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68年三次直轄的重慶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名文化

建市68年三次直轄的重慶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文化,每一個地方的地名都有各自的特色,也是一個地方的名片和文化資源。

重慶市名的由來和它的三次直轄

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這是重慶的第二次直轄。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併入重慶,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重慶與四川合併。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成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3次成為直轄市。


建市68年三次直轄的重慶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名文化


重慶這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稱的城市,她依山傍水、兩江合抱的特殊地理環境,孕育出了非常有特色的地名文化。地名多與山川水流等地形地貌相關,他們都是對重慶山水文化的極好闡釋。我們喝酒划拳時候說的那些“一號橋兩路口三岔口四面山五里店六店子七星崗八公里九龍坡石橋鋪白市驛千廝門萬州區。”等熟知的地名,每一個都藏著故事,你知道他們都是怎麼來的麼?

重慶的地名通常離不開“口”、“坪”、“灣”、“巖”、“坡”、“壩”、“橋”等關鍵字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動物類:鵝嶺、鵝公巖、貓兒石、鯉魚池、螞蝗梁、蝦子蝙、野貓溪、白象街、魚嘴、白馬凼、盤溪。數字類:一碗水、三教場、四五六八九公里。一號橋兩路口三岔口四面山五里店六店子七星崗八公里九龍坡石橋鋪白市驛千廝門萬州區。

植物類:菜園壩、李子壩、枇杷山、黃桷埡、芭蕉園街、蓮花池、桂花園、楊柳街、海棠溪、松樹橋官署類:官井巷、天官府、道門口、較場口、領事巷、火藥局街、學院街。地貌類:荒溝、篼子背、銅鑼峽、岔路口、銅罐驛。


建市68年三次直轄的重慶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名文化


以下是一些地名的由來緣由:

朝天門 顧名思義,朝天——因為該建築面朝當時天子、京師所在地南京,人們在此迎接天子所下達的聖旨,故而得此名。

七星崗 早年此地曾修石缸七口,仿北斗星座佈設,故名七星缸。後演變成今名。

較場口 明清時期為“武舉”考場及閱兵操練處,又是通往南紀門、儲奇門等地的要道口,故名。

魚洞 長江邊有一片岩石,岩石底部可能是被江水侵蝕,形成斜洞,魚喜歡藏於其中,於是稱為魚洞。

兩路口 舊時此地為出重慶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故名。

信義街 清代名接聖街。抗戰時期成為繁榮商業街道,取商業道德“守信講義”之意更今名字。

灘子口 清光緒年間,此處是灘腦殼通往巴縣城山路必經路口,故名。

楊家坪 清康熙年間,多楊姓居民在此坪上居住,故名。民國三十三年雖設萬年場,但民眾仍習慣稱楊家坪至今。

黃桷坪 清乾隆年間,此地坪上有一大黃桷樹,行人常在此休息乘涼,故名。

陳家坪 因地處坪上,昔年多陳姓聚居,故名。

磁器口 因附近青草坡清代盛產並在此集散,故名。

井口 此地處山溪入江處,明末建有鹽井,故名。

大渡口 明清時期,該區域附近有多個渡口,而該渡口面積最大,人流最多,因此而得名。

觀音巖 此處地處山腰,原有一觀音廟建於巖上,故名。

上清寺 明嘉靖年間此地曾修建“三清廟”,後改名“上清寺”,因寺得名。

牛角沱 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於此形成回水沱,故名。

李子壩 此處地處半坡,舊時有一片茂密李子林,故名。

菜園壩 此地早年系農田沙壩,住戶多種菜為生,故名。

石板坡 因舊時常有人在此處山坡開採石板,故名。

大溪溝 舊時有一較大溪流彙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故名。

道門口 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東道署,道署門外的街市因此得名。

石灰市 因昔為石灰集散市場,故名。

十八梯 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級,共十八層臺階,故名。

黃花園 昔年有農民在此種黃花,故名。

曾家巖 清代中葉,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故名。

大田灣 此地地處山腰,1937年前為農村,拐彎處有一片大田,故名。

小什字 此處有街道相交成十字,並與附近大十字相對,故名。

望龍門 因此處可望見長江南岸巨石上宋紹興時所刻“龍門”二字,故名。

嘉陵新村 以1939年抗戰時期嘉陵賓館建此得名。

和平路 原為培德堂街、五福街、金魚堂街、走馬街,1945年改建成公路,取人民嚮往和平之意合併命今名。

民族路 原分段命名為龍王廟、靴子街、木牌坊、小樑子、會仙橋、都郵街,抗戰初期拓寬改造,1939年合併稱今名。

大溪溝 舊時有一較大溪流彙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

人和 清道光年間更名瓦店子場為人和場,取人以和為貴之意。

大竹林 由於當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民權路 原分段命名為都郵街、關廟街、魚市街,1939年拓寬改造後命今名。

鶴皋巖 清道光25年,文人龔靖皋經此,見白鶴飛翔於巖上林中,即揮書“鶴皋巖”三字,故名。後演變為鵝公巖。

紅育坡 曾名草房街,1950年後,川外附屬外語學校在此修建校舍,取“培育紅色接班人”之意更名紅育坡。

九龍坡 《巴縣誌》記載:境內王坪山岩上,鐫有九龍灘古蹟五個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得名九龍灘。後設店鋪,名九龍鋪。一說因地

處長江北岸呈斜坡地形,演化為九龍坡;二說重慶談判時《新華日報》記者將九龍鋪機場誤報為九龍坡機場,反使得九龍坡逐漸流傳開來。

沙坪壩 嘉陵江在此處折轉,沖刷出一片較為平坦開闊的沙壩地帶,形成歷史已數百萬年,由此地理特徵得此名。

石井坡 清代鄉人在坡上以石砌井引儲用水,故名。

華巖 華巖又名花巖,古時因山岩有洞有泉,下雨時澗泉從洞頂飛濺而下,狀如散花得名。

馬家巖 因地形似馬,清代得此名。

陳家灣 清初陳姓在此定居得名。

中山路 為市區中軸主幹線,1931年建成通車,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命名。至東至西北分為四段。

漢渝路 此地為漢(中)渝公路終點段,故名。

袁家崗 此地原系山樑,曾有袁姓在此耕種,得名袁家崗。

石橋鋪 早年系重慶至成都東大路驛站,因有石橋和店鋪得名。

小龍坎 曾名小門坎,因背靠平頂山,山勢似龍,明末改成小龍坎。

渝州路 原分段為大石路、東風支一路,1981年以重慶古稱渝州合併命今名。

石坪橋 此地昔為農田,1950年建成公路後,因在石橋鋪與楊家坪之間,此地又曾有一座小石橋,故名。

童家橋 清同治十三年,有童姓在此地小溪上建橋,故名。

民生路 原分段命名為勸工局街、武庫街、雜糧市,1936年修建公路,1939年合併命今名。

黃沙溪 此地原為一片黃沙灘,有溪水經此流注長江,故名。

楊家山 原名黃泥堡,後為楊姓所有,故名。

雙碑 清光緒年間,此地有兩塊指路碑,故名。

白馬凼 傳說該地曾有一大水凼,周圍皆稻田,夜靜時有白馬從水凼中出食稻苗,因此得名。

新華路 原分為過街樓、三層土地、頂子街、字水街、打鐵街、半邊街、大梁子,1932年修建公路,1939年命名中正路,1950年改名新華路。

禮嘉 清乾隆初已建為李家場,因隸屬江北廳禮裡,地瀕嘉陵江邊,故更名禮嘉。

鴛鴦 在原鴛鴦鄉政府所在地場邊小溪上30米間有兩橋並列;又有大樹一棵兩枝主幹直搭對岸,形成天然橋樑,似鴛鴦展翅,匍匐溪面,故名。

陝西路 原分段名半邊街、三元廟街、陝西街、大十字、蓮花街,1950年擴建後合併更今名。自清代至民國初年,此街歷為陝西籍商賈集中地。

大同路 舊名牛皮凼,1939年因設渝女師更名女師校街,1940年擴寬路面,冉家巷部分地段併入,取“世界大同”之意改今名。

棉花街 清末至民國年間為棉花、棉紗幫交易市場,因此得名。

火藥局街 因清代綠營火藥局設此得名。

金湯街 因靠近古城門通遠門,取固若金湯之意得名。

打銅街 此地早年多手工業銅作鋪,故名。

上清寺 相傳,明代嘉靖年間,這裡曾修建了一座三清廟,後來三清廟改名為上清寺,於是當地人就以上清寺作為那一帶的總稱了。

觀音橋 據說,清朝康熙年間,在現觀音橋一帶,也是修了一座廟宇,名觀音廟,在觀音廟附近又修了兩座石板橋,觀音廟附近的石板橋就叫觀音橋,故得名。

歇臺子 現在的歇臺子一帶,在古代曾經是重慶至成都的必經之道,那些來往川渝兩地的運貨的人,常在這一帶歇腳,於是人們就乾脆取了個地名歇臺子。

四-九公里 這些“X公里”的由來,也很有意思。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時,修築川黔公路,這條公路的起點就是南岸區海棠溪河邊碼頭(零公里),終點為貴陽,當時每隔一公里要埋設一個路碑。當時這一帶人煙稀少,根本就沒有地名,後來隨著居住人口的增加,就以當時設置的路碑為名,其中有兩公里都在羅家壩,所以前面三公里就沒有作為地名。從四公里開始,一直取名到九公里。

白象街 白象街在渝中區,是重慶比較古老的一條街道了。相傳,在望龍門和太平門之間,以前這裡有一尊漢白玉雕塑石象,這個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壇廟一對青石獅相對,有民間傳說“青獅白象鎖大江”,白象街也因白象所在的位置而得名。

覃家崗 清代中期覃姓在此山崗處開荒耕地得名。

鄒容路 是為了紀念清末民初著名的啟蒙人士鄒容而起的路名。

牛角沱 這個地名跟神話傳說有關,相傳有一位神仙,他的青牛不知道怎麼回事,突然不淡定了,大發牛脾氣,橫衝直撞,不小心撞斷了牛角,牛角甩到河邊把河岸砸缺了一塊,形成一個回水沱,於是當地百姓就把這回水沱叫牛角沱。

大石壩 這裡原有一天然大石壩,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清末,這裡名為“羅家大石壩”,抗戰時改名大石壩沿用至今。

螞蝗梁 重慶叫螞蟥梁的地方不止一處,最著名的就是江北的螞蝗梁。這個地名純粹是因為當地的地形而得名。在觀音橋西面,有長長的山樑兩頭小中間大,很像一條螞蝗,於是就被叫作螞蝗梁。

歌樂山 歌樂山是重慶的著名景點,這裡也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旅遊區,有渣滓洞白公館等景點,江姐和小蘿蔔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說到歌樂山的名字來源,有兩種傳說:一是,“大禹治水功成召賓歌樂於此”而來;二是,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宮仙樂隊表彰。

謝家灣 清順治年間此灣居民多位謝姓,故名。

彈子石 相傳,大禹之妻塗山氏(今塗山一帶的人),在此處為大禹生下一兒子,就是中國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的第一個皇帝啟,傳說江邊有塊石頭人稱“誕子石”,後來誤傳為彈子石。

以上是整理的部分地名由來,還有更多的有意思的地名,有的地名由來正隨著歷史變遷地名改變慢慢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我們應該記得這座城市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