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生之年的理想到底是出仕還是歸隱?

點主頁發現美


實際上李白雖然冒著仙氣,但同時也有著世俗的一面,他終生都渴望濟身朝堂,成為真正權貴的一員。

他年輕時,希望自己能像漢朝司馬相如一樣,直接被皇帝點贊加Ⅴ。干謁成都。主要拜訪四川益州刺史蘇頲,獻上自己的《明堂賦》《大獵賦》等文章,蘇頲看了誇獎道,此子天才英麗。並向朝廷推薦,後來就沒有下文。李白又拜訪渝州刺史李邕,可李邕不鳥他。這條路也沒有走通。

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桓殊調 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 丈夫未可輕年少

所謂干謁,是唐朝賜給寒門子弟一塊敲門磚,相當於保送大學,入成都干謁失敗後,李白回川讀書,然後遊安陸娶媳婦。老婆是當地望族,曾經高官許圉的孫女,為了仕途,李白入贅許家。

直入長安。有了這層關係,在朋友的推薦下,李白干謁當朝老宰相張說,可張說年事已高,不久就掛了。這條路又完了,李白在長安鬱鬱寡歡。

金樽清酒鬥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

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 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歸隱南山。李白在名山大觀求仙問道也是為了仕途。因為歷朝歷代許多隱士名仙都被皇帝請出山,創天地之偉業。李白決定在這條路上試試,往終南山訪玉真公主,去嵩山尋司馬承禎。遇同道友人元丹丘一起吃菖蒲求絕學。元丹丘被師唐玄宗詔進官授道法,他與其他道友共同推薦李白。玄宗下詔召見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歸 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 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爭光輝

……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夢碎長安。在長安能被天子詔見多麼榮幸,李白終於在頭條加上大Ⅴ了。就可以在朝廷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負。可在唐玄宗眼裡,他只是個幫閒角色,玄宗說,賞名花,對美人,焉用舊詞樂,喚李翰林寫詩。李白倍受打擊,在長安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沒有體現自己的人身價值,在目睹權貴們腐敗黑暗,李白在長安翰林院裡沒有一天是開心,仕途仕途,這就是我用畢生追逐的東西,最終李白離開長安,大唐盛世也隨著暗淡下來。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孟說歷史


我個人觀點是李白有生之年是出仕貫穿一生。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出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喜愛,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他積極地參與政治活動。李白四處拜見名流,呈獻自己的詩文,希望有人能舉薦他做官。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為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賦雲:“穹崇明堂,倚天開兮。”又云:“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儼若皇居而作固,窮千祀兮悠哉!”按賦中有“臣白美頌”等字樣,疑太白曾以此賦在東都洛陽進獻玄宗。此賦盛讚明堂之宏大壯麗,寫盡開元盛世的雄偉氣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李白《明堂賦》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其寫作時間為開元二十七年拆毀明堂之前,他賦明堂一是為了謀仕的需要,二是“以大道匡君”的需要。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這是真獻賦謀仕的原因。

後來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後,李白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至德二載(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後,為宋寫過一些文表,並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關於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享受人生金山


詩人官癮誰稱最?唯有詩仙李青蓮!

古代詩人,沒有一個人不想當官!而且這是絕對的,沒有例外!所有的隱居和避世都是因為當不了官,或者當不上大官。也就是說實際的官職低於他想要的官職!

李白有一個很特殊的偶像叫做馮諼,他的經歷很能反應李白的功名之心。馮諼是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的門客,初次見孟嘗君時穿得破破爛爛也不夠尊重,但是孟嘗君還是留下了他。過了幾天他就彈著長劍高歌說““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聽到後便給他魚吃,然後過了幾天他又彈著長劍高歌道“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孟嘗君又給他安排車子。後來這個馮諼為孟嘗君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成就一番佳話。

這個故事有幾個潛臺詞。

一是,馮諼此人高傲,高傲到喜歡提出非份的要求,苛刻的條件,並且喜歡折磨主人,引伸為清高。

二是,孟嘗君此人大度,不計較,並且在後來始終全心全意的相信馮諼,並且引為重要屬下。

李白自比馮諼,所以希望皇上或權臣是孟嘗君。

李白在辦事能力方面能否和馮諼有一拼之力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李白在脾氣上做成了馮諼。

最大的悲哀是,沒有一個皇帝或權貴做孟嘗君!

經常在詩裡說要“明朝散發弄扁舟”,結果皇帝一個詔令他就高興得“仰天大笑出門去”,動不動在詩裡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結果聽說韓朝宗要見他,高興得大拍馬屁“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李白得罪過兩個長吏(按職務相當於省委副書記),在給這些人的信中都在含蓄地表示自己想當官!不是小官,而是大官!

李白太傲了,他希望皇帝,希望權貴,低下高貴的頭顱求著他當官,當大官。然而自己卻低不下頭來。

時代變了。

科舉之前,是皇帝主動找人才,自然要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科舉之後,皇帝說了,你們要是人才,就主動來長安找我罷!

李白在太平盛世時期,套用戰國及亂世的人才策略求取官職,顯然行不通。

行不通便傷心,便生氣,便怨忿,便寫詩人五人六,指東打西。所以,心情一旦不爽,就要學道,就要煉丹,就要修仙,就要避世。

古代詩人都是這個樣子。陶淵明想當官,杜甫想當官,賈島相當官,蘇東坡在烏臺詩案之前也想當官,還有陸游,稼軒,哪怕是淡泊名利如納蘭容若,也想當官,只不過後來變得恐懼,所以不想當官。他的不想不過是自保而已。

嘴上說不想當官,然而心理總是出賣自己。

天真的就像一個自尊心爆棚的少女!

好聽一點叫嬌蠻可愛,不好聽一點叫做無理取鬧。

民國以前,文人只有當官一條路!

李白?

何須求遊宦?天命是詩人!


亦有所思


李白的故事太多

李白的主業是喝酒,其他的都是浮雲

誰為酒仙,李白當之無愧。他的詩中近三分只一與酒有關。

他這一輩子少年學道的時候在喝酒

出蜀遊歷的時候在喝酒

呼朋喚友時在喝酒

入仕翰林時在喝酒,哪怕在皇帝和貴妃面前,還是喝酒

遠離宦海,獨走江湖時還是在喝酒

最後也傳說,因喝酒,醉沉大江

所以,什麼入世出世,都是浮雲,喝酒才是主業

要的就是那暈暈乎乎,自由自在,非人似仙的狀態

少年不知愁,唯有酒相伴

李白少年學道,也知自己沒有根基,也無科舉的可能,自然就放任自流,自在快活

雖然出仕無望,但有酒啊

有朋友啊,還有各種不一樣的快樂啊

二十多歲的時候,看見一生沒有出仕的孟浩然,所以才會說“唯見長江天際流”,那意思是說,出仕算個毛,老子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最關鍵的是,走到哪裡都有酒

我就流浪著,也美得很

醉臥山崗笑,忽然想做人

酒喝多了,也會煩的,年齡也大了,也該體驗一下其他的了

雖然像汪倫這樣的朋友很多,即便宰相賀知章也喜歡買酒給他喝

只喝別人的酒,也不是很好玩

肯定有人刺激了我們的李仙人,在他酒醒的時候覺得,老子啥不行,也是濟世之才,就露兩手給你們看看

不當神仙了,做一回人吧

於是,就給皇帝露了兩手,入仕翰林院

做人太沒勁,不如做回神仙

那皇帝,那貴妃,那高力士都是戲子爾

天下大亂日,未得喝酒人

那些腌臢潑才,非要攪亂這太平盛世

喝酒人的心情都被攪亂了

陪喝酒的人也沒有了

人靜心不靜,心平世不平

但也無心去侵擾,隨波逐流罷了

最後,以醉辭國,重返仙班

人世走一遭,只留下些傳說,讓世人驚歎去吧

怕這些世人無聊,就留下一些詩句,讓你們解解悶去吧


瘋哥哥l


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

如此豪情壯志的詩句僅你一人而已,誠然,我也讀出了你的壯志,你的抱負,你的心願:你是想出仕的。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可謂家喻戶曉, 他的詩詞,給人的印象是瀟灑不羈,不沾俗世煙火的。他的鐵桿粉絲哥們杜甫曾這樣形容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然而,李白當真“視權貴如糞土,視金錢為身外之物”嗎?

恐怕並不是這回事。

公元735年的夏天,34歲的李白應友人元演之邀,去到太原,意欲尋求機會。但是輾轉三晉,過了半年,卻始終沒有機會,尋到一官半職。於是在這年秋天,無奈寫下了一首詩《太原早秋》,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以及不能實現自己偉大抱負的悲痛之情。我們具體可以看一下這首詩: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天寶年間,42歲的李白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下,終於陛見玄宗。玄宗見李白詩才出眾,對答如流,很是讚賞,令其供奉翰林,陪侍自己左右。然而這樣卻引起了同僚的嫉恨之心。而抱著經世濟民思想的李白,對這種御用文人的生活卻日漸厭倦,開始犯起了文人的通病——縱酒疏事。他曾在喝醉酒的狀態下起草詔書,並且乘醉令皇帝近侍高力士脫靴。

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

就這樣幾次三番之下,李白失卻了玄宗歡心又開始浪跡天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然而在惡劣的環境下李白仍不掩自己的仕途熱心,可能在他的心中,認為自己真正的機會終於來了:當初玄宗召喚的姿勢不對,如今的永王另有倚重。然而

他為李璘作《永王東巡歌》,其躊躕滿志的心理表露無遺: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沙。

字裡行間都是滿滿的希冀,只可惜詩人的抱負沒有得到伸展,不久永王兵敗,李白被牽連入獄,並判流放夜郎,後遇赦放還。

之後,李白一直流轉於潯陽、宣城。終不得志。

可見,李白一生為仕途的奮鬥從未停息過。


陳大聖


李白,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有偉大抱負與理想的人,是想當丞相的人。因此他的畢生理想是出仕為官,想有一翻大作為的人。

縱觀李白一生,皆為出仕而努力。也是少年成名,可謂天才。他五歲頌六甲,十五歲詩賦被社會名流推崇,至此開始拜謁活動。十八歲遊歷諸多地方,增加很多閱歷。二十五歲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二十六歲,下揚州,旅汝州,至安陸。二十八歲,由安陸出遊江夏(今武漢)。三十歲,前往長安,拜謁各種王公大臣,皆是為了自己能當上官。但終是事與願違,無果而終。

只能另闢蹊徑,由於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三十四歲,寫《明堂賦》,一為謀仕,二為大道匡君,其實主要是謀仕。 三十五歲,寫《大獵賦》,誇耀玄宗朝。同年,向玉真公主獻詩“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從此開始接近上層統治階級。這次長安,結識賀知章,得到賀的賞識,最終由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引薦給玄宗,並出仕翰林。

李白的謀官之路,可謂是真不容易。這足以證明自己是想做官的。可是,李白的政治敏感度絕對太低,也可以說不適合政治。因參與永王叛亂而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謫仙人怎會依附永王呢?我認為還是因為他之前官運並不亨通,與他想當大唐丞相這一遠大理想差的太遠,造成心裡不平衡。只能鋌而走險,參與永王叛亂。

可謂上天也是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的。正是李太白政治上不得意才成就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被後世稱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許,李太白真是政治一片光明啦,中華文化將會失去太多優美詩詞。

詩以言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太多的詩表明他懷才不遇。正是這更能表明他想為官。


懷府小王


李白早已作古遠去,關於在世時的李白心裡到底是想當官還是想當隱士,我們已無法探得他的真識想法,只能依據李白的人生經歷、相關史料和人之常情,作一些歷史推理。

很多人都認為,李白性格放蕩不羈,不願受約束,因此不想做官。我的觀點卻恰恰相反,李白想作官!

先來看看李白的求官經歷吧。首先,是在李白成年之後,他曾經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封自薦信,表達了想當官的意願,但人家沒理他。之後,他又委託道士吳筠推薦,在長安謀得翰林一職,他的文釆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但由於他不懂為官朮,乾得很不愉快,就棄官而去(到底是他主動辭職還是被開除,已不得而知)。再後來,他又成為永王李璘的幕僚,因李璘謀反篡位失敗而受到牽連,被判刑,流放到夜郎勞改。刑滿釋放後,在漂泊中投奔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從以上閱歷推想,李白本心還是要從政當官的,只是由於他的性格,不適合當官,加上時運不濟,所以沒能長久從政。但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使他閱盡世間百態,嚐盡人間甘苦,才成就了他的藝術巔峰。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塞翁失馬,又焉知非福呢?


巴山老九


李白一生始終有一種出仕的理想。他像一位灑脫狂放、雲遊萬里的仙人一樣,一生中漫遊了許多地方,足跡所到之處,且歌且吟,且行且醉,流傳下許多天才的詩篇和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不少遊歷詩記顯示出建功立業富國強民的深情寄寓、真切關顧和神奇構想,佳句迭出,妙想連珠,波瀾壯闊。

李白詩中有大量專題寫水的作品,其中,有的在山泉邊聽鳥鳴,在溪石上看月亮;有的在江河湖海中泛舟,在瀑布飛泉前放歌;有的在酒肆亭樓上飲酒,在千里孤蓬中慨嘆……他的詩大多奔放熱烈、千變萬化、精彩紛呈!

他寫黃河的詩句有的氣勢磅礴、奔騰咆哮,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吼萬里觸龍門”;有的蜿蜒無際、開闊放達,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有的艱澀悲苦,悽風苦雨,如“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他寫長江的有“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江流”、“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早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湖泊的有“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石門中段平湖出,百丈金潭照雲日”;寫潭水的有“天開白龍潭,月映清秋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寫大海的有“天清一雁遠,海闊孤帆遲”、“春華滄江月,秋色碧海雲”、“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浦沙淨如洗,海月明可掇”;寫泉水的有“朝飲蒼梧泉,夕棲碧海煙”、“初登翠微嶺,復憩金沙泉”;寫溪水的有“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衝”、“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寫瀑布的有“征帆飄空中,瀑水灑天半”、“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潭中噴射,晝夜生風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在他這些異彩紛呈的百態心路歷程和理想寄寓,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氣勢磅礴,色彩繽紛,抒情則感情奔放激越,跌宕生姿,千變萬化。

李白以其浪漫主義的動人才情,為我們描繪了眾多令人心馳神往神奇水景,棲息在他的詩歌仙境裡,我們的內心也充滿了對水無上的敬畏!


月盈紅袖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只是李白眾多詩句中的一句,李白的很多詩都能體現,他是想出仕的,但是壯志難酬。李白自恃才高,是為相為侯的材料,但是鬱郁不得志,

得不到重視。不得不寄情山水,把酒仗劍,放浪形骸。

因為李白身世的原因,所以在出仕與入仕之間糾結,痛苦。不得不一身才華賦詩書。方有這許許多多傳世不朽之作。

歸隱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這一生從未放棄過扶搖直上的想法。

李白是個相當自負的人,從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就能看出,他不願意屈從。

所以李白這樣自傲自負的人,是很難心甘情願歸隱的。

不過李白的仕途用一句來說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迫使他不得不歸隱。

不過他的歸隱確沒陶淵明來的灑脫。看不透,看不穿。他不懂人生路條條,此路不通,就該換一條,他雖然是這樣做了,可是過不了心境這一關,為難了自己一生。



一介書笙


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他的理想是想做官。

以下是我的理由:

李白是一位詩人,很多人都覺得他放縱不羈,對官場上的阿諛奉承十分厭惡,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想做官。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看似灑脫,不畏權貴,但其實只是自己逃避官場的藉口。他真的不想做官,不想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嗎?當然是否定的。

正是因為他飽讀詩書,文采飛揚,以至於更想在政績上有所作為,而不是去當一個陪皇帝作詩玩樂的閒差。但現實總是殘酷的,他不被看中,才華難以施展,才放棄了自己的仕途,選擇歸隱山林。

正是因為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格成就了他的絕世詩篇,也正是因為官場的黑暗使他歸隱山林,留下千古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