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 唯有海東最燦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春節期間正是海東民俗文化集中表現的時節。無論這些年俗有多麼古老,程序有多麼繁雜,但這片土地上的老老少少還是願意年復一年地重溫上演。因為,海東人總忘不了這片土地給自己帶來的豐收、吉祥和安康。

如果來青海過年,海東是你春節假期的一個目的地,因為這裡年味十足,燦爛的民間藝術一定能讓你過一個不僅熱鬧,而且眼界大開的新年。

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
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

在互助土族地區,要說一種全民舞蹈,那絕對非安昭舞莫屬。這不僅在於它有著悠久的歷史,還在於它可以不用樂器伴奏就能集體歡跳,因此安昭舞也被人們稱作是土族的入門舞蹈。在互助土族地區,每當歡度佳節、慶祝豐收和舉行婚禮時,總能看到人們聚集到庭院裡或打麥場上跳安昭舞的歡快景象。

每逢農閒季節,特別是春節期間,在互助總能看到人們身著彩裝在轉盤上飛旋起舞的場景,這就是互助有名的土族輪子秋。為求一年神清氣爽,男女老幼在“輪子秋”上轉一轉已成習俗,技藝高超者還能做出高難度的雜技動作。

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平安區索家村村民都會開展“敬德洗馬”的民俗活動。一名男青年畫著尉遲敬德的臉譜,只穿一個紅色短褲,騎在沒有馬鞍的馬背上,在另外兩名男青年的護持下飛奔穿過村巷,村民們則不停地朝“敬德”潑水。整個活動有著為全村祛除災殃,迎來吉祥的美好寓意。

螭鼓舞是流傳在循化藏區的一種大型民間祭祀儀式舞蹈。每當逢年過節和重大喜慶活動時,每個藏族村莊都要輪流表演螭鼓舞,用螭鼓舞表演增添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久而久之,螭鼓舞就成了當地藏族群眾必不可少的文化娛樂活動。

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民间艺术 唯有海东最灿烂

“高臺”在樂都被稱為“亭子”,是一種集戲曲、故事、裝飾、繪畫、剪紙、鍛造、數學、力學為一體的綜合性的高空造型藝術。“亭子”是將小演員捆紮在裝飾成的牡丹樹、桃樹等的表演形式。那站在樹枝上的腳其實是假腳,以此凸現扮演者形象,進而取得以假亂真的效果。

在樂都社火中還有一個獨具特色的節目《火龍》。《火龍》也稱《耍火龍》、《火把會》,是流行於樂都洪水鎮馬家營、下王家、崗溝鎮臺子、蒲臺鄉山桃等地的一種傳統社火節目。

《火龍》因其演出內容和形式的特殊性,屬於典型的“夜社火”。在演出過程中,由於其他節目的陪襯,其形式之獨特,場面之盛大,場景之歡騰,氣氛之熱烈,是其他社火節目無法比擬的。

社火中的高蹺藝術吸引觀眾的三大要素是木蹺之高、服裝道具之得體和臉譜化妝之到位。高蹺是由兩根筆直的松木椽子製成,緊韌輕巧,一般高7-8尺,最高的達1.2丈。高蹺表演人員裝扮成戲劇和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配秦劇服裝及道具。表演過街社火時表演人員只是列隊行進而已,坐場表演時表演人員也只是走幾圈而已,但他們的表演抬腳快,落腳實,動作自如,瀟灑大方。

互助縣“二月二”擂臺廟會,始於明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群眾性活動和民間文體活動,香客們祭祀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祈福禳災,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各地武林高手、戲曲高手、“花兒”高手、賽馬高手、名貴山貨、百貨食品、雜耍等雲集於此。整個廟會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規範周全。 (時報記者 祁國忠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