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我的心里永远活着一个哈罗德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如果你没法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就读读这本书吧。

先给大家捋一下这本书的故事脉络,哈罗德弗莱,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头,在酿酒厂里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和妻子莫琳在金斯布里奇村里过着平静的日子。一天,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面的老友奎妮,她得了癌症,写信告别。于是,哈罗德步行横跨整个英格兰,有了87天,627英里(1英里≈1610米),去见她,因为他相信:只要他走,奎妮就能活下来。


泰晤士报评这本书的时候说:“从遇见哈罗德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

确实,你只要翻开了书,就会想把它看完。开始并没有深刻的人生领悟,吸引我读下去的不过是我觉得哈罗德和奎妮有一腿,毕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怎么会为了一封信抛开安稳舒适的生活,丢下妻子,千里跋涉地去见一位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呢?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除非,收信人和寄信人之间发生过一些神秘往事。我拙劣的想法里,都是男主和女二之间或许会存在的罗曼蒂克情节,心想着这本书可能是另一部魂断蓝桥趴,只是滑铁卢桥上的邂逅和相爱变成了酿酒厂里的不期而遇。当然,如果最后只是令人唏嘘的俗气桥段,这本书自然不那么出彩。

在我看来,作者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把四段关系铺陈在一个人的旅途里,随着旅途的前进,每段关系的脉络带着主人公的回忆和思考渐渐展开,最后旅途结束,哈罗德重新认识了每一段关系,获得新生。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01

父子关系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果这本书要评出个男二的话,读感要归到哈罗德和莫琳的儿子戴维,他从没出现,又无处不在。一开始的感受是,戴维应该在离家远行,而作为母亲的莫琳过度想念儿子天天对着儿子的空房间讲话,作为父亲的哈罗德则没有那么关心儿子,他不知道和儿子沟通的时候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合适的,甚至在孩子快溺水的时刻,他停下来解鞋带。也因此,莫琳和哈罗德在日复一日地疏离。

在哈罗德的旅途上,他无数次回忆起戴维的同时,也带着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和妻子离异后时常酗酒,每天带不同女伴回家的渣男,哈罗德从小就学会了低调处事,默不作声。刚满16岁就被赶出家门,父亲只给了他一件旧大衣。原生家庭让哈罗德成为了一个消极的人,没有被父亲爱过,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儿子。

而这三代人之间微妙的串联是酒精。戴维有酗酒吸毒偷钱的恶习,但夫妻俩从来没有真正地去面对教育,他们更愿意相信那是考上剑桥的让人骄傲的孩子。因为从来没有关心过戴维的精神世界,所以直到真相揭露的那一章,哈罗德依然有疑问:为什么我的儿子会自杀。

是的,戴维不是远游,而是死了。当回忆起前面篇章莫琳和哈罗德是如何思念戴维的细节,就会觉得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02

夫妻关系

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丧子之痛让莫琳本能地把过错归于丈夫,两人的关系彻底崩溃。二十年后,当哈罗德离家,莫琳独处,在邻居的帮助下,再次审视两人的关系。在回忆起曾经甜蜜的生活时,莫琳也疑惑为什么夫妻变成了如今这样。直到收到加油站女孩的来信,她才惊讶地发现哈罗德并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也并不如她所说“甚至没有抱过”儿子。他们都相互尝试过彼此靠近。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线转机开始出现。

从一开始觉得丈夫荒诞到慢慢开始理解,莫琳成了哈罗德旅途的最坚强的后盾。几十年前她的无知无觉,让她的儿子离开。几十年后,当哈罗德要放弃的时候,莫琳给了他最坚定地支持。在最后,哈罗德想要放弃的时候,她用坚定的口吻要求她的丈夫坚持下去,找到奎妮。

莫琳的彻底释怀是因为奎妮死后修女们的歌唱,她忽然明白,选择死亡的一瞬间,戴维做出了当时对他而言最好的选择。这个决定不是别人胁迫他做出的,是戴维自己的决定。哈罗德不应对这个决定负责,两人关系彻底扭转。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03

友人关系

我很感谢你。


奎妮和哈罗德没有一腿,奎妮是哈罗德的天使。

书的最后几章,我恶俗的八卦心被满足了:哈罗德欠奎妮一句谢谢。

当儿子死后,哈罗德开始酗酒,是她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哈罗德,使他免于堕落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奎妮的离开,让哈罗德痛下决心不再酗酒,坚忍地生活,坚忍地承受来自妻子和自己内心的一切指责。当奎妮离世前,她给哈罗德的那封信又促使了哈罗德开始一段坚定的旅程。在旅程中,哈罗德破茧成蝶,终于冲破了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种种心灵束缚,弥合了心理上的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和平和。他接受了生活给他的种种苦难,也从苦难里看到了自己的幸福。奎妮的信使哈罗德实现了二次重生。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04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真实刹那。


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体会到了陌生人的温暖,也被大都市的纷杂干扰。当徒步的他被有心人包装成朝圣者刊登出来后,里奇一行人迫不及待地加入了。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芭芭拉安吉丽思曾在《活在当下》中提到“真实刹那”,是哈罗德在人群中无法拥有,在独处时自然拥有的瞬间。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仿佛能感受到哈罗德在心里说:你们走你们的吧,你们是朝圣者,而我只是想去看一看我的老友。好在,功利主义者们为了名利放过了他这个噱头,让他安安静静地继续一个人的旅途。

群体之中,我们太容易忽略掉自己真实的想法,活在别人的期许里,坏情绪开始在体内蓄积,失望,焦虑,恐惧,淹没在周围各种的声音里,无法与自己对话,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去哪里。而哈罗德,穿一双帆布鞋,带一个指南针,一个人一直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这样的简单里,自然探索出了自我的价值。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书的最后,哈罗德探视了奎妮,奎妮在安详中死去,莫琳抛却了丧子之痛,和哈罗德在海边起舞欢笑,他们又回想起相遇的最幸福的时光,用不可遏制的大笑迎来了新的生活。六十多岁的他们,再次拥有了青春。

那么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会为了一封信抛开一切固执地走下去呢?为了一份救赎: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

这不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

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65岁,87天,627英里,他横跨英格拉去找一个女人,却不为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