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你個糟老頭子壞的很,難道壞人就不能天生?

《前衛撩歷史》系列之七:你個糟老頭子壞的很,難道壞人就不能天生?

前衛:你個糟老頭子壞的很,難道壞人就不能天生?


前衛:你個糟老頭子壞的很,難道壞人就不能天生?

當您閱讀這篇小文之前,先問您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是個好人,還是壞人?

​第二個問題,你覺得人生來是好是壞?

第三個問題,你同意每個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嗎?

這三個問題,圍繞的都是人性的探討。

現在流行一句網語,叫做“我信你個鬼,你個糟老頭子壞得很”。我今天說的這個“糟老頭子”叫孟子,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家聖賢,被尊稱為“亞聖”。

孟子所提出的人性之論起源於《孟子·告子上》。這篇文章中,孟子以水為比擬,闡述了為什麼人性之善。他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原因是“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因此,人變壞不是本性的問題,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實際上,關於人性是善是惡,早在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中,當孟子提出性本善的論斷後,諸子百家的各大門派,甚至儒家的同門弟子,不服氣者大有人在,掀起了激烈的爭論。

主張“性本惡”的荀子,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嘴炮”,各家各門學派都批了個遍,唯獨對孔子的儒學還懷有好感。可是,孔子的傳人孟子提出“性本善”後,荀子立馬用“性本惡”還擊,認為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現為“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進一步闡述,則是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紛亂理而歸於暴”。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老子、莊子門派的一些學者也不認同孟子的主張,覺得人性不論善惡,都應該加以維護。這一和稀泥的表態倒也算是另外一個視覺看“無為”。

這場爭論一波接著一波,誰也不服輸。一直到了獨尊儒術的漢代,儒門弟子董仲舒提出了關於人性是惡是善新的研究方法。即從人體的構成的探討人性。

董仲舒的觀點現在看來相對客觀。他認為“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董仲舒認為人的本質含有性的因素,但不能把人性說成善。人有仁貪兩種本性,如同上天的陰陽之氣。

人的本性是什麼?

拋開思想家的理論觀點,人的本性無非是從呱呱墜地就以吃喝拉撒為訴求開始,再則對身邊的人依據對自己好與壞而產生好惡之感。這其中是善是惡,從行為上理解,狠狠咬著自己母親乳頭,或是行為乖張的孩子是惡?乖乖溫順,不吵不鬧的孩子是善?恐怕答案不是如此簡單吧。

一個人是善是惡,後天的影響當然至關重要,如同孔夫子所言的“性相近,習相遠”,差異越拉越大。但從本性而言,一個惡貫滿盈的惡人難道沒做過一件好事?一個人所稱頌的大善人就平生沒有做過一件壞事嗎?

所以人性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好人有壞的一面,壞人也有好的一面。這就是複雜的人性。

至於那個叫孟子的“糟老頭子”所提出的“性本善”之論,影響之長遠,認同之廣泛,恐怕還是要從一個叫王應麟的人說起。

王應麟是南宋人,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南宋滅亡後,迴歸鄉下老家的王應麟,看到宗族子弟幼童不少,但有沒有讀書的地方。於是,他就著手編寫了一本啟蒙教材,叫做《三字經》。

因為王應麟視理學家朱熹為宗師,對孟子的學說頗為認同,就把孟子的“性本善”作為開篇。

沒想到,因為這本小冊子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各個方面,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以仁,義,誠,敬,孝為核心,逐漸成為全社會認同的啟蒙普及讀本。

任何觀點,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一旦成為教材,就具有強制性和普及型,會影響到所有人的觀念。

《三字經》成了課本,從宋元到明清,直到民國,“性本善”的主張也就成了主流。眾所周知,“主流”這個東西,背後大多都有公權力撐腰和各路專家吹捧,主導著人們的思想認知。

人性之複雜,用“性本善”三個字就要做總結,孟子這個“糟老頭子”的確“壞”的很。只是,孟老夫子沒想到,那麼多學者的反對聲,都難敵一本小小的啟蒙教材《三字經》的影響力。

看來,天生好人壞人之論,要想推翻“性本善”的“主流”意識,恐怕一時之間很難。

  

【前衛,中華散詞創立者,古地圖文化研究學者。專注於讀史札記,好書推薦,傳統文化普及。敬請關注,歡迎訂閱。本文為前衛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書面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摘錄、抄襲和洗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