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1918年8月起,還在擔任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代理師長的美國海軍陸戰隊John A. Lejeune少將;(右)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標誌


現今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保留的美國原住民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美國陸軍一起部署歐洲作戰的經歷。


當時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往歐洲的第5陸戰團和第6陸戰團,組成了第4陸戰遠征旅。為便於美國遠征力量的集中指揮,便將戰鬥序列被編入了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所以也就出現了在1918年間,如Wendell C. Neville准將和當時的John A. Lejeune少將,這樣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將軍來擔任陸軍第2步兵師代理師長指揮作戰的情景。


同時為了便於戰地識別,被臨時編入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和第6陸戰團,沿用起了陸軍第2步兵師的識別標誌,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印第安人”頭像。


即便一戰結束離我們已經過去了102年,但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中的第5陸戰團和第6陸戰團,依然有部分子級部隊,如現役裡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第6陸戰團1營(1/6)、第6陸戰團2營(2/6)和第6陸戰團3營(3/6),在部隊標誌的使用上,傳承沿用一戰時期前輩們使用過的標誌,以銘記那段歷史。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和(下)現役時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第6陸戰團1營(1/6)、第6陸戰團2營(2/6)第6陸戰團3營(3/6)標誌對比


當然,部隊標誌只是我們本文主體最可視的一個點,並不是今天要說的主要。除了傳承自陸軍第2步兵師的“印第安人”頭像以外,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甚至有將自己的子部隊番號採用美國原住民部族稱號的作法。


此類做法最早源自於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後,這兩支部隊陸續開始採用這套別緻的稱呼方式,來為各子部隊選取“無線電呼號”,直到今天便成為了一項傳統而被保留。


首先最直觀的就是第5陸戰團1營(1/5),該營的綽號就叫“傑羅尼莫”(Geronimo)營,而這個名稱源自於阿帕奇族傳奇英雄傑羅尼莫(Geronimo),曾率領族人抗擊美墨軍隊而被視為英雄,神出鬼沒令敵軍難以活捉,他卓越的領導力同時也深受美國軍隊的敬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擊斃本拉登的“海王星之矛”行動中,本拉登的目標行動代號就是“傑羅尼莫”,這一點後來也令美國原住民後裔族群抗議深表不滿。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的戰旗;(右)阿帕奇族的傳奇英雄傑羅尼莫


接下來第5陸戰團1營(1/5)的四個連,暨A連、B連、C連和武器連,均選取其首字母,分配了對應的美國原住民部族稱號。


另外,前文中我們提及,同樣傳承“印第安”頭像文化的第6陸戰團1營(1/6)中,其A連和B連的叫法和第5陸戰團1營(1/5)保持了一致。


第5陸戰團1營(1/5)的A連,內部則被叫做Apache Company,也就是“阿帕奇”連,而不是傳統的Alpha Company這種叫法。


“阿帕奇”族實際上是現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等州土地上,數個美國原住民部落的統稱。有一種說法是Apache這個詞源自於西班牙人將聖胡安河以東的人稱之為Apachu de Nabajo。而目前美國還有超過11萬人口的阿帕奇族裔。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2014年澳大利亞軍演期間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A連;(右)“阿帕奇”族戰士的畫像


第5陸戰團1營(1/5)的B連,內部自然也不叫Bravo Company,而是叫做Blackfoot Company,暨“黑腳”連。


“黑腳”這個詞源自於北美原住民中,位於現加拿大西南部和美國蒙大拿州一帶的數支原住民部族組成的“黑腳”族。這個北美原住民族群曾驍勇善戰,後來在和美軍的較量中,悉數撤往了現在加拿大西南部定居,在同期也遭遇了天花流行的困擾。所以目前,所謂的“黑腳”族後裔現在在北美僅有三萬多人口。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2009年在阿富汗南部作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B連;(右)“黑腳”族戰士的畫像


第5陸戰團1營(1/5)的C連,內部也被叫做Cherokee Company,暨“切羅基”連。


“切羅基”族原來是北美西海岸的原住民部族,歐洲殖民者開闢新大陸後,與歐洲人對抗並被迫集體遷往俄克拉荷馬州定居。後來也是首個被聯邦政府收納並獲得公民權的北美原住民部族,而目前“切羅基”族後裔多達超過三十萬人口。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2004年在伊拉克巴格達以西作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C連;(右)“切羅基”族戰士的畫像


第5陸戰團1營(1/5)的武器連,則取Weapon Company的首字母,內部叫做“白馬”連,暨WhiteHorse Company。


這裡的“白馬”(WhiteHorse)指的並不是某個美國原住民部族,而是“基奧瓦”族的酋長“白馬”。在任期間率“基奧瓦”族連同“科曼奇”族人,發動了針對“納瓦霍”族的戰爭。後來率部族與擴張疆域的美國軍隊抗爭,直至寡不敵眾被迫投降。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2002年在阿富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武器連及其連旗;(右)“基奧瓦”族酋長“白馬”


第5陸戰團1營(1/5)的營部直屬連,則取Headquarters & Service Company的首字母,內部叫做“休倫”連,暨Huron Company。


“休倫”族也被叫做“懷安多特”族,“休倫”Huron詞最早是法國殖民者的蔑稱,法語中意為“粗野之人”,主要原定居在現在美國五大湖地區和西海岸一帶,是主要以漁獵為生的原住民部族,後經過歐洲人帶來的麻疹和天花的洗劫,“休倫”族整體遭受重創而導致部族四散。目前美國和加拿大加起來的“休倫”族後裔也不到一萬人。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2003年在伊拉克合影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營部直屬連主要軍官及軍士長;(右)“休倫”族戰士的畫像


除了第5陸戰團1營(1/5)的各個連以外,該營的部分特殊職能也有著獨特的代號用以稱呼。比如,在第5陸戰團1營(1/5)武器連的81毫米迫擊炮單位,被內部稱之為“莫霍克人”(Mohawk),取的是迫擊炮Mortar的首字母。


“莫霍克”族是發家於現在紐約州莫霍克谷一帶的美國原住民部族,這個族群自稱為“燧石地人”,而且也慣用燧石製造武器和生活用品。而“莫霍克”這個詞則源自於北美原住民其他部族對其的稱呼,意為“食肉者”。


這個部族從獨立戰爭開始就和現在的美國相抗爭,一邊全部族逃亡加拿大定居,一邊和美國抗爭到1812年戰爭時期。所以,如今“莫霍克”族後裔在加拿大的數目遠高於美國本土,美國現在的“莫霍克”族後裔僅五千多人,加拿大則有兩萬多“莫霍克”族後裔。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2020年3月6日,在泰國進行“金色眼鏡蛇”軍演期間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81毫米迫擊炮組;(右)“莫霍克”族戰士的畫像


第5陸戰團1營(1/5)的偵察狙擊手組,被內部稱之為“塞米諾爾人”(Seminole),取的是偵察狙擊手Scout Sniper的首字母。


“塞米諾爾”族最早是主要定居在現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北美原住民,所以今天佛羅里達州包括邁阿密在內諸多地名實際上都是原住民“塞米諾爾”族的語言,後該部族也擴張到了俄克拉荷馬州,在19世紀上半葉與美國政府相抗衡,在同世紀後期歸順並趨於穩定。目前美國本土的“塞米諾爾”族約有近兩萬餘人。

“土著之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部隊番號中的原住民部族文化

■(左)2017年10月,訓練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偵察狙擊手;(右)“塞米諾爾”族戰士的畫像


除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陸戰團1營(1/5)外,我們前文提及同樣傳承自印第安人”頭像作為部隊標誌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6陸戰團1營(1/6),後續也一同效仿,採用內部特殊代號,但並非全部都是採用北美原住民部族名稱,僅有第6陸戰團1營(1/6)A連和B連的內部叫法,和第5陸戰團1營(1/5)保持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