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古玉器的禮儀功能一直佔中國古玉器的主流,“六器”是封建社會禮儀用玉的主幹,即用6種不同形制的玉器作為祭祀、朝拜、交聘、軍旅的禮儀活動的玉器,這就是《周禮大宗伯》所說的“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磺禮北方”。古玉器的宗教功能體現古人在圖騰崇拜中的用玉,在佛教和道教中的用玉。玉器的經濟價值從古到今不減。大中型墓葬中出土較多的古玉器,除了表徵墓主的身份和地位外,也是財富的象徵 。

新石器時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大玉龍,曲長60cm,直徑2.2-2.4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故宮博物院藏

其玉料為淡綠色老岫巖玉。龍體較粗大,捲曲,呈倒“C”形,長吻微翹起,有圓鼻孔二,雙目橄欖形凸起,頭頂至頸背有長鬣後披,末端翹起,額及顎下有陰刻稜形網紋。龍軀光素扁圓,背部有一鑽孔,可繫繩穿掛。

此玉龍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翹,因此又有人稱之為玉豬龍。這是早期氏族藝術的代表作,屬紅山文化。其造型誇張、奇特,兼具寫實與抽象手法,結構雖簡潔,卻滿盈著生命力,質樸而粗獷,可能是某部族的圖騰。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玉人獸複合佩,高8.2cm,寬4cm,厚0.6cm。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故宮博物院藏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狀,鏤雕人獸複合圖案。佩上部為人首,較大,頭部飾一週繩索紋並飾雙鳥形冠,長髮後披,於兩耳側外卷,耳下有佩環。佩下部為獸首,短而寬,呈橫向的條狀,獸嘴略寬,眼為孔洞形。佩中部為鏤雕的人身與獸身,相互交錯,不易分別。此佩為傳世文物,原出土地點已不清楚,學者們對其製造年代也有過多種推測。從人物頭部特點看,應屬新石器時代,而佩下部獸頭的形狀、孔洞的鏤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獸頭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確定其為石家河文化玉器。

商 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玉虎形刻刀,商,高5.8cm,寬3.8cm,厚0.4cm。 故宮博物院藏

器為白玉質,但已沁為黃褐色。扁薄片狀的造型將一隻扭頭卷尾的玉虎打造得栩栩如生。虎張口,用連續鑽孔的工藝製成口中的利齒。橢圓形眼,蘑菇狀角。胸前凸起一環形小穿,可供系掛。尾一側琢出一小尖刀,刀刃部兩面磨薄,使之兼具一定的實用功能。這件玉刻刀雖然外形似虎,但由於頭上有蘑菇狀角,所以也有人認為是龍與虎的結合體。商代小型玉質刻刀多見,均是在尾部雕琢出刀刃,而刀柄則是各類動物的造型,有獸形、龍形、魚形、蟬形、虎形等,大多有穿孔可系掛,使之成為可佩可用、美觀實用的玉飾品。

戰 國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玉獸面紋劍格,戰國,高2.2cm,寬5.5cm,厚1.7cm。清宮舊藏。

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面均飾獸面紋。獸面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面兩側飾勾雲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稜鋒利,光亮度強。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玉鏤雕雙龍首佩,戰國晚期,長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故宮博物院藏

佩青玉製,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捲曲誇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雲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漢 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鏤雕螭虎紋劍珌,漢,高5.4cm,寬4.7cm,厚0.7cm。清宮舊藏。

珌(音必)白玉質,玉質溫潤,玉中有黃色沁斑。器身三面圍外框,框邊緣呈凹凸狀,並陰刻“二”字紋。框內兩面鏤雕螭虎紋,正面稍弧凸,高浮雕,背面稍內凹,淺浮雕。螭虎圓眼,大鼻,扭身上卷,絞絲形尾。兩面螭紋略有不同。此器上下有貫穿孔,從形狀看,似玉具劍劍鞘所飾之劍珌。古代多用玉裝飾銅劍或鐵劍,稱為玉具劍。目前發現最早的玉具劍飾出現於西周,發展到戰國漢代逐漸有了較為固定的模式。一套完整的玉具劍一般有玉劍首、玉劍格、玉劍璏(音衛)和玉劍珌四種。劍首與劍格是固定於劍身之飾,由於體形相對較小,不易把玩,傳世較少。劍璏和劍珌為附於劍鞘上之物,體形相對較大,可佩飾把玩,後世多仿,傳世也較多。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玉“益壽”谷紋璧,漢,高13.2cm,寬10.5cm,厚0.5cm。清宮舊藏。

玉璧青白色,有暗黃色斑。璧圓形,體扁平,內、外邊緣處凸起,兩面紋飾相同,均飾顆粒狀谷紋。璧的上緣之外飾有透雕的“益壽”二字,字兩側分別雕一螭和一龍。螭為回首狀,身有環點,長角。龍為闊嘴長唇,似由鱷演化而來,龍身有鱗,四肢及後身似獸身。清宮檔案有關於“益壽”璧進宮的記載,稱其為“拱璧”。

唐 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玉獅,唐,長6cm,寬4.5cm,高1.5cm。清宮舊藏。

獅白玉製,略有綹裂。獅圓雕臥式披髮,發呈多綹的螺旋狀,環眼,闊嘴,四肢伏於地,肘部帶有螺旋紋,尾自身後上衝,亦帶有螺旋紋。陝西西安法門寺地宮中出土有與此獸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證此作品為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們瞭解唐代玉獸造型中肘部飾螺旋紋的狀況。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蓮瓣紋碗,唐,高4.6cm ,口徑7.1cm,足徑4cm。故宮博物院藏

玉為白色,有綹及白色絮斑,局部有褐色沁。碗壁較直,略厚,表面淺浮雕三疊蓮瓣紋。蓮瓣表面陰刻平行線條以示葉脈。足略外撇,稍欠周正。

唐、宋時期,作此玉碗造型,或器壁飾蓮瓣紋的金、玉、陶瓷器皿時有所見。此碗材質精美,碾琢細膩,造型古樸,器形小巧,是唐代存世不多的玉容器精品。

中國古代玉器經歷了戰國、兩漢的繁榮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曾一度式微。唐代疆域遼闊,國勢強盛,工藝美術獲得極大發展。就玉器而言,其使用功能的世俗化傾向日益彰顯,花鳥裝飾題材廣為流行。玉質容器、服飾成為唐代用玉的主流,並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宋 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騎鳳仙人,宋,高7.8cm,寬5.4cm,厚2.2cm。故宮博物院藏

白色玉質,立體圓雕高髻簪花仙人騎坐於鳳鳥之背,袍袖飛揚。鳳身下承流雲,鳳尾鋪展如花。鳳尾及流雲均雙層透雕。鳳翅滿飾平行陰刻線,並以一條橫陰刻線分割。這都是典型的宋代玉雕特徵。此玉雕表現的是“弄玉乘鸞”的故事。據漢劉向《列仙傳》記載,秦穆公時有名蕭史者,善吹簫。穆公之女弄玉對他十分仰慕,下嫁與蕭史為妻。蕭史教弄玉鳳鳴。穆公因此為蕭史、弄玉築鳳台。二人居鳳台數年,一日雙雙乘鳳而去。此故事在後世引申為求得佳偶或女子昇仙。以此為題材的玉雕作品,甚為罕見,目前僅見此一例。本器玉質瑩潤、碾琢精美、拋光細膩、造型別致,是宋代玉雕的上乘之作。

元 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青玉鏤雕鹿鶴紋帶飾,元,長8.5cm,寬7.2cm。 故宮博物院藏

帶飾玉色青白,有較多的玉皮色及染色。橢圓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圓環,上層為鏤雕圖案。圖案下部為山石流水,生有松、竹、靈芝,左側有一龜,伏於荷葉之上,口吐煙雲,右側一猴於松樹上。松樹下有雌雄二鹿,雄鹿回首昂視,雌鹿低頭似欲飲水,一鶴飛於松梢。器兩側圖案間有孔可穿帶。作品為人身腰部裝飾。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鏤雕雙兔佩,元,高4.3cm,寬2.7cm,厚1cm。 故宮博物院藏

佩白玉質,料上有淡黃皮色,為和田籽料。整器略呈長方形,多層鏤空透雕而成。正面雕琢柞樹、靈芝形祥雲,雲上托起一輪圓月。樹下兩隻白兔,一大一小,似為一雌一雄,雙耳豎立,毛紋細密,均蹲坐回首,大者抬首望月,小者回望大兔,神態安詳。山石成為第二層鏤雕,雙兔、柞樹、祥雲均以山石為背景,頗有立體感。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玉兔是月宮裡的靈物。此器巧妙利用籽料的淡黃色皮俏色雕琢,玉兔、樹葉及圓月上均有一層淡淡的黃暈,加之背後白色山石的襯托,似乎能感受到在皎潔的月光下山林靜謐的夜晚。整個玉雕意境幽遠,藝術形象活潑生動。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玉荷鷺紋爐頂,元,高5cm,底徑4.3-4.7cm。清宮舊藏。

爐頂玉質白色而局部為黑色,整體近似圓柱形,頂部略細,鏤雕荷葉、蘆草纏繞狀,荷葉巨大而張開。一張荷葉上有黑色烏龜爬行,口吐煙雲,其旁有荷花,荷、蘆中可見5只鷺鷥隱現其間。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繩結系。荷葉、水草、水鳥、龜等圖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四川廣漢南宋窖藏出土有龜巢荷葉帶飾,北京豐臺金代渦古淪墓出土有龜巢荷葉玉飾,與此作品應屬同類題材。此外,上海地區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類似的飾荷葉、鷺鷥圖案的爐頂。這表明此類作品的使用地域廣泛,流行時間長,對後世玉器有很大影響。

明 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明,高11.4,口徑4.2cm,底徑3.8cm。清宮舊藏。

花插筒狀,茶色,梅樹幹形。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並茂。一面琢隱起兩行行書“疎影橫斜,暗香浮動”八字。末署圓形“子”、方形“岡”陰文二印。充滿了文人畫韻味,格調高雅,技藝不凡。原藏清宮南庫。水晶依質色不同稱紫晶、綠晶、茶晶、墨晶、藍晶、發晶、鬃晶、黃晶等。出於矽卡巖、偉晶及熱液脈狀礦床中(砂礦)。茶晶產於我國內蒙、甘肅等地。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難得的俏色之作。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御用監造”玉海東青啄雁飾,明,長5.5cm,寬3.5cm,厚1.4cm。故宮博物院藏

玉飾暗白色,月牙形,中間透雕一海東青啄大雁頭,迫其降落於水,下部有水波與葦葉紋。作品背面邊柱上有陰線“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監造”款識。“御用監”是明代宮廷內專司造辦用品的機構,由此而知此物為明代宮廷督造的用品。傳世的明代玉器中帶有製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帶有“御用監”款的作品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貴。“海東青啄雁”的圖案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養鶻捕雁的習俗,同類題材在遼、金玉器中大量出現。從造型判斷此飾物應為婦女的頭飾。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青玉獸面夔紋爐,明,高8.8cm,口徑9cm。故宮博物院藏

爐青白玉質,色均勻。仿古簋樣式,圓形,敞口,口沿下飾夔紋及凸起的小獸面紋。爐腹微鼓,飾陰線錦地,錦地上有凸起的獸面紋及夔紋。爐兩側有獸吞夔飾耳。圈足,足上有夔紋。爐內底部刻乾隆題詩:“伊誰割璞為磨鎪,蟠夔直紋制從周。博山應薄遺炎劉,肯教甲煎豔香留。寶茲韞德兼剛柔,虹光十丈屋樑浮。”款署“乾隆御題”並“古香”、“太 ”二印。此器為明代陳設品,也用以燒香。

清 代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青玉涉水戲童漁翁,清,高10.9cm,寬9.1cm,厚5.7cm。故宮博物院藏

雕像青玉質,用立體圓雕手法,底部較平。翁、童神態寫實生動,營造了一幅祥和富足的生活場景。清代玉器的製作高峰是清中期,稱得上精品多、紋飾多、玉質佳、種類全。但因為紋飾過於強調細膩的表現,構圖異常複雜,所以也有學者把清代稱為中國玉器史上的倒退期,認為其繁瑣的紋飾表現出的文化品味並不高。其實清代玉器不僅僅有紋飾繁複堆砌的狀況,也有生活氣息濃厚、民俗性強、親切清新的寫實作品。這在此件玉雕上有著充分的體現。就治玉工藝來說,這同樣反映了玉器製造中綜合技術的高度發達與成熟。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碧玉鳳鳥形硯滴,清,高6.5cm,口徑3.3×2.4cm。故宮博物院藏

硯滴碧玉質地,有黑斑。圓雕一鳳鳥,呈臥伏狀。鳳鳥微張口,口部有孔可出水。腹部掏空,可貯水。雙翅收於背部兩側,雙爪收於腹下,長尾,羽分兩縷支於地。背部開孔可入水,上有蓋,蓋亦雕作臥鳳形狀。其下配有鏤空雕松、竹、靈芝等紋飾的紅木座。硯滴是文房用具,因研磨時用水量比較小,多一滴一滴地注水,故名。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青玉蘭亭修禊山子,清乾隆,高11.6cm 寬31.5cm 厚7.8cm。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帶黃褐色沁。整體作背山臨水的一片狹長山間臺地,三松居中挺立,松下小亭中一老者憑欄而坐。左側巖壁上鐫刻楷書“蘭亭”二字。亭下有蒼竹數叢,小爐上置水罐,一童子正持扇生火備茶。這組畫面往右又是另一幅場景。一人居中撫琴,其週四人或坐或立聆聽。近前一童子趴於水邊岩石上,手持一物撥弄水上漂流之物。再往右,二人並肩而立,其一似持筆在山石上題詠,右側一童子捧硯侍立。亭子左側也分三個場景。石壁下二人持書相對而坐,作探討狀。其左又有二人各自臨溪撫膝盤坐。其中一人似正呼喚童子取酒。近景臨溪二童正備酒回望呼喚者。場景的營造錯落有致,情趣各具,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構圖頗具匠心。山子背面鐫刻乾隆帝丁卯(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嘉平月既望御臨《蘭亭序》,文後署“太”、“王卜”二印。大片的黃褐色沁斑渲染出一派秋意。

玉器表面琢碾帶有敘事性和圖畫性裝飾圖案的做法,始於宋代。明代玉圖畫更為盛行,多將山水、人物、花鳥、典故、詩文意境移植到玉質器皿的表面作通景式的表達,但這種表現多是平面的。玉山子作為室內陳設之一,在清代十分流行,既有碩大無朋重達萬斤的大禹治水圖山子,也有精巧雅緻可收納於百事件中者,大小適中的案頭陳設山子更是不勝枚舉。玉山子多取材繪畫、詩文、歷史故事,精心佈局,立體展示,有的更鐫刻詩文、印章,成為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極富文人雅趣的三維雕刻藝術。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合符,清,直徑6.3cm,厚(合)1cm。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帶皮 玉質細膩,雕刻精美,寓意吉祥 成對使用。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青玉雙嬰耳杯,清,杯高4.4,口徑6.4,足徑3cm。故宮博物院藏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芭蕉仕女,清,高12cm,寬8.3cm,厚4.5cm。故宮博物院藏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達摩渡海圖屏,清乾隆,通高15. 8cm,寬11cm,厚2cm。故宮博物院藏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高4.7cm,長9.3cm,寬6.9cm,口徑1.35cm。清宮舊藏。

水丞碧玉質,局部有墨斑,圓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連,大桃內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歡愉酣暢。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藝中常有此種“太白醉酒”題材的作品。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上下五千年,美玉永流傳

白玉人面鳥獸紋斧,清乾隆,每件長9.6cm,寬4.2cm,厚0.6cm。故宮博物院藏

斧白玉質,兩件的器形、大小類似,上端寬而有刃,每面都琢有陰刻紋飾。一件下端為兩孔,正面上部為一正面人首,其兩耳下各有一側面人首,下部為變形獸面紋,背面為上下兩組變形獸面紋。斧兩側分別陰刻隸書“洪字七號” 、“乾隆年制”。另一件下端為一孔,正面為鳥獸紋,鳥爪觸及獸背,背面為勾蓮紋。斧兩側分別陰刻隸書“荒字八號”、“乾隆年制”。這是兩件帶有千字文序號(“洪字”、“荒字”)的清乾隆時期的仿古玉器,其器形、紋飾、鑽孔均仿古代玉斧而琢,是這一時期仿古玉器中的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