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2014年,藏曆馬年,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屬馬,所以馬年轉山一圈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轉山指圍繞神山岡仁波齊行走朝拜。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在梵語中,岡仁波齊是世界的中心;而在藏傳佛教信仰者的心目中,它被認為是勝樂金剛的居所,代表著無量無邊的幸福,很多信徒都會常年在此轉山。

張楊導演帶領30人的團隊,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跟隨著一支藏人朝聖隊伍進行拍攝,從芒康到岡仁波齊,走了2000多公里。2017年6月,電影《岡仁波齊》終於上映。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岡仁波齊》沒有一般電影的重大戲劇衝突、典型人物形象刻畫、多線索多結構敘事。它的劇情十分簡單,從一群藏民準備朝拜,到一路匍行磕長頭,最終到達目的地。這一路歷經四季變換、飢寒交迫、飛沙走石、沐雨櫛風,十一條生命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堅毅地砥礪前行,他們用生命作筆,天地作布,描繪一卷壯美秀麗的千里朝聖圖。

朝聖:生存的信仰

人煙罕至的西藏,是藏傳佛教發祥地。拉薩大昭寺主殿內供奉著一尊享有世界上最為罕見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近600年來,眾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個長頭地磕到世尊腳下,以表達他們對佛的極度虔誠。

岡仁波齊,峰頂終年積雪,陽光照耀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就是岡仁波齊。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Mt.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溼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

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

西藏芒康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楊培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村裡面其他幾個人欣聞加入,於是一股清澈純淨的溪流開始汩汩流淌……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長途跋涉的朝聖之旅充滿艱難險阻以及意想不到的狀況,三輪車被撞,車頭損壞,眾人拉車繼續前行;孕婦生養,輾轉醫院生好小孩後,再上路;盤纏耗盡,到達拉薩後,停留打工賺錢,然後重新出發。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隊伍中有70歲的老者,有9歲的小女孩,有受傷的屠夫,有青年夫婦,有欠下鉅額外債的壯年,男女老少,各個年齡段的都有。他們代表著整個藏區的普通百姓。

2000公里的行程,依靠雙腳丈量,並且每走幾步,就要匍匐下來,臉貼地面磕一次頭。這樣的步伐,如同跪拜天地、祭拜先祖的神聖儀式,猶如融情山水、洗禮靈魂的淨化流程,不管是砂石大道,還是泥濘山路,不管是風雪裹挾,還是滾石傾瀉,他們始終保持著肅然的靜默與堅定的虔誠。

吃穿洗用,一切身外之物他們毫不在意。身體的疼痛和汙穢,氣候的惡劣和多變,路途的崎嶇和遙遠,都沒有動搖他們朝聖的決心與毅力。他們像默默無聞且不知疲倦的螞蟻,在山川河流間緩緩爬行……

西藏悠久的宗教文化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雪域子孫,藏民自小便在佛法義理的薰染中長大,關於佛的教誨、佛的理念、佛的儀軌就像融入生命的血液,滋養他們生生不息、繁衍不止。他們一輩子都在佛的注目下衣食住行、勞作耕種,佛是他們的生命支柱,是一切的歸宿,也是根深蒂固的精神信仰。

為了表達對佛的尊崇、對佛法的堅信,朝拜聖地就成為展現佛心、接近佛意、獲得加持、證悟佛果的最佳方式。而朝聖是一條艱鉅的道路,必須抱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之心。朝聖一定程度上是對佛心的考驗、對信仰的考驗。

因此,在藏人看來朝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的現實需要,他們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實踐信仰、堅守信仰、完成信仰。從娑婆拜到淨土,從凡夫拜成聖者,從汙穢拜到清淨,從山下拜到山上,從遠處拜到近處,從曠野拜到殿堂,從黑暗拜到光明,每一個虔誠的心靈都在朝聖之旅中獲得清淨與迴歸,變得更加善良、慈悲、澄明、自在。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電影:藝術的信仰

張楊導演選擇環境惡劣的偏遠藏區作為文藝創作的空間,應該說也是一種踐行藝術宗旨、迴歸藝術初心的使命信仰的驅動。

朝聖是一種少有表現的藝術題材,卻是客觀存在的藏民生活。通過電影的方式將藏民們的生活形態、生命目標、精神面貌和價值追求呈現在世界面前,我覺得這是一種尊重生命、真誠無我的藝術態度。

敘事結構客觀自然。《岡仁波齊》酷似“採風式”的紀實片。劇情比較簡單平緩,不做作、不矯情、不曲折,忠實記錄每一天朝聖隊伍的行程,遇到的麻煩及如何解決或克服,每天的影像內容幾乎差不多,磕頭、吃飯、休憩、搭棚、讀經、睡覺。但是這種單純自然的風格,卻留出觀眾沉思、揣度、共情的心理時空,一遍遍的磕頭,一次次的站起,觀眾在謙卑、虔誠、執著的畫面裡面領受到心靈的震撼與洗禮,有一種檢視自我、比對人生的意識衝動。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人物演繹淳樸真誠。群眾演員的演繹就像日常生活的重現,他們很多時候都是沉默著配合、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也不需要囉嗦的解析,他們的淳樸和善意即是最好的表演。

遇到車禍後,沒有責怪對方,沒有索賠,稍微瞭解一下情況,便讓對方離去,而後團隊自己人卸下車頭擱置一旁,輪流肩背手拉著後車廂繼續默默行進;

建房的百姓看到他們,主動邀請他們停留喝茶。獨居的老人,看到他們就招呼他們進屋休息,幫助他們安排食宿。次日隊伍裡的男子去協助老人犁田。

拉薩旅館裡的陌生女人要求他們幫助自己磕頭,他們應聲允下,沒有任何閒言碎語。

這些善良的流露,在鬧市生活的我們可能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在藏人眼裡,這一切都正常的,自然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每段交往都是心存善念、無相佈施的道場。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光影構圖聖潔清透。沿途的亮麗風光格外養眼,山的高聳雄偉、水的清澈甘甜、林的茂盛蔥鬱、路的綿延幽靜、雲的透白縹緲,自然界最高遠、最靈秀、最真實的景緻盡收眼底。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朝聖的信念似高山一樣堅定,向前的步履似泉流一樣平和,藏人的心境似白雲一樣曠達優美。這一切情景共生,人境輝映,自然文化的醇香、宗教文化的聖潔、視覺文化的唯美,給觀眾提供了沁人心脾的審美享受。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張楊導演站在藝術與人性的源頭,探尋生命之於自然、之於宗教、之於信仰、之於藝術的內涵和意義,他說:

他們跋涉於朝聖路上,就如同我們去聚會、去超市、去打牌、去散步。朝聖後,他們依舊保持著原有的生活狀態,該放羊的放羊,該務農的務農。反倒是我,完成了內心一次電影的朝聖之旅。

沒有實踐就沒有信仰

最近瀏覽了《岡仁波齊》的一些網評,看到些針對藏民信仰的微詞。我對藏民擁有信仰並勇於踐行信仰的堅韌與無畏持肯定態度。

①實踐比理解重要

人生在世,每個人的信仰都有所不同。當我們不能透徹理解的時候,最好不要去批評或貶低他人的信仰。

首先人類的大部分信仰都來自於古人、偉人、先輩或家人等,這些人依據豐富的人生經驗總結得出一套規律性的結論,提供給後人借鑑學習。而我們不可能完全地感同身受,對信仰的把握也就不會十分確切和深刻,也正因此人生才會走許多的彎路。最好的辦法是堅守信仰,同時一步步實踐它、檢驗它。

關於一些宗教類的信仰,我們也許今生都不可能理解,更不可能證悟,但是隻要我們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謙卑的視角、平等的觀念、尊重一切,坦誠以待,我們也可以從中領略到別樣的精神樣貌與人文風骨。

②信仰是在實踐中產生的

事實上,當今社會思維活躍,人心複雜,擁有獨特信仰的人還是大多數,縱然有人口口聲聲地說自己沒有信仰,其實這也是一種信仰,只不過自己漠視罷了。

其實說到最後,不管什麼信仰都是一些提煉總結的思想、說法或概念,最關鍵的是有沒有基於信仰的具體實踐。

我們看到很多人腦子裡面的理論方法很多,創意策劃很多,管理方略很多,但是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就顯得站不住腳或者堅持不了,我想紙上的信仰和口中的信仰,都不是真正的信仰。信仰必須是實踐中產生的,為實踐服務的。沒有實踐就沒有信仰。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藏民們長途跋涉、一步一磕的安靜地磨礪,便是在表達自己的信仰、創造自己的信仰。

③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善良不是看到了才相信,是相信了才看到。“善心為眾福在後,良行範己必在前”。影片裡的藏民對內對外都閃耀著善良的光芒,友好待人、樂於助人在他們的身上充分體現。他們的心靈像藏區的風景一樣純潔迷人,他們把信仰裝在心裡,寫在路上。

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想不管什麼宗教門派,不管什麼歷史時代,善良都是全球通用的信仰。

《岡仁波齊》:善良是最美的信仰

《岡仁波齊》展示了蓬勃昂揚的信仰的力量,表現了藏民的友善、質樸、堅毅、勇敢的品性。影片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面對自己的信仰,請選擇匍匐的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