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司法疑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產生司法疑案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疑案是司法難題,也常常為文藝作品青睞。法律題材影片本身討巧,易於推高流量。而以疑案為視角則更易獲得關注,命運不明,懸念跌宕,案情撲朔,自會產生天然戲劇張力。觀察各類作品,無論取材案情本身、破案結果還是追兇過程,都不乏優秀之作。

美國影片《開膛手傑克》、《殺人十二宮》、韓國影片《殺人回憶》、我國影片《暴雪將至》都是疑案影片,仔細觀看,每一部都讓人感嘆案情懸疑、謎題難解,更讓人感知:疑案未破是安全感最大的天敵。 公眾面對疑案,難免產生恐懼,也難免產生福爾摩斯式的情結投射,期待疑案破解。

疑案破解令人興奮,但破解過程也可能讓司法人殫精竭慮、代價巨大,甚至頗為悲壯。迪倫馬特的犯罪小說《諾言》中的退休警探馬泰依專業精深、正直善良,為對被害人母親履行諾言,放棄赴蘇黎世之選,設局拿人,換來的結局卻是痴呆而絕望。馬泰依是優秀的司法人,踐守付出、履職盡責,他的悲情更反襯破疑不易。現實中,影片《殺人回憶》的警官原型在接受採訪時,曾講述 “幾個月家都不回,像個瘋子似的要把他們抓起來。哪怕把妻兒的生日忘掉,也能記得住全部的犯罪時間和手法。” 這份執著與煎熬,估計很多大案警察深有共鳴。

破案雖難但也有解,疑案破獲帶來的也不止於欣慰興奮。疑案一旦破解,往往勾連出深藏的私密、極限的人性、掙扎的情理,真相令人瞠目,有時也令人淚奔。埃勒裡·奎因推出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系列推理小說,最著名的還是其中的“悲劇系列”。而東野圭吾代表作《嫌疑人X的獻身》中,案情真相大白之際,也恰是讀者對X心願難成的嘆息之時;《尼羅河慘案》陰謀敗露,窮途末路的戀人舉槍自盡,悲劇色彩的場景,國內觀眾應當並不陌生。現實中,疑案破獲的結果未必如此煽情,卻也必然伴隨各類人間冷暖。

文藝作品中,以福爾摩斯為代表的偵探是真相代言人。但文藝重在表情達意,對司法問題點到即可,未必全現司法真實。現實中,疑案破解有各種表現,不能破解的疑案也有遺憾。但是,以影片娛樂為引導,解讀現實疑案,透視司法謎題,卻也是法律人逐層深入的不錯思路。

疑案探討,白教堂區謀殺案不可逾越。1888年,維多利亞鼎盛時期的煤油燈時代,開膛手傑克在倫敦東區殘暴、無名、恐怖、連環、邪惡┈┈以一系列魔鬼標識上演不解之謎。不同案件行為相似、對象同類、行為線索可析,心理側寫可期,具有推論之基,卻無結論之果。甚至,柯南道爾爵士出場,提供的福爾摩斯式心理戰術,也未發揮效果。所以,公眾看到的只是警察的手足無措、一籌莫展,正如探案警長所言“罪犯如此暴力卻看不出什麼動機,也沒有發現絲毫的證據,不論是直接證據還是間接證據。”直至今日,這一案件的最大價值仍然停留於——經典的疑案樣本。

辛普森殺妻是眾所周知的疑案,各種細節已經精緻研磨。十九世紀美國麗茲殺害父親和繼母一案,不僅同樣著名,也與辛案頗多可比。富豪家族、家庭謀殺、親族嫌隙,動機現實,事後掩飾,不乏血液痕跡,他人作案可能小,間接證據證明力不穩定,經歷訴訟而無罪開釋,都是兩案的共通特徵。此外,麗茲案法官對陪審團傾向性指示不無爭議,而辛案種族歧視的話題也曾掩蓋證據探討。但其實,“無名罪犯是否存在,釋放之人就是真兇”的疑慮是兩案最大的共同點。

兒童被害,真兇難查,無疑更易引發關注。6歲童星瓊貝尼特被謀殺案一直未解就是此類事件,國內對此也曾屢有報道。案件除了瓊貝尼特的經歷引發同情外,父母是否是真兇一直懸而未解。這是這類疑案的最大難點,畢竟無論結果如何,對兒童還是父母都可能是極大的傷害。

國內疑案中,念斌案具有一定代表性。念斌食雜店外門把上檢出“疑似”氟乙酸鹽毒物的物質,而丁雲霞炒菜鐵鍋裡檢出的氟乙酸鹽毒物,加之念斌與丁雲霞兩家的恩怨,都讓念斌具有嫌疑無疑。但是,從嫌疑到定罪並不僅一步之遙,定罪障礙難以掃除,改判無罪的同時自然也留下真兇為誰的疑問;聶樹斌案是錯案,也是疑案。重要物證的來源不清、證明力明顯不足;有的證據曾經收集在案,最終卻缺失;證據鏈條不完整、不可靠。依據證據裁判原則,聶案最終被認定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此案有利於規範司法,但真兇是誰還是未解之謎;黃靜案被稱為“中國網絡第一大案”,多份結論矛盾的死亡鑑定一度也成疑,雖然最終判決在綜合五次屍檢、多份鑑定後,認定其男友姜俊武強姦罪不成立。但離奇的死因,屍體器官標的保存不善,使得該案至今仍被討論;此外,還有備受關注的西客站乾屍案、清華女生朱令被害案等,疑案成因都有諸多典型性,值得經年研究。

罪疑從無、疑利被告是現代司法應然要求,從現實出發,疑罪從無也是疑案處理兩難困境中的理性選擇。人的認識能力具有相對性,受制於主客觀條件限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能發現真相,命案必破更應體現的是司法期許。不枉不縱是刑事司法最高境界,但司法實踐繁複不定,過於樂觀態度自會捉襟見肘。堅持疑罪從無就難免有案難定,這是必須接受的事實。否則,不惜手段,強求追訴、口供至上┈┈就可能讓疑案衍化為錯案,導致更大不公。

不可否認,囿於時代所限,有些疑案不破的部分原因在於科學缺乏、技術落後。開膛手傑克作案後數年,指紋技術才出現;麗茲案件中血跡可分析卻不可鑑定的現實,無疑影響偵查推進。假設這些案件發生在現代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是否還會懸疑當可探討。畢竟,DNA技術的有效適用,成就了白銀殺人案真兇高承勇的現身,也成就了南醫大強姦殺人案告破。當前,我們有上個世紀難以企及的技術、能力和知識,指紋發現和指紋採集技術,痕跡被科學發現、固定和分析,法醫學應用更為普遍,死因鑑定結論明確可靠,DNA分析精確身份認定,還有醫學檢查、計算機、證據保全、激光增強技術、現代心理學、行為分析、審問技巧等基本偵查技術。有了這些技術手段的助力,司法破案越來越成為趨勢,完美犯罪的臆想自然也越來越難。但是,對此同樣不能過於樂觀,理應辯證看待。

科學技術助力司法需要科學提取、合理採信。否則,即使先進的毛髮和纖維分析技術待用,調查人員卻在到來之前破壞現場,也是徒勞無功;技術可以從子彈上的劃痕來確定哪支槍是兇器,但如果無法確定案發時誰在用槍,鑑定沒有意義;DNA證據可以鎖定嫌疑人,但證據保全出現問題,還是一無所獲。所以,我們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助力,也必須為科學技術提供準確適用的前提和土壤。此外,科學證據有時不如想象中科學,專家意見也可能誇大部分知識的重要性,司法人還需態度持正、理性對待。杜培武案件中拉蔓光譜測試,測謊器、DNA技術悉數適用,但卻成為以刑訊捷徑導致錯案的科學“先導”。辛普森案件也告訴我們“DNA證據也具有非常令人迷惑的可能性”。如果對現代科學過於迷信,不能以規範和協調方式認識並利用,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改進不僅對司法毫無意義,甚至可能影響司法。畢竟,疑案和錯案既關係密切又存在交叉,處理不力很可能導致疑案成錯。

疑案既不是新生事物,也非本土特色。疑案的產生雖然會受社會、文化、政策等外部因素的直接影響,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疑案仍然既有諸多共性規律。制度層面,科學設置證明標準、合理確定證據規則,是降低疑案、錯案防控的實質保障;而實踐層面,以問題為導向,反向省視、總結規律、分析機理,才能促進審前程序整體完善,實現從源頭減少疑案。

關於疑案成因,影片《殺人回憶》認為:惡劣的治安環境、不科學的調查手段、平時的掉以輕心,都是案件成疑原因。而審視現實,取證困難是刑事司法的實際難題,個別偵查不力也是重要的疑案成因。無論是國外歷史疑案,還是國內當前疑案,執法理念、執法條件、執法水平是產生疑案的根本原因。偵查是相對密閉的訴訟過程,相關人員本身的經驗、閱歷和辦案能力起主導作用,對案件走向影響很大。白教堂連環謀殺案中,偵查人員根本不明白麵對的是何類兇手;辛普森案件,從現場到鑑證存在大量失誤,證據人為減損;瓊貝尼特案中,警方對第一現場不僅沒有嚴格保護,反而任由被害人父母和親屬走動踐踏。而在當前的現實中,偵查還存在各類瑕疵,有的直接導致證據不可用,影響案件認定;鑑證過程不合理、證物保管缺乏有效監管、證據調取不及時等問題還都存在;在從現場到法庭的距離中,證據提取、保管、利用、分析的任何不當都可能直接導致案件成疑。所以,轉變偵查理念、提高偵查能力、規範偵查行為是對偵查人員的個人要求;同時,良性司法體制才能有利於平衡人員差異、保障案件質效,制度完善則是對司法的整體要求。

當前,以員額製為牛鼻子的各項司法改革,目的在於提高案件質量。其中,檢察機關“捕訴合一”的制度設置,重在強化審前程序,審查引導偵查,提高證據質量,避免司法兩難。因此,檢察機關不僅應當強化證據意識,也應當提高引導偵查能力,以審查引導偵查,打通審前與庭審的路徑。對此,梳理疑案、反向省視,可以作為達成目標的手段之一。畢竟,防止疑難生成,不僅是避免司法兩難的實踐剛需,也是不枉不縱司法期待的應有之意,檢察官為此應上下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