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桃園三結義到底有沒有辜負張、關二人?

大頭微視界


劉備對得起關羽和張飛嗎?這是一個問題

蜀漢政權的建立幾乎是個奇蹟,在三國曆史上,它有數個“第一”。其中就包括蜀漢起點最低,劉備雖然號稱皇室之後,但中山靖王偏偏是個多情種,子嗣眾多實在很難考證,從實際情況來說劉備的起點就是個織蓆販鞋之輩,是張飛散盡家產,關羽招募兵馬,二人資助劉備,他才有了最初的一隻軍隊。

關張二人組作為劉備的兄弟兼頂級武將,一生中為劉備立無數汗馬功勞,後來雖然張飛丟過徐州,關羽丟了荊州,但這是戰爭的問題非二人主觀意圖,畢竟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因此總體來說,關羽和張飛是對得起劉備的。

那劉備呢?

從待遇來說,劉備還是做的不錯的。劉備在佔據荊州後,以張飛為宜都太守、徵虜將軍,封新亭侯。後來,佔據益州又賜給張飛金五百、銀一千、錢千萬、錦緞千匹,以飛鎮守巴西。劉備的一生中張飛最高的職位是車騎將軍、晉封西鄉侯(鄉侯比亭侯級別高一點),但是作為兄弟而已言,劉備顯然不夠格,畢竟有誰會在兄弟死時沒什麼行動,卻在兩年後才發兵去征伐呢?唉,這也許是政治家的悲哀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桃園三結義》劉備確實辜負了關羽、張飛,劉備怕被人恥笑才有了為關羽報仇這件事。

劉備暗藏殺機虛則是為關羽報仇兵伐孫權,實則是為自己討伐孫吳找一個好的藉口罷了。

飛鳥盡,良弓藏;走狗烹,狡兔死

任何一位帝王在打江山時候他的大將都是相安無事,只要到老了都會被一一殺害,這是怎麼回事?

1. 是為自己給兒子清除能與抗衡對象

蜀國實力最大幾位大將能與劉備兒子抗衡: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子龍、魏延。

劉備五虎大將早先征戰四方南征北戰無一傷亡,可是,後來先死關羽後張飛被殺黃忠被射殺這種接二連三大將被殺作為能夠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難道看出這種情況嗎?

咱們先看看這三位蜀國大將是什麼時候被殺害了?

關羽死公元219年,這個時間劉備已經登基稱帝步入晚年剩餘時間不多,接下來就是傳位給兒子。

兒子昏庸無道無能之輩劉備深知兒子與五虎大將根本沒法相提評論,劉備自知兒子無法駕馭五虎大將只有替兒子除以而後快。

張飛死公元221年,從關羽死到張飛死諸葛亮事先一點都沒有看出孫權會害五虎大將嗎?

最讓人感到不可思意是他有故意害死黃忠?

關羽死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討伐孫吳

本以為是劉備愛惜自己大將才討伐孫吳,誰知討伐孫吳時候劉備回回犯兵家大忌遭到吳國圍堵無奈之下只能撤回。

好不容易從吳國包圍圈跳出來,這個時候劉備有故意刁難黃忠諷刺黃忠年邁一高無用讓他有跑回去被吳國包圍射殺。

蜀國最大幾位大將死三位,馬超、魏延、趙子龍被諸葛亮壓制到死都沒有權力。

劉備死後將所有大權交給諸葛亮,這件事情證明諸葛亮與劉備故意壓制蜀國大將讓諸葛亮協助劉禪登基而已。



談笑歷史


沒有辜負。因為不存在辜負。

先解析一個年齡問題。劉備是161年生人,而關羽是160年生人(清朝官員朱旦根據關羽祖墓碑誌有撰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說明關羽是延熹三年生人,也就是160年),劉備比關羽小了一歲。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關羽因在鄉里犯事,逃亡多年,在涿縣遇到了正在招募兵馬的劉備。於是與張飛一同歸入劉備門下,‘寢則同床,恩如兄弟’,在三國志關羽傳中只是這麼一說,表明三人關係密切,就像兄弟一般。因此“桃園三結義”水分含量很高。

既然關羽比劉備大一歲,為什麼還要以他為首呢。

首先,關羽是殺人犯,身份特殊。

再者,劉備是漢室宗親,名正言順。

張飛呢,因關羽年長,常以兄侍之。就排行老三這點,基本一致。而且張飛是賣豬肉的,古代商戶的地位是低下的。劉備當時也是落後皇室,是個賣草鞋的。一殺人犯,一賣草鞋,一賣豬肉,同病相憐者,很自然就走到一塊了。

三人成隊後,張飛不用說,基本上沒離開過劉備。除了劉備入川一年,張飛留守荊州,之後馬上又在一起了。

關羽就不一樣了。劉備丟徐州後,他暫時性留在曹操陣營。不過最後封金掛印,回到劉備身邊。足以證明,關羽對劉備的感情,及對義氣的追崇,要不然黑社會老擺他。

第二次是劉表死後,關羽入駐江夏。這次分開比較短暫。

第三次就是劉備入川了,只留關羽督守荊州,卻是最後一眼。

219年,關羽敗走麥城,在臨沮被擒,不屈而死。

到了221年,劉備稱帝后才起兵討伐東吳,為報孫權殺害關羽之仇。

這中間隔著兩年,很多人就想,為什麼不是當下就率軍攻打東吳。

217年到219年,劉備與曹操就漢中一地,從小規模戰爭,逐漸演變至漢中爭奪戰,而漢中爭奪戰又僅維持了兩個月,就以曹操的失敗為收尾。

戰況慘烈,死傷無數。劉備方面的軍事力量已經捉襟見肘,到達“男當戰,女當運”的地步。

所以,停了兩年,首要的第一個問題是,兵力嚴重不足,需要休養生息。

第二,內部矛盾問題嚴重。

首先,荊、益兩派的矛盾尤為突出。荊州派是劉備的老家底,對於益州屬於外來客。現在荊州沒了,自然是輸了一截。要不然對於法正縱橫蜀郡一事,連諸葛亮都不敢吭聲。

再者,馬超的加入雖然給劉備實力增添很多,但不好控制。

第三,新得漢中,又遭孟達叛變,失去上庸三郡,威脅益州腹地巴西。不管是漢中,或者巴西都需要兵力協防。實在無暇東顧。

劉備籌備了兩年,還是一意孤行,興兵伐吳。為報殺害關羽之仇,實則只是一個理由。畢竟出師有名,才能引起四方英雄附和。



騙人的貓


劉關張三人,自微末中相識,亦微末中崛起。在風風雨雨中,三人不斷地相互扶持,直到劉備於益州成都建立蜀漢政權。總體來說,個人認為劉備並沒有辜負關張二人。

桃園結義的一句誓言,成為千百年來引用最多的一句

自黃巾起義開始,漢朝統治下的各地不斷的有戰火蔓延,百姓流離失所,水生火熱。

不久,在黃巾頭目程遠志的率領之下,黃巾軍開始入侵幽州。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募義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以販賣草蓆(鞋)為業的劉備經過,看到這個內容後,不經長嘆一聲。而恰巧,這聲嘆息引起了圍觀群眾張飛的注意。

在一番你來我往後,二人便恨相逢較晚,一起相約到村店中喝酒暢談。而期間,因推車而口渴的關羽,想喝碗酒潤喉,然後去投軍。但是,因為他異於常人的相貌,成功的吸引了劉備和張飛。於是,在有心結交之下,三人便喝到了一起。

於是,在迷迷糊糊之間,再加上興趣相投,以及在期間建立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匡扶漢室,光復漢室"。三人便頭腦一熱,便產生了義結金蘭的念頭。次日,於張飛的桃園中,三人一番跪拜天地後,便說出了一句千古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句千古誓言,不僅是劉關張三人義結金蘭的見證,更是劉關張三人在以後的風雨飄搖中相互扶持的義索。

劉備讓關張二人實現了各自的人生價值

張飛在遇到劉備之前,還是一個賣酒殺豬的屠戶。只不過,因為張家在涿郡定居已久,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張家已經是頗有莊田。張飛雖然勇猛,但當時也只不過是過著小地主般生活的屠戶罷了。

至於關羽,則是一個殺了勢豪的逃難犯罷了。從河東解良輾轉來到了涿郡,而未遇到劉張二人時,關羽也只不過是一個想著從軍,拿到軍籍以避免官府追殺的犯人而已。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張飛和關羽投靠了其他的諸侯,也有一定的可能出人頭地,也有著萬人敵的風采。但是,只有和劉備在一起,他們三人才有了從微末到風浪尖的轉變。也正是因為微末這段時期的相互扶持,三人都瞭解了他人,都清楚各自的需要。所以,才有了後來劉備對二人的信任,才有了二人對劉備的不離不棄。

因此,在劉備集團取得荊州的南部四郡後,戰略攻取益州時,把關羽留在了荊州,讓關羽獨擋一面。要知道,能獨擋一面的大將,除了個人的軍事素養和才能以外,還要有君主的信任和倚重。

至於張飛,更是被劉備拜為車騎將軍,兼任司隸校尉。所謂司隸校尉,就是擔任監督京師和地方的檢察官。這個官職,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只有君主最為信任和看重的人,才能有機會擔任司隸校尉一職。

張飛的武職已經是車騎將軍了,而司隸校尉更是不得了,在當時,除了劉備以外,連同諸葛亮這位軍師中郎將都在張飛的監督範圍之內。所以說,劉備為了補償張飛,已經是很大程度的提拔張飛了。

關張二人不幸身亡後,劉備親率大軍伐吳

在劉備入川作戰,魏吳二國相互攻伐期間,關羽抓住戰機,率軍打響了襄樊之戰。在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威逼許都,威震華夏。但可惜的是,關羽孤軍的深入,被魏吳兩國包了餃子。在求援不得的情況下,落得敗走麥城的下場。

至於張飛,在閬中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後,便怒氣衝衝的跑到成都,質問劉備。而在得到劉備伐吳的答案後,便回到閬中準備物資,以便伐吳。但意外的是,張飛的催促造成了他的死亡。因為軍士們來不及在短時間內準備好張飛所要的物資,以張達、範強為主的二人,在張飛熟睡之後,進入營帳殺死了張飛。

在關張二人去世後,劉備的一系列部署都被打斷了。為了給關張二人報仇,也是為了面子,劉備不得不硬著展開伐吳。但是,夷陵之戰中,劉備的“七十萬大軍”被陸遜所率領的吳軍給殺敗了。就連劉備,也在撤離到白帝城後,託孤給了諸葛亮等人。

總而言之,劉備是一個君主,而君主這一類人是難以揣摩的。但是,從劉備的角度來看,劉備對關張二人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對得起他們的義結金蘭的。畢竟,戰場總有不測風雲,劉備不可能護得了他們的安全。


韶華傾夢


關羽和張飛與劉備結拜為異姓兄弟,那麼劉備最終有沒有辜負他們呢?答案是沒有。

關、張二人的待遇

為什麼說劉備並沒有辜負這二人,看他們得到的待遇就知道了。關羽在世的時候,地位每每都是僅此於劉備之後,然後張飛又僅此關羽其後。當年劉備成為漢中王時,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漢代是貴右賤左,這個授封就可以看出,關羽和張飛在劉備陣營中地位之高。關羽死後,劉備稱帝,這時候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並且領司隸校尉,在實際權力上成為了僅此劉備的人,掌握著蜀漢的軍事大權。從關、張二人的待遇就能看出,劉備的地位提高,他們二人的地位也隨之提高,所以劉備並沒有辜負他們。



有了對比,就更加直觀

劉備還在忙於逃命之時,對於人才很渴望,能禮賢下士,所以還沒有什麼對比而言。然而劉備有了穩固地盤,局面在對他逐漸有利之後,他那種猜疑就顯現出來了。比如劉備成為漢中王的時候,趙雲的待遇就不如關、張、馬、黃了。對於屬下的猜疑對比上結義兄弟的無比信任,結果當然是明知道結義兄弟有缺點也不會派人監督或者助其改正。比如當時讓關羽分兵守荊州,關羽雖然有分兵的能力,但是他有些關鍵時候目中無人、剛愎自用,劉備並沒有針對關羽的缺點來派一個人來監督關羽,最終關羽腹背受敵,丟了荊州,自己也兵敗身亡。張飛有虐待手下的嗜好,劉備也知道,也指正過,但是也並沒有派人督促張飛改正這個毛病,最終張飛就命喪於此。從這些就可以看出,劉備對關、張二人的信任,對他們缺點的包庇,對他們缺點的放縱。這樣對比下來,劉備並沒有辜負關、張二人。





正因為劉備並沒有辜負關、張二人,所以才成為了兄弟情義方面的歷史佳話,再經過小說的潤色,就更加深入人心。


淡看天上月


談不上辜負不辜負的吧,首先得明確的一點是他們三個到底是不是結拜兄弟的關係。


《三國志》中關於劉關張這三人的描述從來都是“視如兄弟”,並沒有提到結拜這回事,要知道關羽、張飛這兩個人追隨劉備都是心甘情願的,這是源自於劉備的個人魅力。


所以就《三國志》而言這個問題都不成立啦,那在《三國演義》中呢,劉備、關羽、張飛這三個人結義是不是劉備帶著預謀的呢?


書中講到,劉備自幼就是個有抱負的人,單親家庭長大,對人禮讓有加,很得人心,是這麼一個形象,他和關羽張飛結義首先是看中了張飛和關羽這兩個人有血肉又有抱負,能陪自己打天下,其次是張飛也算小有資產,在“創業”初期張飛提供了很大物質上的幫助。


但是張飛和關羽,他們兩個人和劉備結義兄弟首先也是看中了劉備的身份和為人,一個沒落的皇親,一腔正義無處發力,結義也是二人自願的。


所以我認為沒什麼辜負不辜負的,你情我願的事。


三國閨蜜


談不上辜負!從桃園結義那天起,關羽張飛從來沒有怨言!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關羽張飛都乃義薄雲天之人!是劉備的左膀右臂!而劉備後來作為一國之君,關羽張飛都封為將軍!看似五虎上將齊名,但是關羽張飛在劉備心中是別的將軍不能比的!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存在!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殺,張飛因為關羽的死性格扭曲,無故打罵下屬,被下屬害死!劉備不聽眾人勸阻御駕親征攻打東吳為兄弟報仇足以看出他們兄弟情深!後來劉備大財,於第二年死於白帝城!

桃園三結義留給我們的只有蕩氣迴腸的義氣!結拜之時多少人熱淚盈眶!多年後三兄弟相聚跪在地上的一幕看褲多少人!所以沒有辜負之說!擔當生前事,何懼生後評!


野史共享


答案是否定的。

桃園三結義並非史實,而是《三國演義》中的文學創作。我們就按照這部名著來詳細談談這個問題。

劉備、關羽、張飛,在涿郡相遇便惺惺相惜,共同立志:“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於是桃園結拜,不求同生,但願同死。從此三人攜手共進,縱橫疆場,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劉備進位漢中王,封五虎大將,他最信任的關羽和張飛當仁不讓,排在前兩位。單從軍事角度而言,地位只在劉備和諸葛亮之下(諸葛亮為軍師,總理軍國政事—《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關羽執掌荊州,張飛鎮守閬中,可謂位高權重,算是劉備對兩個兄弟的肯定和回報。

關羽敗走麥城,身死臨沮。消息傳到漢中,“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於地。”“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即刻要提軍攻吳,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等人再三勸諫,劉備才作罷。

張飛死於麾下範疆、張達之手,首級送往東吳。“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劉備於是不再聽眾謀士之言,發兵征討東吳。結果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蜀漢大敗。劉備心力交瘁,重病不起,最終死在白帝城。

《三國演義》中,對劉、關、張三人的刻畫均極為細緻。劉備,寬厚仁慈,心懷天下;關羽張飛,忠肝義膽,勇冠三軍。而且書中對三人的兄弟情深著墨甚多,讀之既熱血噴張,又潸然落淚。








史文書苑


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都應該知道,劉關張的故事就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的,原本里把桃園三結義寫的義氣十足,慷慨激揚。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分析他們當時的心理活動狀態,就能明白,可能就沒有原本里寫的那麼的美好了。

我們不妨把時間點還原到當時的年代,也就是公元184年,正是桃園結義要發生的前一天。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朝廷也比較腐敗,再加上見面的戰火以及災荒,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飢腸轆轆。又時值黃巾起義,朝廷發下榜文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徵兵,徵兵的榜文傳到了涿顯之後呢,閒著沒事幹的人就都跑過去看熱鬧,為什麼是看熱鬧而不是參軍呢,因為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當兵就是意味著死亡,本來就吃不飽穿不暖的老百姓自然是不會再把命搭進去的。

就在榜文到達涿縣的當天,劉備照舊在集市上賣草鞋,這是他賴以生存的活計,可是近來的生意不太好,大半天都沒有賣出去一雙草鞋,他看了看乾癟的錢袋,正在為明天的生活發愁。“想我堂堂中山靖王之後人,卻淪落至此,唉!”看到這裡真的是時也命也!劉備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在途中無意看到了榜文,便停下腳步,雖然已經淪為草芥,但劉備對漢室的天下還是非常關注的,但越看越感慨,越看越是嘆息……就是在這個時候無獨有偶的張飛出現了,張飛說到“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出力,卻在這裡嘆什麼氣”。張飛當時是個賣肉的,那生活條件可是比劉備好了不是一點半點的,互相介紹之後,劉備表示自己有投身報國的想法,但是無奈囊中羞澀,恐怕力不能及。張飛卻是拍著胸口說到,這沒什麼好為難的,我可以拿出家產,招兵買馬,和你一起共創大業……那到了自己,大家想一想劉備的心理活動過程,長期的窮困潦倒為生活所迫,這一下子來了個長期飯票,那不用擔心溫飽問題了。然後倆人到了酒館邊喝酒邊談合作,恰逢認識了關羽,怎樣去參軍,二人便邀請關羽同桌而坐,三人推杯換盞間完成了互相介紹,也談的十分投機,便約定次日到桃園一聚,八拜為交,結為兄弟,之後便是同生共死,報效國家!

到這裡看似小說裡說的志趣相投,從而結拜,想要共圖大業,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細想之下,關羽和張飛為什麼要和劉備結拜?劉備雖然是皇室後裔,但是當時的情況自己都吃不上飯了,他最應該關心的是自己怎麼活著怎麼生存下去,所以這桃園結義我看來只是劉備要找一個長期飯票,捎帶著外帶兩個有實力的人堅持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而張飛,賣豬肉為生,有一定的積蓄和家產,再加上自身的武藝和一身的力氣,我覺得就算是生逢亂世也會過的很舒坦的。

換過來看劉備,要啥沒啥,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這個名頭,中山靖王之後,和漢室沾點邊,而張飛小日子過的舒舒服服為啥要摻合國家大事?

我看來,張飛是很聰明的,他的此舉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亂世之中師出有名搶得一席之地!輔佐靖王之後那是名正言順,就算最後漢室打敗了黃巾軍,也只會封賞他,如果漢室輸了,那造反也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那就是匡扶漢室。

至於關羽,我覺得他應該是三個人中目的最單純的,這一點和周瑜很像,只是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漢室後人這是漢室,終歸是報效國家。

從後面發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關羽是個不看重權力的人,而張飛就不一樣的,從他毆打士兵就可以看出,張飛很喜歡權力帶來的感覺……

最後不用多說了,再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建立了蜀國,形成了三足鼎立。

而關羽張飛二人雖說是受封了五虎上將,但結局卻是不盡人意,都被無名小卒給暗殺了,死的窩囊……

但是說到三人之間的情誼,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劉備沒有辜負者兩位兄弟,關羽被暗殺了之後,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而死,劉備又為了給兩位兄弟報仇而病逝於白帝城,他們的感情不用多想,各有盤算,但兄弟情深忠肝義膽義薄雲天……

兄弟三人桃園結義,不愧天地!


耍槍的王倚天


  • 一、桃園三結義考證

估計許多人知道“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都是從《三國演義》上接觸到的,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演義小說。然而比演義小說更早的“桃園三結義”故事應該出自元雜劇,而雜劇在編寫的同時也吸收了民間傳說。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也存在多個版本。其中在雜劇中的版本就是,關羽殺人後逃到涿郡范陽,某日前往張飛肉店買肉下酒,結果張飛事先將屠刀用千斤巨石壓住。於是關羽搬開巨石,取出屠刀,從此張飛就與關羽看對眼了,雙方結拜為兄弟,關羽為兄。後來二人遇到皇室後裔的劉備,見其相貌堂堂,於是二人再次拜劉備為兄。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開篇就寫桃園三結義,不過與雜劇中版本有了出入。首先是三人認識次序出現了變化,變成了劉備在看招兵榜文的時候,一聲長嘆後認識了張飛,緊跟著劉、張二人在村店中喝酒時認識了投軍的關羽。其次是結拜地點發生了變化,雜劇中為城外桃園,而在小說中成了在張飛家的桃園。

到了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桃園三結義,編劇和導演綜合了元雜劇和演義小說多個版本。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劉備賣草鞋、關羽賣豆子、張飛賣肉,然後三人之間擦出一點火花,最後在張飛的桃園裡進行了結拜。

這裡小子認為“結義”最早的原型為“結盟”,畢竟古代人在幹大事之前都要會盟一下的。袁紹當初在會盟諸侯的時候,就來了個殺白馬為盟。劉、關、張三人當初也應該是結盟,然後定下行動綱領,誓共生死,同扶漢室。後來羅老爺子對行動綱領進一步加工,小子總結歸納兩點。行動的主要目的是: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行動的保障措施:一是結為兄弟;二是同生共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三是皇天后土,進行作證;四是懲罰措施,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 二、結義後的履約情況

根據史料,我們都知道劉、關、張三人並沒有進行結拜,但是我們可以推測到,在起兵之處他們三人應該進行過結盟,這應該是比較普通的小規模協商會議而已。會議內容主要為:共扶漢室,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成就大業。至於有沒有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就不得而知了,估計就是說了,也沒有人真的去同日死吧。

至於“共扶漢室,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成就大業”,劉關張三人一生都在為這件事情奮鬥,後來漢獻帝被曹丕推下臺,劉備跟著稱帝,口號依然是恢復漢室江山。不過此時,關羽已經魂歸九泉。三人雖然沒有實現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三人死亡時間也是非常相近。首先是關羽公元219年被孫權所殺;跟著劉張二人在準備東征為關羽報仇之際,在公元221年張飛被部將刺殺;最後是劉備一人東征,最後兵敗夷陵,在公元223年死於白帝城。

縱觀劉關張一生,三人在亂世之中,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甚至相繼死在工作崗位之上,世人為之感動。劉備確實是三人之中最後一個去世的,但是如果真有桃園三結義,劉備完全是對得起關、張二人的。

  • 三、這一拜之感觸

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是否真的存在,不得而知,不過這一切已經不重要了。歷史上將“桃園三結義”作為八拜之交的典範,三人生死之交被後人津津樂道。

其實在《三國演義》影視劇中,在三人桃園結義的時候,背景響起了劉歡唱的《這一拜》,正如歌詞中所唱的那樣。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臺;這一拜,保國安邦志慷慨,建國立業展雄才;這一拜,忠肝義膽,患難相隨誓不分開;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壯我情懷。然後弟兄三人,長矛在手,刀劍生輝,迎著烽煙大步向這個亂世中走來。

然而,這一拜。正如三月裡的桃花,在這個亂世之中,終是曇花一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