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精品咖啡"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的努森女士在1974年提出。咖啡豆作為經濟作物,也有它自己的等級制度。咖啡豆可以商業流通的有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兩種。羅布斯塔品質較低,主要用於速溶咖啡;阿拉比卡品質較高,常用於咖啡館。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阿拉比卡也可以分為“商業級別”與“精品級別”。精品級別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擁有更復雜的風味,更好的酸度與更高的甜度,咖啡因含量更低,但同時價格更高一些。在瞭解精品咖啡之前,先來看下精品咖啡的三個發展階段。


精品咖啡第一階段特點:新鮮、深烘焙

代表人物:畢特先生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畢特先生出生於荷蘭,父親是一位咖啡烘焙師。畢特在小的時候非常喜歡咖啡,時常陪父親烘焙咖啡、品鑑咖啡。成年後在一家荷蘭咖啡進口商工作。

1955年,畢特先生移民美國舊金山,在一家當地大型咖啡進口商工作。他發現:咖啡烘焙廠採購很多的中南美的劣質咖啡豆與羅布斯塔咖啡豆(當時美國為了穩定與拉美國家的政治關係,拉美地區是美國進口咖啡豆最多的地區)。他與老闆進行了爭吵:為何作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卻在喝低劣品質的咖啡豆,為此他丟掉了工作。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1966年,畢特先生在舊金山創辦了“畢特咖啡與茶”店(如今為Peet’s Coffee),以售賣新鮮咖啡豆與部分茶為主。畢特先生非常不屑羅布斯塔咖啡豆,使用高海拔的阿拉變卡咖啡豆,採用深度烘焙的方式,咖啡以“醇厚甘甜”為特點。不久,畢業先生收了三位徒弟,這三位徒弟日後成為了星巴克的三位創始人。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這三位徒弟在西雅圖創辦第一家星巴克,沿用畢特先生的理念:採用深度烘焙的高品質阿拉比卡咖啡豆,以售賣新鮮咖啡豆與茶為主。

不久,以畢特先生咖啡館為主的一些咖啡館引領了“美國精品咖啡”的第一波浪潮:新鮮現磨咖啡,採用深度烘焙,使用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


精品咖啡第二階段特點:用杯測區分“精品”與“商業”咖啡

代表人物:努森女士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努森女士與畢特先生為同時代的人。1968年,40出頭的努森女士在舊金山的一家咖啡進口公司擔任秘書一職,開始接觸咖啡。

努森女士所在的咖啡進口公司與畢特先生之前所在的咖啡進口公司略有不同:努森女士的公司仍以進口大量羅布斯塔咖啡豆為主,但仍舊會進口少部分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主要客戶是一些居住在舊金山的歐洲移民。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努森女士的主要工作就是向客戶介紹高品質咖啡豆的優勢與風味。不久後她發現:即便是同一個咖啡產國,不同區域生產的咖啡豆風味差異也是非常大的。好咖啡會因栽種氣候等條件而呈現不同的風味。此後,努森女士就將咖啡豆的各種信息(產區、處理法、風味特點)以信件的方式寄送給客戶。

1974年,努森女士在接受《咖啡與茶》雜誌中,第一次解釋了“精品咖啡”這個詞:精品咖啡強調咖啡因海拔、水土、氣候、處理法以及咖啡農照顧程度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地域之味”。

努森女士對於精品咖啡的貢獻在於:以科學的方式(杯測)對優質咖啡與商業咖啡的區分,不容易渾水摸魚。(當時美國市場仍舊充斥著大量高價格、低品質的“冒牌”咖啡豆)


精品咖啡第三階段特點:COE賽事系統、淺度烘焙

代表人物:喬治·豪威爾先生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豪威爾先生也是一位重度的咖啡愛好者,年齡要比畢特小。受畢特咖啡館的影響,1974年在美國東岸的波士頓開設了“咖啡關係”咖啡館,銷售“新鮮的淺度烘焙咖啡豆”。

豪威爾先生認為:深度烘焙的咖啡豆會讓咖啡“充斥著焦炭味”,只有淺度烘焙的咖啡豆,才能真正釋放咖啡中“令人興奮的水果花香”風味。

但當時的美國仍舊以深度烘焙為主。大約在1994年時,最終被星巴克收購(星巴克出名的“星冰樂”就源於豪威爾先生之手)。然後遠赴中南美洲學習,在巴西幫助咖啡農改善咖啡品質,與協助巴西建立商業豆與精品豆的分級制度。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1999年,豪威爾先生在聯合國的資助下,成立了著名的“超凡杯”(COE)的組織。每年在特定的產國舉辦咖啡豆杯測比賽,優質咖啡豆將會網絡競拍。

豪威爾先生對於精品咖啡的貢獻在於:創辦了COE組織,開創了高品質咖啡豆“網絡競拍”的方式,對於精品咖啡的傳播貢獻巨大。讓優質的咖啡豆可以出售更高的價格,從而改善咖啡農的生活水平。咖啡農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動力種植更好的咖啡豆。


我國的精品咖啡文化

首先,不得不說的是精品咖啡在我國確實是有一些“畸形”,這種畸形的製造者並非是消費者,而是國內咖啡的從業者。我國至今咖啡是什麼?是速溶咖啡市場。就像西方的三次工業革命一樣,速溶咖啡市場過後是意式咖啡市場,然後才是精品咖啡市場。以美國咖啡發展的潮流來看,精品咖啡是進化。商業咖啡豆向高品質現磨咖啡豆的進化。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2013年我進入咖啡行業的時候,國內精品咖啡是這樣的:拼豆子、拼設備、拼器具、拼證書、拼技術等。我認為這恰恰也是國內咖啡館大量倒閉的重要原因,而且至今沒有變。行業內的一個精品咖啡館的潛在的且符合絕大多數人評價標準大概是(單看意式咖啡設備):咖啡機不得低於辣媽或者黑鷹這樣的層次(11萬左右),磨豆機在EK、Ditting、黑鷹這個層級(1.6萬左右)。

某次去上海參加一個杯測活動,確實有很多大佬。大佬在開場的第一句就是:在場的有Q(咖啡品鑑師資格證)的嗎?是的話舉個手。全場20個人,有一半是。但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Q好像就不要發言講話了,免得不專業。

第一輪14款咖啡豆測試完畢,全部盲測沒有咖啡豆信息。大佬說:大家分享下結果吧,看看大家測的準確率。開始發言的幾位都是Q,但準確率實在不敢恭維。倒是後面幾個非Q的小夥伴準確率蠻高的。當然,這只是咖啡行業最底層的一個“精品咖啡文化”場景。

精品咖啡無論何時,對我來說:讓顧客喝到自己喜歡的咖啡,就是精品咖啡。

我國74%左右的咖啡市場都是速溶咖啡,人均每年喝咖啡的杯量在5杯,其中還不包含速溶咖啡。精品咖啡的本質就如同努森女士所講:品嚐咖啡豆因為不同種植環境、處理方法、烘焙度、衝煮方法而產生的不同風味。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作為從業者“傳道授業解惑”才是重點。將“精品咖啡”所代表的的理念告訴顧客,讓顧客也能意識到購買以及飲用好咖啡豆的好處在哪裡(

精品咖啡是一個系統產業鏈,更多的是對咖啡農以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路漫漫其修遠兮

近幾年來,媒體筆下的國內咖啡大概可以有這些特點:出口量增加、產品增加、引進了新的咖啡品種,未來可期、雲南瑰夏獲得某大佬86分的高分評價、國內咖啡已經進入精品行業等等。

雲南的咖啡豆目前大買家有三類:雀巢、星巴克、國外一些速溶咖啡廠商(尤其是德國)。雲南咖啡豆在國外是很少有精品咖啡館進行售賣的,和巴西商業咖啡豆的地位幾乎差不多。雲南的咖啡豆不說與埃塞俄比亞相比,即便是與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相比,仍舊遜色不少。

「咖啡知識」精品咖啡文化絕非那麼簡單

精品咖啡文化不僅僅是設備、器具、烘焙這些咖啡產業鏈下方的東西,更是一個系統。雲南至今沒有一個精品咖啡的系統,包括種植、售賣、分級制度等等,在加上咖啡農對於種植“精品咖啡”的意願不是特別高。我國缺少的不是精品咖啡所需要的設備器具以及技術,而是整個精品咖啡產業鏈的建立、修改與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