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詩”但要談到“五步詩”和“三步詩”的典故恐就鮮有人知了

 

“七步詩”但要談到“五步詩”和“三步詩”的典故恐就鮮有人知了

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兒子。  

曹植很聰明,很用功,歌文章寫得又多又好。當時,大家都很欽佩曹植,稱讚他是個大文學家。曹操自然也很寵愛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後,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來拜見哥哥。曹丕一見他就沒好氣地說:“我和你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從禮義上來說,是君臣。以後可不許你仗著自己的才學,不講君臣的禮節啊!”   

曹植低著頭,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說:“父親在世的時候,你常常拿詩歌文章,在別人面前誇耀。我問你,那些詩歌文章是不是請別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請人代作過,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著面孔說:“好!現在我叫你作一首詩。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必須把詩作出來。如果走了七步,詩還沒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憑著自己的才學,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詩,就
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請出個題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對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題目。可是,詩
裡面不許帶有‘兄弟’這兩個字兒!”

“七步詩”但要談到“五步詩”和“三步詩”的典故恐就鮮有人知了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聲:“是。”就在金鑾殿上走起步來,走一步,念一句,七
步還沒走完,詩就作出來了。詩是這樣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翻譯成現在的話,是這樣的:
  煮豆子燒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鍋裡哀哀地哭:
  咱們本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啊,
  你煎我熬我,為什麼這樣狠毒?


在這首詩裡,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於在責備曹丕:咱們本來

是親兄弟啊,你為什麼要這樣迫害我呢?   曹丕聽曹植唸完了詩,覺得臉上熱辣辣的,但是也沒法治曹植的罪。


很多人都知道“七步詩”的故事,但要談到“五步詩”和“三步詩”的典故,恐怕就鮮有人知了。在中國歷史上,還真就出過“五步成詩”和“三步詩成”的詩壇奇才!

據《漫叟詩話》和《世說新語》記載,曹操之子曹植自幼聰穎,出口成章,是當時“建安七子”之一。其兄曹丕嫉恨其才,尋機除之而後快。某日,曹丕召曹植進宮,讓他以《兄弟》為題,在七步之內吟詩一首,詩成便罷,不成則殺。曹植感慨手足之間如此寡情,七步之內吟出“七步詩”:“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國演義》中把它改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還有比曹植更“敏捷”的人物,他們在五步之內、三步之內便吟詩成章,可謂倚馬可待、曠古奇才!這便是唐宋兩朝出現的“五步詩”和“三步詩”作者史青、柳公權和寇準。

唐代詩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稱曹植七步成詩尚為遲澀,他五步之內即可成詩。玄宗見表當即下旨召見,使史青以“除夕”為題作詩。史青未出五步即成一詩:“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雲中改,雲顏暗裡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唐玄宗聽了,大讚其才,當即授以“左監內將軍”之職。

“七步詩”但要談到“五步詩”和“三步詩”的典故恐就鮮有人知了

《全唐詩》載:“史青,零陵人,聰敏強記。”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初年,史青上書皇帝,“自薦能詩”,並說“子建(曹植)七步,臣五步之內可塞明詔。”唐玄宗為驗其實,立即召見。在金殿之上,李隆基“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詩”。史青“應口而出”,作《 應詔賦得除夜》詩:“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摧。風光人不覺,已入後園梅。”詩人用一“催”、一“逐”、一“改”、一“摧”,形象地闡明瞭時光如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人頓生珍惜時間、活在當下之感慨。皇帝和滿朝文武聽罷,大為驚訝,愛才的李隆基當即授史青以左監內將軍之職。

“五步詩”相比於“七步詩”來說,顯然是“提速”了,其才情令人稱道。不過據《舊唐書》載,歷史上還有比這更“敏捷”的。柳公權(公元778年——公元865年),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在書法上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世稱“顏筋柳骨”。作為書法家的柳公權也擅長撰寫詩文。

“七步詩”但要談到“五步詩”和“三步詩”的典故恐就鮮有人知了

北宋政治家寇準

宋朝時,也有位三步成詩的奇人,此人便是史書中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寇準。寇準(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北宋政治家詩人,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19歲時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後累官至殿中丞、通判鄆州、三司度支推官、鹽鐵判官、山南東道節度使、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等。史載,寇準從小天資聰敏,人謂“神童”。某日,家中擺宴,賓朋滿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議:“聞令郎善詩,請即席吟哦一首。”主人乘當即喊出少年寇準。寇準請客人出題。因此地離華山不遠,客人即以《華山》為題,讓小寇準吟詩。寇準三步未出,一首絕句已脫出而成:“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僅僅20個字,便將華山之險雄峭拔盡行道出,令“舉座皆驚”!此時,寇準僅僅7歲。宋真宗景德三年,不惑之年的寇準成為當朝宰相。

古語有云:功夫在詩外。不論是“七步詩”、“五步詩”還是“三步詩”,詩才敏捷是一方面,更為主要的是生活積澱。沒有生活積累和閱歷,再敏捷的詩才也不會創造數步詩成的文壇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