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湖北地名為什麼這麼“講政治”

湖北地名為什麼這麼“講政治”

湖湘地理|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讲政治”

“大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併而成。

湖湘地理|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讲政治”

漢江入長江口。

湖湘地理|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讲政治”

漢口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以“東方芝加哥”之名馳聲於海內外。

湖湘地理|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讲政治”

漢陽鳳凰巷,生於明朝長在漢陽的古老銀杏。因千古名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被人稱為漢陽樹。

湖湘地理|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讲政治”

黃梅戲《天仙配》的電影劇照。《天仙配》又名《董永賣身》。

湖湘地理|湖北地名为什么这么“讲政治”

劉備畫像。公安因他而得名。

因為故鄉在北方的緣故,我曾數次駕車路過湖北。那些公路上的地名指示牌總能引起我的興趣和思考。它們實在是太有趣了,很多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讓我大跌眼鏡。其中的緣由,多與歷史事件有關,而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則要歸於權力體系之間的鬥爭。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孝感與大悟] 北上之路,遇到“心靈雞湯”

從長沙沿京港澳高速主線北上,會路過孝感和大悟服務區。

這是一種很難分辨的地名,和自然地理完全不搭邊。從字面意思看應該和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孝文化有關。在服務區裡,樹立著一尊雕像,雕像上有一對情侶,據工作人員說是董永與七仙女。

這實在是一件令人感到費解的事情。

著名的山東省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上,刻有董永“鹿車載父”“肆力田畝”“象耕鳥耘”的故事。但該畫像石上所刻“董永千乘人也”六字,明確地說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縣(今山東淄博高青縣)人,他的雕像怎麼被樹立在了湖北孝感?

漢代極為重視孝文化,負面作用就是為了弘揚孝道,各種胡編亂造的故事也層出不窮。董永賣身葬父被列入“二十四孝”後,各種民間傳說就開始大量演繹。為了製造孝道文化的“正反饋”效應,往往都會給孝子編造一個完美的神奇大結局。神話版便是董永遇上了七仙女……

至於為什麼董永又從山東跑到了湖北?有資料說是山東青州黃巾起義,渤海騷動,董永隨父親為避亂,遷徙至汝南今河南省汝南一帶,後又流寓安陸今湖北省孝感市。宋代以後,董永的籍貫更多,除“山東人”“湖北人”外,還有“江蘇人”“河南人”“河北人”等多種說法,以至於發生了全國“五省十地”爭奪董永與七仙女故里的荒謬事件。

其實孝感最早是叫“孝昌”,今天孝感下轄的縣裡依然有一個“孝昌縣”。

孝昌得名於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

後唐同光二年(924),莊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

公元924年距孟宗的卒年只有153年,距黃香的卒年有318年,距董永的卒年更遠,有400年左右的歷史。

在喝下了孝感的“心靈雞湯”後,下一個服務區更讓我們感到神奇。

它叫“大悟”,是孝感下的一個縣。行至此處,山高風急,迷霧漫天,似乎真的有點“大徹大悟”的感覺了。

大悟其實以前叫禮山縣,因縣境內的禮山而得名。1952年改名“大悟”。同樣還是因山得名,但換了一座山。大悟山的得名則是來自於一位僧人。清康熙《黃陂縣誌》卷1記載:大悟山“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寺。昔洪山僧悟道於此”。

以悟道之山為名的中國地名實在是太少見了,大悟有幸有這樣的榮耀。

[公安]

劉備與孫權爭奪改名權

很多年前,曾經有一個湖北的朋友。我問他,你是湖北哪裡的?他說他是公安的。

我說我問的不是職業,他說就是地名。

公安這個地方,其實離常德非常近,算是澧縣和津市的鄰居。鍋盔這種公安本地的特色美食也經常出現在澧縣和津市的街頭。當然,公安出名的絕不僅僅是鍋盔。《中國文學史》中經常提到的“公安派”裡的袁氏三兄弟就是公安人。他們反對抄襲、主張通變、獨抒性靈、提倡民間文學,開了明末文壇的一股新風。很多人都是從文學史中知道“公安”這個地名的。

公安的地名來源也是一段歷史傳奇,折射著三國時期激烈的政治軍事鬥爭歷史。

這個歷史事件就是著名的“劉備借荊州”。

公安置縣始於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時名孱陵縣。漢建安14年(209),劉備領荊州牧,立營油江口,取左公劉備安營紮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公安縣由此而得名。這裡曾是“三國”時期主戰場之一。

南郡之戰後,周瑜分南郡南岸地與劉備,劉備屯兵公安,以土地稀少不利於發展為由,向孫權請求都督荊州。此議只有魯肅極力主張借地,理由一是曹操雖經赤壁之敗,實力仍然強勁,東吳無法單獨對抗;二是東吳新得荊州,恩信未洽,在荊州的人望和號召力上不及劉備;三是利用劉備在荊州的聲望,借地於劉備有利於多樹操敵,減輕東吳的抗曹壓力。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同意此提議,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

後來,孫權趁蜀將關羽伐魏之機,命呂蒙奇襲南郡。事後,孫權以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也治公安,並重新恢復了孱陵的舊名。

然而歷史的發展似乎跟孫權開了一個大玩笑,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孫吳末帝孫皓投降西晉,三國時代結束。就在這一年,西晉分孱陵立江安縣,縣邑設二聖洲;公元548年,改江安縣為公安縣;公元589年,將孱陵縣和永安縣併入公安,改名公安鎮屬荊州總管府南郡。被孫權辛辛苦苦改回原名的孱陵,又被改回了公安。

孫、劉若地下有知,不知該作何感想?

唐代詩人杜甫流寓公安時,感念這段往事,寫下了一首《公安縣懷古》。

野曠呂蒙營,江深劉備城。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灑落君臣契,飛騰戰伐名。維舟倚前浦,長嘯一含情。

這首詩中講述的就是劉備與孫權爭奪荊州的事情,但杜甫的觀點是明顯有點偏愛劉備的。在傳統文人的心目中,劉備依然是漢室的正統。

[咸豐、恩施、宣恩、鍾祥]體現政治意圖的地名

在地名中體現政治意圖,是傳統地名起名的一個重要原則。古人重“名”,名字的更改,對心理影響很大,由此也看出地名在統治體系中的重要性。這一類地名,多存在於中原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界地帶。在湖北的西部,鄂西山區就有很多這樣的名字,如恩施州就有恩施、宣恩、咸豐這樣的地名。

恩施的得名很晚。南北朝北周建德二年(573),今恩施的土著人向鄒兄弟歸附朝廷,因此設施州,今恩施地區始有“施”字之名。以後各個時代,施州曾改過庸州、清江郡等,但絕大多數時間為施州,直至明朝改施州衛,清朝改施南府。雍正六年(1728)撤施州衛改施縣,次年改恩施縣,取皇帝恩澤施地之義。恩施這個名字由此而生。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咸豐縣同時設立,取“鹹取豐年”的意思,沒想到以後竟然成為中國唯一一個與皇帝帝號同名的縣。宣恩則於乾隆元年設置,其含義與恩施基本相同。

與咸豐地名近似的還有咸寧,位於湖北省南部。位於西北部的保康、遠安,含義也大致相同。

這些含有政治意圖的湖北地名裡,比較特殊的是鍾祥。鍾祥縣名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欽定。

鍾祥二字最早出現在《明世宗實錄》中: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嘉靖帝登極三日即遣司禮監太監秦文,內官監太監邵恩等捧箋詣安陸州(鍾祥)奉迎聖母。箋曰:“恭惟母妃殿下,鍾祥茂族,媲美先王……”這是“鍾祥”二字最早的出現,比地名鍾祥早了整整十年,說明嘉靖帝對“鍾祥”之名是心儀已久,情有獨鍾。特別是在修建明顯陵的過程中,江漢間出現了所謂四件祥應異瑞之象,為此,禮部右侍郎嚴嵩於嘉靖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向嘉靖帝列舉時,嘉靖帝欣然以為“祥瑞所鍾(鍾)”命名鍾祥。鍾祥之名始此。據《明世宗實錄》載:“乃定府名曰承天,附郭縣曰鍾祥,割荊州之荊門州,當陽、潛江二縣及沔陽州、景陵(天門)縣隸之”。明嘉靖間編修的《興都志》和《承天大志》亦有相同的記載:“上可其奏,定府名曰承天,附郭縣曰鍾祥,以重陵寢。”

從此,鍾祥這個名字就被一直沿用了下來。其實鍾祥之前的名字也很好,叫長壽縣。

[武漢]歷史與地理結合造就了一個複合型地名

武漢,湖北省會,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級城市。

但是在古代,武漢的地位遠沒有這麼高。或者說,早期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名字。當時比武漢更有名的是史前考古發現中的盤龍城(今屬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在長江流域早期考古中地位重大,它是武漢城市文明的最早源頭。

楚國時期,武漢默默無聞,遠不如荊州(紀南城)的地位。武漢真正的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這個時期的地位有所提升。

真正改變武漢命運的是三國時期,東吳為了爭奪荊州戰略樞紐,把都城遷到了鄂縣,並改名為武昌,意思是“因武而昌”。武漢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個政權的都城。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自此,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有了雛形。一直到清末,武漢三鎮才初具規模。武昌起義爆發後,中華民國成立,到1927年,三鎮終於統一了建制,有了“武漢”這個名字。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武漢自身的地理條件,也足以讓它擊敗湖北其他城市成為區域中心。地理上,它是漢江匯入長江的入河口,坐擁兩條黃金水道。武漢水資源之豐富,雄冠全球。它是全國第一大水域面積城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40倍,全球人均水平10倍。

三鎮合併後,武漢的城市地位迅速提高。武漢這個名字也從此開始聲名遠播。從地名上講,武漢是一種典型的複合型地名。它融合了武昌這種帶有政治意義的地名,以及漢口、漢陽這種以自然河流為起名依據的地名,可以說把歷史與地理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