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荊州)是怎樣組織實施城市規劃的-1 1980

編者按 荊州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經濟發展環境,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年沙市市(荊州市沙市區)也曾創造過工業發展的奇蹟。我們現在的困惑,當年的前輩們也曾遇到過,並思考過!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鑑,繼往開來。希望荊州能在前人的經驗上砥礪前行,可期可待!



(供稿人 古城土著)沙市是個小城市,是湖北省的一座古老城市,解放以來,全市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建設杜會主義的新沙市作了大量的工作,城市各項事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市,現有面積11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總人口二十一萬四千人,其中城市人口十八萬人,現有工廠企業二百六十四個,沙市巳建成初具規模的新興城市,併成為湖北省以輕紡工業為主的生產和外貿出口基地之一。


城市的發展需要城市規劃指導。三十年來,我們曾先後編制了三次城市規劃。一九五九年開始編制的城市規劃,對我市的發展方向和工業佈局、功能分區、道路骨架等方面提出了方案,指導了當時的城市建設,為城市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一九六三年,對城市規劃進行了一次全面修訂,指導了當時的城市建設調整工作,一九七二年,我們認真地總結了前兩次城市規劃中的經驗教訓,在原來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修改和完善,並經省建委主持評議修改後,已報省待批。八年來,我們基本上是按此規劃指導建設的,執行基本上是好的。

一、實事求是地編制規劃,為實現規劃打下基礎

我市的城市規劃是從我們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我市的經濟優勢和發展規律,正確擬定城市性質,把專業規劃工作和群眾運動相結合,把國民經濟計劃和城市規劃緊密銜接起來,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制訂出來的。這就使得城市規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群眾性,為實現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編制規劃,抓住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是分析城市經濟優勢,確定城市發展方向。我市地處江漢平原,處在荊州地區廣大農村的“包圍之中“。荊州地區是全國聞名的棉鄉糧倉,這裡不僅有豐富的農村產品資源和廣闊的市場(荊州地區糧食產量佔全省三分之一;棉花產量佔全省二分之一,佔全國十分之一;人口占全省近四分之一)而且還有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蘊藏量較大的石油、鹽、磷、石英砂、石膏等)。有利於發展輕紡工業。鑑於這些分析我們認為,沙市具有發展輕紡工業的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要不搞無米之炊,就只有堅持“三就四為",積極發展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地方工業,這就是我市發展的正確方向。於是我們將沙市的城市性質擬定為以支援農業為中心,以輕紡工業為重點、化工、機械、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工業城市。

二是根據工業發展特點,立足近期,著眼遠期,合理佈局。根據我市工業發展的特點和現狀,考慮到環境汙染、生產協作配套要求和近期修建的可能,我們按照“依託舊城由內向外,集中緊湊,連片發展”的原則,對城區的發展進行了合理佈局,在市區周圍組成了化工、紡織、輕工(包括電子)、機械、建材等五個工業區,即與居住區保持一定的距離,又有方便的聯繫。把汙染嚴重的工廠安排在城市的下風地帶,把排放汙水性質相近的工廠佈置在一條排汙管線上,以利於生產協作管理和城市環境保護。這樣分類劃片,按行業特點開闢工業新區,一區一區地建,一片一片地連,同時相應地規劃了五個生活居住區,使新區的發展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穩妥合理。

沙市城市小,基礎差,底子薄,現有的地方工業一般都是在舊市區內因陋就簡,就地創辦,土法上馬,由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隨著生產的不斷髮展,許多老企業越來越不符合城市規劃的佈局要求了。一些汙染較嚴重的廠座落在鬧市區,影響了居住環境,一些街道創辦的廠,發展到幾百上千人,仍被困在幾間民房裡,擴建找不到出路,還有一些“子母廠”,東一處,西一處,不配套,不能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對這些廠全部拆遷,客觀條件不許可;原地不動,又影響生產和城市規劃,我們從實際出發,立足於近期,著眼於長遠,區別不同情況,予以妥善安排,對一定生產規模或汙染比較嚴重的工廠按規劃地點定點修建,投資少,不能一次搬遷的,按統一規劃,分期修建,對廠房設備較好,又不妨礙居住環境的,原地保留,對基本符合規劃要求,需要擴建又有餘地的,就地擴建;對土建設備好,搬遷暫時有困難的,限制發展,緩期拆遷;所有拆遷單位搬遷後原有的建築物,由市裡統一調劑安排。這樣規劃比較符合我市工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特點,花錢少,見效快,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了工業新區的建設速度。有的主管局主動密切配合規劃部門研究安排工業區內各個工廠的具體定點和廠外設施的配套建設;有的單位當他們瞭解規劃意圖後,在遷廠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主動創造條件,搬遷舊廠,興建新廠。如向陽化工廠,原在舊市區內生產化妝品,還計劃生產氯化鋁等化工產品,為了適應生產發展和防止汙染,他們組織全廠職工,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按規劃迅速搬遷到化工區,既實現了規劃,又發展了生產。原規劃一九八0年前從舊市區遷出五十六個廠,現已遷出或正在遷的有五十一個,這些廠按規劃分別在五個工業新區定點建設起來了。

三是開門搞規劃,把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反映到規劃中來。我們要求規劃人員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我市發展的客觀規律,開門搞規劃,讓規劃人員從群眾中來並主持組織召開了多次規劃專業會議,具體佈置規劃工作,發動各主管部門都來分析調查本部門發展規律,提出規劃方案,各工業部門,根據國民經濟計劃和城市發展的要求,對生產發展方向,主要產品質量,新建、擴建、遷建具體項目,合併、調整、改造現有企業的打算,以及工業總產值,勞動生產率和職工人數等七項指標提出了規劃,由市計委收集、綜合平衡後報市委審查,作為城市規劃的可靠依據,不僅如此,而且在總體規劃方案提出後在廣泛徵求各專業部門意見的基礎上,製作規劃模型公開展覽,進一步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反覆進行修改。給水、排水、電力、電訊、港口碼頭、郊區等專業規劃,也是組織有關單位共同編制的,這就使各項工程設施的規劃比較符合實際,為實現這些規劃打下了基礎。反映了群眾願望的規劃,就能較好變成群眾自覺的行動。沙市制氧廠原在機械工業區,因改變產品方向,生產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準備在原地擴建,群眾瞭解到這一情況後,主動向規劃部門反映,經過調查,並與有關單位配合做工作,規劃部門動員這個廠搬到了化工區,改名為沙市化工廠。

實事求是地編制規劃,是堅持和實現規劃的先決條件。只有先訂出符合城市客觀發展規律,反映城鄉人民共同願望和要求的城市規劃,才能奠定實現規劃的群眾基礎,才能取得正確指導城市建設的主動權。

二、加強城市建設管理,保證規劃實施

“三分規劃,七分管理”,嚴格城市建設管理,是實施規劃的強有力的保證,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了管理:

1.頒佈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深入持久地組織宣傳,做到家喻戶曉,發動群眾參加管理。每次制定和修訂城市規劃之後,我們都及時頒佈和修訂城市建設管理辦法。1972年以來我們曾先後三次頒佈和修訂城市建設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並堅持開展了深入持久的宣傳活動。我們利用文件、佈告等行政手段和廣播車、電臺等輿論工具,大張旗鼓地宣傳城市建設管理辦法,組織群眾學習、貫徹、檢查,發動群眾參加城市建設管理。為了加強管理,我們在全市各居委會設立了城市管理委員會,主要任務是宣傳有關建設的政策、法令,做到“三管三不"(管城市規劃,不準亂搭亂蓋;管市政設施,不準亂佔亂挖;管園林綠化,不準亂砍亂伐),把城市管理工作落實到基層。我們還抓住典型,大力表彰執行城市建設管理辦法好的單位,推廣他們的先進經驗,推動《管理辦法》的貫徹執行。例如,1973年頒佈城市建設管理辦法後,迎喜街居委會城市管理委員會組織居民認真學習,對照檢查,及時拆除了三處違章建築,我們在全市城建工作先進代表會上進行表彰,發給獎品和獎狀,同時還表彰了一批服從城市管理,維護城市規劃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通過深入持久地宣傳貫徹,城市建設管理辦法日益深入人心,廣大群眾和企業單位積極支持,自覺執行,造成了群眾性管理城市建設的良好風氣。

2.堅持規劃,嚴格執法,維護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管理辦法的嚴肅性。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管理辦法具有法律的嚴肅性。只有嚴格執法才能實施規劃。否則違章不管,違法不究,任意變更,城市規劃就變成了“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小擺設,城市建設管理也就成為一紙空文了。城建部門堅持按規劃辦事,嚴格執行城市建設管理規定,始終不渝地維護了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管理的嚴肅性。1976年,市郵局未經城市建設規劃部門許可,擅自在堤邊佔地修建房屋,妨礙堤坊,影響市容,城建局三次通知拆除,郵局不予理睬,最後城建部門根據管理辦法規定,派人拆除違章建築,制止了郵局的錯誤行為。對違章建築,城建部門堅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儘量把違章建築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致造成既成事實,難於處理。僅去年發現的一百五十三起違章建築,城建部門就分別情況及時處理九十八起,佔違章建築的百分之七十。由於城建部門堅持原則,促使我市城市建設管理走上了正軌,現在違章建築大大減少,這就有效地保證了城市規劃的實施。

沙市(荊州)是怎樣組織實施城市規劃的-1 19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