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奸佞宦官張讓怎麼個死法?

張讓(?—189年),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東漢末年大宦官。桓帝時任小黃門。靈帝登基後,升任中常侍,封列侯。不久,成為宦官集團的首領,控制了朝廷大權。

東漢末年奸佞宦官張讓怎麼個死法?

1.獻媚取寵,助帝墮落。漢靈帝劉宏雖為皇室宗親,但屬遠支旁系,在他很小的時候,家境已經衰敗,加上其父死的早,日子並不好過。長期受挫和多方刺激,漸漸養成了貪婪吝嗇的習性。直到他12歲那年當了皇帝,一心想的而是如何腰纏萬貫、富甲天下。

基於靈帝的這種變態心理,張讓總是千方百計地投其所好,以求寵信。然而,由於外戚、宦官多年的黑暗統治,此時的東漢王朝早已經“田野空、朝庭空、倉庫空”,甚至連中小官吏的工資都開不出去。於是,張讓便建議靈帝賣官鬻爵,以廣開財路。昏庸的靈帝竟然欣然接受。

光和元年(178)年,張讓慫恿靈帝開設了一個名叫西邸的園子,公開賣官。他們還明碼標價,規定地方官食祿2000石的官售價為2000萬,500石的官售價500萬,朝庭公卿要職等和地方相應級別的官售價減半。他們將賣官得來的錢專門存在"萬金堂”倉庫中,作為皇帝的私錢。為了多收錢,他們經常無故調換官位,甚至同一個地方官一個月可以調換幾個人,因為每調一次,便可撈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官場完全變成了市場。

光和四年(181)年,張讓為贏得皇上歡心,又讓人模仿街市的樣子在後宮修了一條“商業街”。每天一早,一些宮娥綵女便裝扮成小商小販吆喝叫賣。靈帝則身著商人服裝,帶著幾個親信太監去觀看那些攤販們如何討價還價、盜竊爭鬥,並由此而感到分外開心。

隨著靈帝的私錢越來越多,玩得越來越盡興,張讓在他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他甚至多次對人說:“張常侍是我爹。”心甘情願的聽從張讓的擺佈。

東漢末年奸佞宦官張讓怎麼個死法?

2.排除異己,殘害政敵。針對張讓一夥的倒行逆施,朝中大臣甚至部分太監都紛紛彈劾他,但都被他一一誣衊致死。

漢靈帝在封張讓為列侯的時候,也封了太監頭領之一的呂強為都鄉侯。但是呂強認為自己無功於國,拒絕接受,並揭發了張讓等人的奸行。黃巾起義暴發後,呂強又勸靈帝起用那些被張讓陷害的“黨人”,召還張讓一夥在外地做官的父兄子弟。張讓對他恨之入骨,便聯合趙忠、夏惲等大太監,誣告呂強與“黨人”一起攻擊朝廷,想效法西漢權臣霍光廢舊立新。還說呂強的兄弟在地方上貪汙受賄等等。靈帝聽信了他們的讒言,便令張讓召呂強問罪。呂強見此情勢,憤怒的對張讓說:“我死了,大亂必起。大丈夫盡忠國家,豈能受獄吏之辱?”於是,當即自殺身亡。張讓回宮後,又騙靈帝說:“呂強見陛下召問,便嚇得跑出門外,在草叢裡自殺了。可見他做賊心虛,有奸自明。”靈帝一聽,又當即下令逮捕了呂強全家,並抄沒了他的全部家產。

面對如火如荼的黃巾起義,郎中張釣也給靈帝上書,說之所以張角能興兵作亂,萬人歸附,是因為張讓等“十常侍”放縱其親屬、賓客,各據州郡,貪婪勒索,侵害百姓。百姓無處伸冤,只好鋌而走險。並說只要陛下砍下張讓一夥的人頭掛在南門外示眾,然後佈告天下,保證黃巾軍會不攻自破。張讓獲知此情況後,一面向靈帝乞憐,一面從自家拿出一些錢捐做鎮壓起義軍的經費,從此打消了皇帝對他的猜忌。隨後,在張讓的授意下,御史誣告張釣學習太平道,與張角有牽連。張讓藉機將張釣打入天牢,活活將他折磨死。

從此。滿朝文武及皇帝身邊的人,幾乎無人再敢說張讓半個不字。而張讓本人也從此更加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

東漢末年奸佞宦官張讓怎麼個死法?

3.貪贓枉法,假公濟私。張讓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大貪官之一。為了斂財聚寶無所不用其極。

首先,他派自己的兄弟、姻親、心腹到富庶之地為官,教唆他們貪汙受賄,魚肉百姓,自己則心安理得地與他們分肥共利,大飽私囊。

其次,他假公濟私,巧取豪奪。當時,由於靈帝“多蓄私藏,收天下之珍”,各地都將其珍異寶源源不斷地獻給朝廷。張讓乘機大收“道行費”,先於皇帝而得利。中平二年(185年),洛陽南宮被大火焚燬,靈帝召令徵調全國各地的建築材料用於復修。當大批貴重木料、石料抵達京城後,張讓示意負責驗收的小宦官故意挑剔不予驗收,迫使押送材料的地方官不得不折價處理。小宦官便以原價十分之一的價格收購,隨後以高價賣給朝廷。通過這種手段,張讓又大獲暴利。

第三,納賄、索賄。《後漢書.張讓傳》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有位名叫孟佗的人,是扶風一帶的富豪。有一次,他帶著厚禮進京見張讓,卻因為“賓客求謁讓者,車恆數百千輛”,老是輪不到自己。他不願排隊求見,決定“走後門”。於是他不惜代價地結交了張讓府上一個管事的監奴。監奴感到無功受厚賄,遂生惻隱之心,問孟佗有什麼要求。孟佗答道:“我只希望您和您的部下向我拜一拜。數日後,孟佗又來張府,故意排在求謁者隊伍的最後面。那監奴一見,連忙帶領首下人群迎拜於道,並與孟佗共車入門。眾多求謁者驚得目瞪口呆,無不猜測孟佗與張讓關係非同一般。從此,好多人開始賄賂起孟佗來。而孟佗收到珍貴之物,則及時轉贈給張讓。張讓大喜,不久便安排孟佗為涼州刺使。張讓並不以坐受賄而滿足,一有機會,還會變著法子去索賄。如皇帝頒發任官詔書時,他便派心腹之人以“中使”的名義向任官索取賄禮,即使朝廷重臣也躲不過他的敲詐。左中郎將皇甫嵩,因軍功被封槐裡侯並遷官左車騎將軍時,張讓竟向他索賄5000萬錢。皇甫嵩義憤填膺,沒有給他。而他卻惱羞成怒,多次在靈帝面前造謠誣衊,終於將皇甫嵩罷官消封。

東漢末年奸佞宦官張讓怎麼個死法?

4.自投黃河,罪有應得。張讓的無作非為,給東漢王朝造成了重大禍亂,招致朝野切齒痛恨。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其子劉辯繼承皇位,是為少帝。大將軍何進謀誅張讓一夥失敗被殺,中軍校尉袁紹縱兵衝入皇宮捕殺張讓一夥。兵士在袁紹的指揮下見宦官就殺,被殺者達2000餘人。張讓見大勢已去,急忙挾持少帝和陳留王劉協連夜逃竄至河南孟津東北的小平津,尚書盧植和河南中部椽閔貢指揮的大隊軍馬,已將張讓等人團團圍入。張讓見此,不禁仰天長嘆:“事已至此,夫復何求?"隨後,他轉身對盧植說:“盧大人,小的們自知罪孽深重,還望大人念上天有好生之德,看在我歷事先帝的份上,放我一條生路如何!”盧植尚未答話,閔貢已怒不可遏高聲罵道:“張讓,你等擅權亂政,荼毒生靈,危害宗廟,致使聖上蒙塵,萬民塗炭。至今仍想活命,豈不是痴人說夢?”張讓聞聽此言,大放悲聲,涕淚橫流。突然,他轉身跑上高堤,一頭扎進了滔滔黃河之中。其他幾個太監也緊隨其後,紛紛投河自盡。

(本文摘自《中國歷史故事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