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你是選擇理性思考還是情感共鳴?

業界常說,目前我們處在一個後真相的時代,這個時候,人們表現得總是感情共鳴比理性思考更重要。那麼,什麼是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評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那個時候,就有人說,“後真相將成為定義我們的時代的詞彙之一”。《牛津詞典》中,“後真相”是指“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一種情形”。

後真相時代,你是選擇理性思考還是情感共鳴?

美國劇作家史蒂夫·特希奇曾經於1992年在美國《國家》雜誌的一篇反思伊朗事件和波斯灣戰爭的文章中使用了“後真相”一詞,文章中寫道:“我們,作為自由的人民,卻已經自主地決定我們想要生活在一個後真相的世界裡”。按此所說,後真相時代,指在這個時代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事實如何已經不再重要了,而重要是人們的感覺和感情。

事實上,現今的我們,正是如此作為的——真正的事實如何,已然不夠重要了,能夠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表達我們自身的感受、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說,外國人永久居住管理條例。

後真相時代,你是選擇理性思考還是情感共鳴?

外國人永久居住管理條例的徵求意見的時間是2月27至3月27,而在3月2日的時候掀起了軒然大波,滋生了多個謠言。謠言的滋生,必然與外國人永久居住條例事件脫不了干係,但是,謠言能夠大範圍的傳播,與造謠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利用公眾的情感有著極大的聯繫。

比如謠言,法案2月27 日已經通過。該謠言的產生與大範圍傳播來自於,網友進行首次投票顯示此前已經投票,或者無法投反對票,以及,有網友在微博曬出了蘇州的條例通過的圖片。有此一出,各位網友經歷相似或者情緒上十分激動,不經過思考便將自己所想發佈在微博上,引起民眾的情感憤怒,雪球越滾越大。於是,大部分人認為,謠言即是事實。若是帶點理性去思考,便會了解,法案徵求意見的時間是2月27日至3月27日。

再比如說,肖戰粉絲事件。

後真相時代,你是選擇理性思考還是情感共鳴?

有句話說,“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肖戰粉絲事件的有關話題掛在微博上幾天幾夜,熱度完全超過了有關的國家大事。但是,事情的背後到底是怎樣,太多的人並不清楚,也並不關心。某些人只關心自身的言論能夠博得多少流量的關注,能夠給自身帶來多大的利益。

憑感覺發言,不曾思考,肖戰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不曾想起,粉絲自願組織去一線抗擊疫情,不曾回想,粉絲做的正能量的事情。

其實換位思考幾分,即便是任何一個明星,也沒有辦法去管住每一個粉絲的所作所為。但是當粉絲做出出格的事情,明星都要替其道歉,替其承擔後果。可實際上,明星甚至不認識這位粉絲,卻只因一句“我是XX的粉絲”,要來承受網友的指責,承受網絡暴力。

至今記得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的一句話,“離我們最近的是真實,離我們最遠的是真相”

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不如腦袋裡所思考的。

或許有人覺得在後真相時代裡,反正大家都以感情、感覺為重,為什麼不能隨波逐流?可是,人人如此,總有一天,所有的真相都會被埋沒,總有一天,連尋找真相的勇氣都會失去。

不論如何選擇,在後真相時代裡,理性思考,遠比感情共鳴更為重要。在微博、抖音,或者其他新媒體平臺上發佈言論,還是需要多些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