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博望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西南30公里處,北負伏牛山,南面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

博望鎮先後為侯國,為縣,為店,為驛,為鎮。西漢時,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封為博望侯於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相傳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在河南南陽請出諸葛亮,拜為軍師,日夜操演軍馬。當年秋,曹操令夏侯惇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領兵十萬,直奔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征討劉備。劉備聞訊後,立即召集將士,諸葛亮首次分兵派將,要求眾將依計而行。夏侯惇與于禁引兵至方城博望坡後,劉備、趙雲佯裝敗走。此時天色已晚,並颳起大風。夏侯惇只顧追擊,不知不覺陷入埋伏圈內,四周突然燃起大火,殺聲震起。一時間,四周蘆葦全部燃著,火借風勢,火光沖天。曹軍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雲又帶兵殺回,夏侯惇帶領部分軍馬突火而逃。此時,關羽見火起,出兵截住糧草,一把大火,糧草全部燃著。于禁、李典走小路逃脫。張飛見火起,領兵在博望城放火燒著輜重。夏侯蘭、韓浩奪路逃脫。此處曾出土折戟斷鏃和土層中燒壞穀物的灰燼,經相關考證為三國時遺物。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博望古戰場遺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樹,高5.9米,粗2.2米,虯枝盤旋,木質裸露,相傳為火燒博望坡時的唯一倖存之見證。其他遺蹟有劉備的觀戰臺,夏侯享屯兵時修建的城樓,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出處的梅林鋪,唐代大將尉遲敬德監工修建的三孔拱橋-敬德橋等古蹟。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博望坡被國家確定為三國旅遊景點之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據《辭海》載:博望古縣名,西漢置。為張騫的封侯地。相傳,當年非常繁華,所轄45裡博望屯。故城東西長1300米,南北寬400米,城垣因風雨剝蝕,早已不存,僅存牆基。城內地下文化層厚達1-7米,出土大量漢磚、筒瓦、鐵器等。1992年,國家文物局邀請專家、學者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經歷進行研討,提議將博望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修復老城內古橋一座,古樸壯觀。橋欄鑲嵌著用蒲山青古鐫刻的36幅仿漢畫石刻:張騫生平事蹟圖。橋西豎漢博望候張騫封邑石碑。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古樹,掩蓋不住歲月變遷;古橋,磨平不了歷史的記憶;博望因被一把戰火燒成廢墟,博望便以這種身份留存在了人們的記憶裡。而火燒博望坡的歷史典故更使博望出了名,綿延千載,流傳至今。

走進非遺文化,傳承家鄉文明。未來的博望鎮,一定會不負眾望,一定會眾望所歸!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方城史話之火燒博望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