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碧桂園、美的等企業“跨界”組建口罩生產線?

憤青的思想陣營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企業的社會擔當,阿里巴巴、碧桂園公司等,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參與到這次抗疫行動中。讓人感動的是,這些企業不只是捐款了事,雖然上億元的資金已難能可貴,但更可貴的是動用各方資源為前線提供切實需要的醫用物資和生活物資。

 

除了援建醫院、捐贈物資、派駐醫護人員、機器人配餐等,像碧桂園這樣不少企業“跨界”組建口罩生產線,著實讓我們感受到中國企業的擔當和強大,一股自豪感有沒有。

 

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疫情很快就會過去。





九龍城寨主


“我離復工只差一個口罩”

從疫情開始爆發很多車企紛紛引入口罩生產線自行生產口罩,我當時感覺中國的企業動作真迅速啊。不過汽車生產企業自身就有無菌車間,引進生產線是比較便利的。隨著碧桂園、美的這些企業引入口罩生產線,我才意識到除了支援前線抗疫,企業自身生產的需要組建口罩生產線也是很有必要的。

大企業自身有龐大的員工數量,再加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及施工單位,為了安全生產,碧桂園這樣的企業完全有能力業有必要自己解決口罩不足的問題。碧桂園有專攻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公司—博方眾濟,所以從立項、手續審批、原材料到位到3月5日第一批10000只“鳳廠牌”醫用一次性口罩出廠只用了25天,現在口罩的日均生產能力已經到了40萬個。現在員工陸續收到自己鳳廠生產的口罩了,很安心了。缺啥造啥真心是很流弊了。

有能力的企業跨界產口罩為國家解決負擔的同時自給自足,在特殊時期引來無數羨慕的小眼神。


楓葉自由


疫情當前,面對“一罩難求”的困境,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開始“跨界”開展口罩生產,為一線抗疫醫護人員、為企業一線作業員工提供必要保障。

在這其中,美的和碧桂園是順德兩大500強企業。

美的騰出了自己的淨水器生產間,其具備口罩生產車間要求,能實現無菌無塵的生產要求。

碧桂園這個房企相對來說跨界組建口罩生產線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旗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有醫療設備生產業務板塊,但是生產口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想要生產口罩,從採購口罩機、溝通供應商、尋找原材料、獲取生產許可證等等都是緊迫任務。經過25天的緊張準備,“碧桂園”牌的口罩終於成功出品。

這兩家企業的口罩,主要用於企業自身員工以及社區工作者,同時免費送到抗疫前線供醫護人員使用。

多難興邦,疫情當頭,每個人都不能倖免,每個人也都是防衛的關鍵。醫生不畏危險奔赴前線如同戰士一般,各企業各機構也做好供給成為堅實的補給站。上下一心,擁有同仇敵愾的決心,必將迎來生的希望。




安信馳


根據媒體的報道,隨著多家企業“跨界”,多地的口罩產能也迅速增長。截至3月2日,廣東全省口罩生產企業共339家,醫用口罩和普通口罩產量達2080.89萬個/天,巨大的需求缺口給填補上了。

碧桂園從謀劃項目到首批口罩下線,企業的“跨界”之舉只用了25天。企業介紹稱,在2月10日,碧桂園研究決定投資醫用口罩生產線。當天下午,碧桂園控股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旗下的博方眾濟正式肩負起碧桂園投資口罩生產線、生產口罩的重要任務。

而美的則“騰”出位於順德北滘的淨水器生產車間,可以實現無菌無塵的生產環境要求,還儲備了400萬個口罩生產所需的材料,可實現日產20萬個一次性口罩。

這些企業的跨界之舉,我覺得一是滿足自身需求,因為都是員工很多的企業,至少沒有成為負擔嘛,解決了自身的缺口。二來根據瞭解,多餘的產量還能提供給政府,或者其他企業,幫助大家更好的抗擊疫情,從這些方面來看,也是一種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舉措,同時也檢驗了一把自己調整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henryou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武漢有難,國為後盾。面對疫情,各行各業紛紛伸出援手。由於口罩的醫護用品極度短缺,比亞迪、碧桂園、美的、富士康、格力、愛國者等品牌企業紛紛“轉行”生產口罩,為抗擊疫情盡應有之力。

從2月10日的一個緊急會議開始,博智林機器人承接了集團投資口罩產線、生產口罩的任務,而博方眾濟作為博智林機器人的醫療科技子公司,發揮自身優勢,承接了具體執行任務。全公司上下迅速組建力量,串起採購、生產、法務、銷售、品質等各個環節,搶時間、搶資源為全碧桂園集團的安全復工保駕護航!3月5日,生產線終於調試順利,原材料的採購也基本到位,碧桂園口罩生產線正式啟動運作。

最後想說,碧桂園作為第一家跨界生產口罩的房企,在疫情面前更是充分顯示了一個大企業的民族擔當。6666!


圓滾滾的小圓寶


我非常贊同一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個企業有一個企業的責任。疫情肆虐全國時,很多企業都開始“跨界”。造汽車的五菱說: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碧桂園、美的等企業也緊隨其後,開始籌備建立口罩生產線。

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什麼?

越是優秀的企業,應急反應能力越強。疫情來襲,全國人民都是非常突然。當大部分人還在迷茫失措時,一部分企業頗具前瞻性開始考慮起疫情可能會帶來的物資短缺。於是他們開始內部行動起來,尋找自救、救人的可能。除了生產口罩,碧桂園還向疫區捐資、捐物,而美的也把自家生產的空調第一時間捐贈給了火山神醫院。

整合資源是後疫情時代企業越發重要的能力。擅長整合資源的企業才能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活下來。疫情來襲後,碧桂園立即整合內部資源,藉助集團的專業採購團隊採購原材料,依託旗下醫療機器人公司博方眾濟的專業力,才能以最快速度生產口罩。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2019年,阿里巴巴發佈二十週年“新六脈神劍”,把“擁抱變化”改為“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在我看來,這句話不僅適用阿里巴巴,也適用大部分企業。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社會會發生什麼,更不知市場發生什麼。所以企業做大後更應像保持碧桂園、美的一樣居安思危的態度:大象也能跳舞,在變化突然襲來時迅速作出應對。


望水臨


有錢有廠任性?

這個春天,口罩成為了禮物的熱選,也成為了和柴米油鹽一樣的剛需。物以稀為貴,之前口罩基本只向醫療機構供應,而現在全國14億人民每天都需要,這消耗量可想而知。

但是根據政府對企業復工的要求,企業有足夠的防疫物資(比如說口罩、消毒水等),才能復工,因此這無疑成了企業的一大成本,當初1塊錢一個的口罩,如今5塊錢都不一定能買到質量好的口罩,尤其是對像碧桂園、美的這樣的巨型企業,員工都超過10萬以上,根據要求,口罩每4-5小時就要更換一次,這樣每天光是員工的口罩成本都要達百萬以上,這對於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自己生產口罩的確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當然這也是需要資源基礎的。口罩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比如,騰訊就不會自己去生產口罩,因為本身不具備製造業基因。美的作為世界500強制造業企業,搭建生產線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而且也有現成的廠房,只要技術人員和設備一到位,開工不成問題。碧桂園旗下有機器人公司,而且也有專攻醫療機器人的團隊,廠房應該也是不愁的,所以也是具備了口罩生產的天時地利。


斯科爾斯


美的也造口罩了嘛?這個還真沒聽到消息,如果是真的,那順德這個地方我覺得就真的有些厲害了,能出碧桂園和美的這兩厲害的兩家企業。

碧桂園好像是直接買了一個口罩廠還是一個口罩生產線,效率也是相當可以。美的的競爭對手格力,這兩天也開始生產口罩,而且生產的還是N95口罩,最主要是的一個才賣五塊五。

當然,這些都是跨界比較遲的企業,早一批的比如五菱,那個喊出“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的企業,真的是讓人不服不行。

這樣的關頭,企業能夠跨界,不僅僅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同時也是企業實力的一種證明。今年的疫情,無數企業破產,無數企業生死攸關,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是會有企業能夠站出來,為國分憂。


小馬看樓市


第一,口罩目前產能還是處於不足的狀態,國內疫情相對穩定,但是境外輸入還是有在發生,所以對於現下來說,口罩的生產還未滿產。

第二,即使滿產,也難以滿足國內的需求:按照5億城鎮人口來算,逐漸上學加復工,按照每日一個人三個,5億就是需要每天15億的口罩總量。如果打一個折扣,按照50%來毛估,也需要近7億每天的需求。

第三,碧桂園和美的等企業,擁有員工數量龐大、合作伙伴爭奪,如果坐等全國口罩正常產能供給,就會影響企業自身復工的用度需求,與其坐等影響復工,不如自己開工生產口罩。

第四,口罩本身非科技產品,而是簡單的紡織用品,按照材料有足夠供給角度來看,最多需要一些簡單機械傳動裝置,以及口罩行業輸出的一些基本技術規範,即可生產。對於碧桂園和美的來說這種擁有工裝治具和設備研發能力非常優秀的企業來說,與其坐等別人供應遙遙無期,不如花幾天幾周自己完成設備和生產標準銜接,快速以自己強大的產能和人力資源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減少給國家和口罩產業的額外需求,讓口罩產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專業條件給醫療防護人員生產好標準的醫用口罩。

因此,總體來說,自己生產口罩,既是無奈和應急之舉,也是緩解全國口罩產能之舉,應該未來會有更多企業在滿足自己以及適當緩解社會可以預期的未來幾個月內的口罩巨大需求而“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這些都是朕的江山


突如其來的疫情,“一罩難求”,讓口罩身價翻了數倍。

從搶購生產機器設備口罩機,到爭相囤積諸如熔噴布、鼻樑條等原材料,跟生產口罩有關的整個鏈條,瞬間捲入這場瘋狂的“商業遊戲”。

“這個行業太瘋狂,太誇張了”,“從沒見過這樣的生意,三天回本”。“哐呲、哐呲”從打片機中掉落的藍色口罩片,更多時候就像堆積起來的小額人民幣,說口罩機是“印鈔機”毫不為過。

為什麼這麼多人前赴後繼進來做口罩生意?先來算筆賬,按照正常生產,一臺口罩機每天生產口罩10萬個到16萬個不等,按每個至少純賺一塊來算,保守估計一天能賺10萬塊。早期口罩機價格也就在十幾萬、二十幾萬的樣子,算上原材料,兩三天就回本,後面都是淨賺。

工廠在加緊調試口罩生產線。

用印鈔機來形容,真的毫不誇張。到目前為止,哪怕熔噴布價格漲成這樣,普通的口罩的成本不超過6毛錢,正常時候就3、4毛,最高峰的時候5、6毛。基本上,現貨批發價是兩塊錢以上,期貨是一塊五到兩塊之間,大概這麼一個價格體系。

口罩機有不同的規格,有一拖一,有一拖二。一拖二就相當於一臺主機(口罩成型機)跟兩臺耳帶焊接機(外耳帶)相連接。

有些人對機器進行改裝,改成了一拖十八,這是什麼概念呢?打片機一分鐘可以做300個到400個。而一拖一,一拖二的全自動機器,它的產量就非常有限,一般情況下,一拖一每分鐘只能生產60到90個。

但市面上的口罩機是這樣的,不是你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大家都在瘋搶,能買到就不錯了。有的人跟人合夥攢一個口罩機,找了個地方,每天能生產8萬片口罩,也在往外賣。哪怕他是花20萬買的,也早就回本,現在純屬於利潤期了。


這麼賺錢的生意,碧桂園、美的這些巨頭是不是看上了?

答案是:不可能。

碧桂園的口罩是免費發放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碧桂園立即從海內外多地採購口罩物資用以支持抗疫一線,同時採購的口罩也提供給企業自身復工復產和社區防疫人員。不過,作為一家擁有數萬名員工的企業,碧桂園採購的口罩仍非常吃緊。

這或許是碧桂園決定投資生產口罩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碧桂園多元化佈局的機器人業務,建立投身機器人研發製造的博智林機器人公司,也為這家房企自主生產口罩提供了可行性基礎。博智林旗下專攻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博方眾濟承擔起建立口罩生產線、生產口罩的重任。

到了3月5日,碧桂園的口罩生產設備終於調試完成,原材料採購也基本到位,口罩生產線正式啟動運作,首批10000個“博方眾濟”牌醫用一次性口罩生產成功。新生產的口罩包裝完畢後立即發貨,到了3月6日,碧桂園海南區域第一個收到了碧桂園自產的口罩。


美的口罩一部分也是免費發放的。美的說,身為製造企業,美的積極自建口罩產線,投入產能生產一次性使用防護口罩,以滿足自身及供應鏈上下游復工復產的需求,來保證能持續給我們的用戶提供安全可靠的產品;也提供給售後服務工程師,來滿足疫情期間安裝維修需求。

美的從自用的口罩產能裡分出一部分,一次性使用防護口罩將優先免費發放給美的會員!

免費發放的百萬個美的自主生產的一次性使用防護口罩,首批免費提供給美的PRO會員、鑽石會員、黃金會員;會員無需付郵費,包郵到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