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昨晚,領導發來信息,讓我尋找口罩的資源,儘可能多購買一些,到上班的時候,統一分派給各個同事。收到工作安排後,我開始到處打探購買口罩的渠道。

事與願違,在非常時刻,口罩也是稀缺資源,別說醫用口罩或N95了,甚至連普通的棉布口罩也難求。最後,我只能如實地打電話給領導彙報工作結果。在電話的那頭,領導聽了之後,沉默幾秒,然後說了一句:“哎,算了。”

掛線後,領導略帶不滿的語氣在我耳邊迴旋,我開始有些焦躁不安,腦子裡湧現出很多想法:

領導會不會認為我辦事不力,小小的事情也辦不好;

哎呀,剛剛我忘記跟領導說我已經盡力了,連在醫院後勤工作的親人也問過了,都沒有口罩可購;

早知道我多問幾個人,可能會有轉機呢?

……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其實,我並不是職場新人,相反,我在職場工作已有8年了,但我依然有著職場的高敏感反應,這高敏感讓我十分困擾。本以為對於8年前剛入職的我來說,這種情緒是本能性的,是職場新人應對陌生環境的自然反應。但是,8年後的今天,我依然飽受它帶來的精神折磨。

但奇怪的是,我留意到辦公室的劉姐,也是一個高敏感的人,她接觸領導的機會也很多,自然也會有犯下小錯的時候,但她並沒有像我一樣胡思亂想,陷入自責中不能自拔。相反,雖然她會十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但她更多的是把焦點放在如何做得更好上。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曾著作一本叫《高敏感是種天賦》,他認為: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賜給你的最特別的禮物。

書中揭示了一個事實:高度敏感是一種生理特徵,具備這種特徵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別人忽略的微妙事物;會自然而然地處於一種激發狀態,往往受到激發的速度往往比別人要快,從而會讓他們自己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能從另一面去看待它,你同樣會比別人走得快一步。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就在昨晚,臨睡前我開始對我和劉姐之間的差別進行認真思考,最後,我得出一個看法:職場上高敏感度是一種普遍的生理特徵,存在即合理,如何正確面對它,利用它,才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因此,為了幫助同樣飽受高度敏感困擾的職場人解決這個情緒問題帶來的工作不便,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它:

1、發現它的作用:高敏感的情緒給我們工作帶來什麼影響?

2、發掘它的由來:我們的玻璃心何來,高敏感負面情緒如何產生的?

3、探究它的對策:解決高敏感情緒的3個建議方法。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一、發現它的作用——高敏感情緒會帶給我們工作哪些影響?

凡事有兩面性,對待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蘇珊·凱恩的著作《Quiet》中就對高敏感類型人群進行調查,這個群體在世界人口中佔比高達1/3,而有70%是高度敏感者。這種情緒普遍存在,但對待同樣的高敏感情緒上,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影響。

1、積極的一面:心思細膩,具備洞察力和感受力,把工作變得完美

因為《朗讀者》的熱播,董卿又火了一把,在節目中,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董卿真實的一面。在《朗讀者》的研討會上,有記者對董卿進行了專訪。

當記者提問到:您怎麼看大家對您的高評價?

董卿靦腆一笑,回答到:大家千萬別把我神化了,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什麼天才,更不是什麼全才。

當記者再次問到:您覺得作為一個優秀的文化電視主持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董卿笑著回答:1、真誠 2、保持敏感 3、善於思考 4、善於表達。

董卿提到,因為工作的原因,她必須保持敏銳的嗅覺,廣闊的視覺,靈活的觸覺,這就要求她必須做到高度敏感。對嘉賓微小的表情變化、肢體動作、甚至眼球轉動也要捕捉好,根據他的行為軌跡來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從而引導他一步步訴說出來。

作家畢飛宇是《朗讀者》的嘉賓,他是這樣評價董卿的:“我很感謝董卿,她沒有把她的嘉賓推向窘境,她不會為了節目犧牲和她對話的人。”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高敏感者有著明察秋毫的本領,揪出微小細節的精緻,並有提前佈局的前瞻性。正如職場上的我們,如果擁有高度敏感的特徵,能好好利用它的話,也能做到見微知著,舉一反三,對客戶的需求、領導的要求瞭如指掌。

但是,凡是也有兩面性。

如果不能把高度敏感的積極作用切實運用到我們工作中,它反而會是阻礙我們工作的絆腳石。


2、消極的一面:玻璃心,容易受到別人一句話就崩潰,不堪一擊

重慶晨報輿情調查中心聯合大渝網與重慶晨網,對1906位職場人士開展了一項在線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7%的受訪職場人曾在工作上受到過批評與指責。近七成人(69%)承認自己敏感易怒、經不起批評。

用俞洪敏的話來說:部分員工,可以說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被批評就會翻臉或直接辭職。

這句話並不假,我兼管人事工作以來,跟很多工作有失誤的同事進行常規的談話。表面上他們會交代事情經過,承認錯誤並表示不會再犯。私底下,他們跟我關係好,就會吐槽:如果因為這件事公司、領導不滿的話,我大不了就辭職不幹,東邊不亮西邊亮。

擁有這種心態的同事,看似無所謂,毫不在乎,實際上就是受到高度敏感所帶來的自尊心受創影響,從而選擇逃避面對事實罷了。

誠然,這種情況在我們身上發生的尤其多,在心理學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越無能,越容易玻璃心。

“無能”涵括多個層面,例如人脈資源、技能、知識、專業、品質等方面,而我們作為基層的職場人,正是由於缺少以上資源,才導致我們容易患得患失,玻璃心爆棚。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既然我們很難感受到高敏感帶給我們積極的影響,那麼,我們最好就減少它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讓我們工作起來沒那麼受累。首先,還是要從源頭上去發掘它的由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二、發掘它的由來——我們的玻璃心何來?導致高敏感的負面情緒產生因素

1、失去資源應對的能力

2018年的某天,在江西某地鐵站裡,出現了一幕讓人心酸的畫面。一位年輕的媽媽對自己的孩子又打又罵,孩子本能地護著頭,把周圍的乘客嚇到了。媽媽怨氣未消,還時不時敲打孩子的頭,一邊喊:誰讓你玩地鐵票,玩丟了……

然而出了車廂,這個媽媽繼續敲打孩子的頭,旁人看不過去,紛紛阻擾她打孩子。5元的地鐵票,用不著那麼狠的打孩子吧?誰知道,這個媽媽委屈地解釋到:自己月薪900元,自己帶孩子,老母親住院,賺錢很難很難。

對於這個媽媽來說,生活艱難,賺錢不容易,這5塊錢對於應對資源匱乏的人來說,就相當於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她不得不對金錢保持高敏感,錢沒了,生活就少了一份保障。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在職場上,我們之所以對領導的某句話、客戶的某個評價或喜或悲,是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應對資源,容易產生有較重的思想包袱。例如領導讓我買口罩,但我找不到購買的渠道,對於此刻的我來說是帶有負罪感的,因為我的職責就是做好後勤保障,給領導同事提供便利。而缺少了證明我有能力做好工作的應對資源,因此我會為自己的失敗而感到懷疑和自責

2、處於當事人的立場思考問題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同事阿莉把報表寫錯了,導致整個數目不對,但她已經向上提交了。此刻,阿莉驚慌失措,跑過來求助我。我讓她冷靜下來,別慌張,一切都有解決的辦法。然後平靜地跟她講述如何挽救。後來,輪到我自己的工作出了問題,我也變得手足無措,急於渴望求助他人的指點和安慰。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讓我們變得高敏感,是因為我們所站的立場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相同。當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時,會覺得輕鬆無壓力,還會勸告同事放寬心,彆著急。但當我們是當事人時,則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了,自然感到壓力山大,稍微對一丁點的事情都會無比緊張,對別人的言論和行為更加敏感,讓自己保持高度警惕。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3、低安全感引發高度敏感

有一期的《奇葩說》裡,龐穎自稱自己就是玻璃心本心。原因在於,由於缺乏安全感,不能接受伴侶對她的一丁點負面評價,由於太在乎對方,總會因為一句話而懷疑“他是不是在嫌棄我”?她解釋導致她玻璃心的原因是,她在成長中,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她必須要達到父母的要求,才會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才不會被拋棄。

聽著很讓人心酸,其實,在職場上的我們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在眾多精英的團隊中,如果你不優秀,永遠都是職場“透明人”,在明爭暗鬥的工作氛圍裡,你不察言觀色,識時務,就容易被人“鬥”下去。正是由於身處充滿“危險”的環境中,人的神經都會變得異常敏感,生怕稍有不足之處,就會惹來領導的不滿和側目,影響自己的仕途發展。要想不出差錯,被人捉住痛腳,就要保持高度敏感。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既然高度敏感是人應對環境變化的本能反應,我們不應該把眼光聚焦於那些痛苦之中,而是應該將精力放在如何讓自己變得有力量上!關於高度敏感者如何把劣勢變成優勢,不妨看看以下的建議。

三、探究它的對策——解決高敏感負面情緒的3個建議方法

關於高敏感話題的書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高敏感的力量》。作者卡特琳·佐斯特是心理治療師,丹麥奧胡斯大學神學碩士。身為高敏感族的一員,她更瞭解高敏感族的心情與苦處。

她認為,對於高度敏感者來說,學會如何與自己豐富的感情相處是特別重要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理解這樣一個事實:沒有哪種感情是壞的。我們越是試圖趕走恐懼、悲傷、氣憤、憎惡或者鄙視這一類感情,他們就越是會以更加強烈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因此我們留給開心、驚喜、幸福和愛的位置就會越少。當我們學會正視並歡迎自己的每一種感受時,這些感受就猶如清澈見底的湖水。

而她創作《高敏感的力量》初衷就是要讓我們正視它的存在,並找到緩解它帶來的不良影響。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參考書中要點,我結合實際情況,總結出3點建議:

1、進行自我脫敏,直面恐懼

一個學醫的同學跟我們分享一個有趣的經歷。

做醫生少不了會直面死亡,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實習生來說,學校裡實習時面對的是人體模型,當出來當實習醫生後,面對真實的屍體也會感到頭皮發麻。那麼,如何克服這個恐懼呢?

實習期間,學醫的同學必須經過一個脫敏的過程——直面屍體,並保持長時間接觸。

具體步驟如下:

1.、先通過書籍、課程,學習人體結構、肌肉與臟器的分佈;

2.、通過圖片、影片,看屍體;

3、 觀摩導師做人體解刨;

4.、與屍體一起呆上更多的時間,完成觀察等任務;

5.、著手進行屍體解刨;

6.、臨床學習。

重複這步驟後,很多實習醫生慢慢適應了,面對冰冷的屍體不再恐懼和抗拒,這就是脫敏的過程。

同理,我們作為職場新人,面對艱鉅的工作任務時會顯得手足無措,本著“不做就不會犯錯”的心態,拒絕承擔起責任,一昧的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恐懼。學會直面它,才有信心去克服它。

因此,我建議職場人可以這樣做:

  • 調整心態,降低內心的抗拒程度,嘗試接納讓你恐懼的東西;
  • 利用剝洋蔥法,把棘手的事分解出來,先從敏感迴避度低的步驟開始,然後在一步一步做提升,逐個擊破。
  • 不斷練習,把棘手的事情重複性去操作,直到把它變得理順,務求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2、跳出“專注點幻覺”,擴大意識範圍

網絡上曾有一句雞湯語錄:照顧別人的感受,註定自己不好受。

高敏感的人就喜歡把專注點集中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裡,別人口中認為你好,就是好的,認為你不好,你也會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感覺,從而產生自卑和膽怯的性格。如果一直壓抑自己,迎合他人,會造成自己內心的失衡,這就是陷入了“專注點幻覺”的誤區裡。

在《清醒思考的策略》裡,提到“專注點幻覺”一詞,它是指人們習慣把焦點放在某一個點上,把其他事情有意無意地與之掛鉤,並忽視周邊的事物。這與高敏感者的行為極度相似,例如領導的一句批評,就會讓你一整天都圍繞這句話而苦惱,忽視瞭如何做好這件事的重要性。

要知道,作為職場人的我們如果專注於某個點糾纏不放,只會讓我們鑽進死衚衕,缺少大局觀念,無法全面的看待整個工作的趨勢。

因此,我建議職場人可以這樣做:

  • 首先,改變心態,不要害怕嘗試新任務,勇敢地接納新事物;
  • 其次,改變行為,做事切記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先做了再說,別讓你的行動停止在猜想之中;
  • 最後,改變思想,嘗試用全腦的思維模式去工作,情商、智商都在線,讓工作更出色,而非糾纏一個點上,鑽死衚衕。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3、改善自卑感,學會自我暗示

很多人之所以對於外界的信息過分敏感,往往是源於內心的自卑感。

記得在《旋風孝子》中,鄭爽的典型自卑感體現得淋漓盡致。由於年幼時便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在異地求學,並遭受同學們的嘲笑,久而久之她的性格也變得內向自卑,直到現在,即使在娛樂圈裡有名氣,也掩蓋不了她在意網友一言一行而產生的玻璃心,鄭爽被網友稱為“神經質少女”。

其實,在我們職場上,也會因為內心的自卑感而讓自己對外界的評價高度敏感。而這種自卑感容易在剛入職時就形成。剛入職新公司,陌生的人和事會顯得緊張,對工作不熟悉,出差錯也是家常便飯,少不了會受責。面對合作的同事對業務精湛,對流程熟悉,對比自己的無知,會更加自卑,生怕拖後腿。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人會變得異常敏感,每做一件事都小心翼翼。

這種情況應該被理解的,但職場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要得到成長,更應該儘快擺脫自卑心理。

因此,我建議職場人應該這樣做:

  • 第一步,承認自身的不足,但不要自我貶低,明白“沒人天生就是強者”這個道理,對自己樹立信心;
  • 第二步,遇到工作出錯時,不要忙於自責,應該學會冥想,回顧這件事的經過,檢查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並考慮到如何補救這層面上。
  • 第三步,開始記錄你下一步的計劃,並對照來完成。當你對自己的價值、實力,真正有信心的時候,你不再需要去迎合他人的喜好和需求。

“我極度敏感,總覺得別人對我很挑剔”,別讓高敏感阻礙職場發展

結語

高度敏感並不是我們天生矯情,不堪一擊,相反,它是人的稟性。承認它的存在,並把它的積極一面發揮出來,使我們在處理工作時更加全面和敏銳。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你也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