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紙錢,姓氏,家族結隊統一上墳,進祠堂,這種祭拜方式好嗎?

遠方167427784


家祖組織一塊去上墳祭祖這種形式分很多種,比如親兄弟一塊給父親上墳;叔兄弟一塊給祖父上墳;堂兄弟一塊給曾祖父上墳,等等可一直上推。

解放前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墓田,一代代的列祖列宗都葬在裡面。現在家族墓田早就沒有了,列祖列宗的墳墓早就不存在了,現在農村新建的公墓,都是些最早不過五十年的新墳,因此,在家族一塊組織上墳形式還有兩種,親兄弟一塊給父母上墳,叔兄弟一塊給爺爺上墳,再往上的前輩墳已不存在,所以也就沒有相應的後代一塊去祭祀了。

我認為兄弟一塊去給父母上墳也好,叔兄弟們一塊去給爺爺上墳也好,是有積極意義的,說明兄弟的團結,家和萬事興嗎,我想如果列祖列宗地下有知的話也會欣慰的。


本昌談歷史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拜祖先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延續文化基因的方式,同時也是尋找心靈慰藉的途徑。

電視劇《大宅門》裡有這樣一個情節:百年藥鋪百草堂屢遭磨難,二奶奶作為守業人獨力支撐。面對祠堂牌位,獨自一人向祖先傾訴時局多艱守業不易,讓這個女強人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現代人每天面對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地鐵裡一張張麻木的面孔,讓我常常有一種“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感慨。我們匆匆奔向目的地,可是少有人思考我們究竟從哪裡來。

對祖先的祭奠能夠讓我們像百草堂二奶奶一樣,讓自己飄零的心暫時錨定下來。仰望林立的祖先牌位,會有一種置身時間隧道的感覺:我在歷史當中,我終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形式上我們在祭奠先祖,實際上我們在燒紙上墳的同時也在為自己漂泊的心尋求安頓之所。


小馬拾圖


雖然說不少地方家族觀念已經不強了,但中華民族的傳統還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廣大農村。對於南方家族觀念強的人們來說,修家譜上墳燒紙祭祀儀式都是不可缺少的。

這件事兩方面說,家國情懷說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如果你我都數典忘祖只顧自己心會慢慢的散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藉此鋪張炫耀和宣揚社會上各種陋習。



人生如詩14


這種方式能發揮它的作用,我們來分析:

一、維繫整合作用

就是增強家族凝聚力,增強大家對這個家族的認同感。試想平時大家各忙各的,這個時候大家一致做一件事,是不是形成一個團隊,團隊做事就有凝聚力,加強各自的密切協作,這樣大家就會潛移默化自己是家族裡的一員,其他人是“自己人”。大家統一上墳、祭拜還能發揮整合作用,試想現代社會一個家族的人平時肯定分散在各個地方,祭拜的時候能把大家召喚到一起,這就是有共同的對祖先的認同感

二、教化作用

通過統一的上墳、祭拜,對於年輕人其實是受了一次家鄉習俗的薰陶,然後年輕人就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祭拜前要準備什麼、注意什麼都會得到指點,對於家鄉文化也就瞭解了。最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灌輸了祖先崇拜的觀念,或者對於祖先“慎重追遠”的理念,也會更加了解祖先創立的功業。






茶馬古道上的文化


清明節馬上要到了,按照傳統的習俗,要給死去的親人上墳,一般應該準備爆竹紙錢,這是傳承了千年的習慣。現代社會生活方式急劇變化,傳統的很多習俗習慣也都在改變。由於很多人背井離鄉,現在很多人都採用在街邊燒紙的方式來祭奠故去的親人,一方面也是一種改變,另一方面還是沿用了習俗中的一些做法。但是不論是燃放爆竹還是燃燒紙錢,越來越不符合當前的社會生活習慣。所以也有一些採用送鮮花或者網上祭奠的方式來寄託哀思表達懷念。

祭奠死者既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也是一種文化的教育,這種行為不可能,也不應該消除,但是祭奠的方式也應該適應現在的生活習慣和社會要求。其實幾千年的祭奠方式一直也在變化,中國古禮,祭祀要用三牲:牛、羊、豬,後來慢慢改成紙紮的製品,再後來簡化成紙錢。現在我們知道燒紙錢完全是陋習,到目前寄託哀思是有必要的,燃放爆竹和燒紙錢,早就應該改了。

用文字追思的方式,或者簡單一些,送花,或者複雜一些,植樹,等等,做這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寄託我們的情感最好。


夢想照亮天空


談一下個人看法。你說的家族統一進祠堂祭拜方式可能是南方的一種祭祀方式,北方基本都是按每家為單位在清明節等時期上文掃墓,最多兩三代家族統一去掃墓。

南方這種方式延續了幾千年,沒有什麼不對的,地域不同,文化差異很正常。但是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再這樣整個大家族浩浩蕩蕩齊聚一堂去祠堂祭拜就不合適了,甚至可以搞網上祭奠活動,畢竟還沒有完全戰勝疫情,特別近期個別地方出現了輸入性新冠病毒,在這個緊要關口,一定要以社會為大、以國家利益為大。等疫情徹底過去後,咱們再恢復以往祭拜方式。


青島涵涵爸爸


這跟據民族,地理環境影響,風俗習慣養成等都有直接關係,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輝煌發展離不開對袓先和英雄的祭拜,家族祠堂是每個家族成員的根,在古代當一個家族出現一個對社做出貢獻人物,和有志之士及聖賢的時候族人會立祠堂祭拜的,意思是教導後代做一個對家庭,家族及社會有用的人物。以前一個家族不能雖更立祠堂的,先在也一樣,當然時代的不同,祭拜方式也在改變,人們對英雄,聖賢人士,烈士都很敬重,比如領導在英雄紀念碑先敬禮,是一樣的道理,雖著社會發展進步,祭拜最重要不是方式,而是行動,有著不忘初心理念和行動,多做對社有益事,這當然要從個人開始,多做對家庭,家族,及社會多做好事,養成好習慣。當你心中有愛,卻感到大愛無疆,感到世界溫暖,


春風華si雨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延續和發揚,這也是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畢竟吃水不忘挖井人嘛!根不能忘,家族集體去祭祖,也是家族凝聚和團結,這很好,但煙花爆竹儘量少燃放,汙染環境,沒必要大操辦,最好的孝順不是人死後花多少💰來大操大辦,而是人還活著的時候多孝順,畢竟人死如泥,辦的再轟轟烈烈也就是顯擺,面子工程,僅此而已。


俠客行小兵哥


這種形式是中華的傳統美德,那個時期可能對於環境的要求沒有像現在這麼嚴格,人們也沒有保護環境的這種意識,單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我認為這種祭拜方式是好的,因為這是中華的美德,可以說這是教孩子如何去尊師重道孝順老人,讓孩子更多的瞭解到中華的美德,那麼現代的環境保護法,和對環境的要求,可能和這種形式有衝突,但是我們中華上下5千年的精神是值得傳承的。支持傳統文化


那些你不瞭解的事


應該說是好事.它是中華民族傳統中的一種家族教育.多是已故家族中德高望重的為國捐軀.或是教育事業方面做出貢獻知明人士.用這些人的精神教育本家族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