他們也不懂。


  • 黃四郎,墮落的革命者,統治舊時代的惡霸。

黃四郎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他擁有那場革命的見證物"地雷"。毋庸置疑,曾經的黃四郎與張麻子同屬革命陣營,他也是反抗舊時代的一員。而且他比張麻子還要幸運一些,他推翻了這片土地最初的統治者,自己搖身一變成了統治階級,可時代仍然是舊時代,黃四郎也成為了民眾口中的"黃老爺"。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黃四郎最初也曾屬於革命陣營,但對於錢與權的貪戀令他墮落

黃四郎這個形象,在片中所代表的是典型的革命陣營裡的腐化者,所謂名字,黃一郎、黃二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號"黃老爺",他們是舊規則的代言人。在他們的世界裡,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低人一等,他們相信這個"舊規則"是不可衝破的牢籠,他們站在牢籠的頂端,只要低他們一等就得承受這個牢籠帶來的壓迫。


  • 至於湯師爺(馬邦德),統治階層裡混水撈魚的小人。

張麻子代表堅定的革命立場,黃四郎代表徹底的邪惡立場,而湯師爺正是介於兩者之間首鼠兩端的人。他處於統治階層的下端,因此他熟諳這個世界的一切規則,"人吃人"的邪惡殘酷與民眾"愚昧、麻木"的心他都瞭解,但他沒有改變規則的勇氣,只有在規則下繼續壓榨民眾的膽子。"我們沒膽子剿匪,但是借剿匪的名義斂財的膽子我們是有的,而且很大。"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湯師爺(馬邦德)典型的首鼠兩端,從不輕易站隊,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大

在張麻子與黃四郎之間,他從未明確表示站隊哪一方,因為他吃不准誰會贏。可以這麼看,他並不在乎合作對象,張麻子與黃四郎的鬥爭他看似牽涉其中,實際永遠站在一旁,他的所作所為永遠都把給自己謀取利益擺在第一位。

湯師爺所深信不疑的: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長久的利益。


  • 影片最後一個形象,民眾,舊規則、牢籠裡的弱者。

民眾被盤剝壓榨,窮到只剩一條褲子(《讓子彈飛》中平民百姓都是赤裸上身的)。他們處在舊規則食物鏈的最底端,抗爭的心思永遠埋在心裡,因為多年以來無數個"黃老爺"把他們收拾得"服服帖帖",他們既可憐又可悲。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民眾被壓迫了數千年,習慣了逆來順受,可憐又可悲

他們或許能感受到時代變了,可自己的思想仍然停留在舊時代,皇帝都退位了他們還是會下跪,他們渴求的東西,絕非民主、自由,只是一個能帶來所謂"公平公正"的青天大老爺。被封建思想壓抑了幾千年的順民,在生死之間沒有選擇的順民,正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回到故事本身,張麻子、黃四郎、湯師爺、民眾四方勢力中,真正能撼動對決天平的就是最不起眼的民眾,但可惜的,他們仍然覺得自己處於一個不可撼動的牢籠中。"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的臉上,應該他媽的長著麻子。"

雖然本質上"他們幫誰誰贏",可張麻子看出來"誰贏他們幫誰"。

張麻子發錢,他們照收;黃四郎收錢,他們照給;張麻子發槍,他們照收;黃四郎收槍,他們不但不給還開槍以示憤怒。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黃四郎就是“霸權”的代名詞,人們只敢稱呼他為“黃老爺”

可即便這樣,他們也不敢衝擊黃四郎的碉樓,因為"黃老爺"這個舊規則的代名詞仍然矗立不倒,"為民除害"吸引不了他們,只有"殺四郎,搶碉樓"才能激起他們的憤怒。張麻子在光天化日下處決了黃四郎(黃四郎的替身),這時候憤怒的民眾才真正覺得舊規則的牢籠被打破了,平日裡黃府固若金湯的鐵門像是紙糊似的被轟然衝破。

這就是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縛於我們而言,其實不過是薄紙一張,或者說根本就是無形的——是我們給自己假想的牢籠。

《國際歌》: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

讓思想衝破牢籠

影片尾幕,一列火車呼嘯疾馳,張麻子孤身一人駕馬隨之。火車的尾部,一襲白衣的黃四郎肆聲狂笑,"浦東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東"的聲音不絕於耳。

張麻子的革命終究是失敗了,他所引導的民眾只不過"搶了碉樓",所抗爭的對象根本就不是黃四郎,瓜分了黃四郎的金銀財寶,階級依然存在,下一個"黃老爺"也會出現。舊的牢籠的確被打破了,可時代仍然是同樣的時代,民眾很快還會為自己修築新的牢籠。

畢竟,就連張麻子的兄弟們都沒能理解他在幹什麼,沒能跟著他繼續走下去。

張麻子對黃四郎說:"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張麻子打倒黃四郎,根本不是為了錢,或是取而代之,而是為了改造這個"人吃人"的體制,還有所有人那顆"愚昧、麻木"的心。

《讓子彈飛》:張麻子打倒了黃四郎,卻沒打倒

打倒了黃四郎,沒打倒“黃老爺”,張麻子的革命仍未停息

最後的確沒有了黃四郎,可"黃老爺"仍然還在。革命仍在繼續。喚醒每一個人無疑很難實現,可一直堅持喚醒他們,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喚醒,他們轉身還會喚醒越來越多的人。

理想世界並不遠,遠的是內心與理想世界的距離,嘗試與堅持,直到衝破內心的枷鎖,必然會鋪就到達理想世界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