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件事,越早做越好…

這1件事,越早做越好…

作者| 臨公子


臨公子的文章裡,有一個詞高頻出現,叫“試錯”。而且我特別鼓勵年輕人去試錯。

不少人對此兩個誤解。

一是,覺得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讓人家去試錯,撲街得滿身泥你又不負責,這不坑人嘛!

二是,對呀對呀,失敗是成功之母,多犯錯才能成功。

怎麼說呢,這兩點都有失偏頗。


01


我一向很欣賞一種態度,就是那種覺得有意思的事,就去嘗試看看。

適合什麼、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只有試了才知道。

畢竟實踐出真知嘛。

這話說起來輕鬆,但多數人死死卡在一個環節:不願意為錯誤買單。


前兩天有位讀者問我,他眼下非常糾結,從事網絡工程師快3年了,可越來越不喜歡這份工作,雞血耗盡,疲態漸顯。

他說,自己喜歡做遊戲UI設計,大學期間就自學PS、DW,閒時還會畫些遊戲界面,設計些小元素。剛工作不到半年就萌生了轉行的念頭,可思來想去:工作收入還不錯,轉行的薪酬很可能不如當前,要不再做一陣子看看。

就這麼3年過去了。

如今想轉行,當然不是說不行,只是成本必然要比那時高出許多。


這1件事,越早做越好…

人們天生討厭損失。這幾年我發現一件事,造成人和人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你是否願意接受損失,願意試錯,併為此買單。

但多數人明明察覺不對勁兒,就是捨不得掉頭重來。就像賭桌上已經輸了1萬,整晚上手氣爛得七葷八素卻不肯止損離場,直到輸掉所有,換來一聲嘆息:

“原本我也想……”


經濟學上有個詞語,叫“幹中學”。從字面上就能看出來,你沒去做,幾乎學不到什麼實在的東西。

這是不斷刪除錯誤選項的過程。

成功不怕晚,但失敗一定要趁早。


02


這半年以來,其實臨公子偷偷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每個月至少做一件“非常規”的事情。

未必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嘗試一種新的文章題材、拓展一個新的合作渠道、瞭解一個新的內容形式等等,哪怕創新很小、反響很爛,都沒關係。

我兼職碼字時間非常有限,以前總覺得,哎呀連碼字都沒時間,哪裡還有精力折騰那些新玩意兒?

後來我有個很深的感觸:如果做的都是熟能生巧之事,我們不應該慶幸,而應該警覺


人們日常工作主要分為2類。

一類,是常規任務。不斷重複,循規蹈矩。你今天做什麼,明天也做什麼,下個月也做什麼。

另一類,是創新活動。從0到1,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金融學講席教授田軒在《創新的資本邏輯》一書中,表達過一個觀點:在短期內對失敗容忍,允許試錯和失敗;但是同時對長期的成功給予回報。一位名為Gustavo Manso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也說過類似的話——

對失敗的容忍,是激勵創新的必要條件。


這1件事,越早做越好…

企業如此,個人發展更是如此。

不少小夥伴說,他嘗試某副業做不起來、學習某技能磕磕絆絆、投資理財虧了些錢,感覺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事實上這些都是常態。

任何創新,都由數之不盡的失敗堆砌而成。俗稱“交學費”。

我們要做的,是沉住氣分析原因,而不是因噎廢食。

從一個地方跌倒再站起來,才是根本的破局之道,而不是原地躺下。


03


再退一步說,很多犯錯實際上不影響主線。

被稱為“改變世界”的喬布斯,實際上他做出過很多錯誤決策。單從數量上看,甚至錯誤決策>正確決策。

比如:

  • 他曾反對App Store應用商店,而它後來成為蘋果最賺錢的渠道之一;
  • 他被趕出蘋果時持有11%的原始股,怒火沖天的小喬全部賣掉,只留1股,結果與世界首富失之交臂;
  • 他重用谷歌前CEO埃裡克·施密特,後者接觸蘋果核心商業機會,從而讓安卓系統迅速更改設計方向。

可為什麼喬布斯依然成功?

因為大方向上,喬布斯沒有犯下決策失誤。

就算是單純的一件事,只要大方向正確,發現錯誤能及時糾偏,結局通常也不會太差。


往大了說。

今年初新冠疫情在全國範圍內爆發,過程中雖然出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由於應對的大方向是正確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時,權力機關快速糾偏:地方官員失職,馬上從高到低撤換了一批;物質緊缺、人手不夠,馬上從各地抽調資源。

力量朝著同一方向累積。


這1件事,越早做越好…

往小了說。

這種試錯心態還體現在職場上。你會發現,無論哪個行業,那些優秀的人通常有兩點共性。

第一,本職工作完成得出色。

第二,會主動採用新方法、新工具去解決問題。

第二點很容易甩開彼此之間的差距。有期《圓桌派》節目,收藏家馬未都說,有想法不是個壞事,就怕看什麼都沒有想法,這人就活著挺沒勁的。

只要基本面OK、失敗代價可承受,那麼,從試錯中汲取的養分將加速你的成長。


04


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在你沒太多資本時,多嘗試要做什麼;在你有一定資本時,多考慮不要做什麼。

當然,有些錯誤,最好一開始就別犯。

尤其是,後期糾錯成本特別昂貴的錯誤。


我本職是互聯網產品經理,你們可能以為,產品設計中最怕功能或頁面設計出問題對吧?實際上呢,我們最怕的是業務流程邏輯設計出錯。

功能出錯可以修復,頁面不好可以優化,而流程一旦出錯,意味著要修改底層邏輯,從而必須修改大量關聯的細節。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情,要慎之又慎。


再比如,和什麼樣的人合作。

也別一拍腦袋就做決定。

我朋友曾在第一次創業中,被合夥人坑得一塌糊塗。他和對方原本在工作中有接觸,但談不上多瞭解。偶然機會,兩人聊起創業想法一拍即合,於是打算合夥做。朋友想專心負責技術,就將商務、市場等事宜交給對方。

結果呢,合夥人偷偷另起爐灶將不少資源撈到自己懷裡。最終雙方撕破臉,還險些對簿公堂。


這1件事,越早做越好…

有些選擇,很大程度能呈現出結局的輪廓。


你剛開始選擇的工作,很可能奠定了你今後從事的行業屬性;

你剛開始跟隨的老闆,往往能影響到你的發展空間和格局;

你選擇的伴侶,更將360°地影響到你的一生。


你估計會說,那我們儘量做對的選擇,不就可以了嗎?

這麼說吧:所謂對錯,都是後視鏡視角。你在做的時候,最多隻能儘量往你認為對的那個方向走,再努力提高點勝率。

此外再無訣竅。只能在初期多嘗試,把自己暴露在更多可能性中。

所以,如果你想盡快解決問題、確定方向、找到適合的自己的那條路,快速試錯,就是個看似笨拙實則聰明的方法。

畢竟,一個不允許自己失敗的人,是無法獲得成功的。


—END—

作者:臨公子。職場上,混過一線互聯網公司,現任500強企業高級產品經理;職場外,是職場/金融平臺簽約作者、是傳媒公司合夥人、是海內外房產投資者。

公眾號@臨公子的後花園。我準備了88本經典金融+職場電子書,關注後發送“電子書”免費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