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最陰毒的將領衛瓘,是如何除掉鄧艾、鍾會和姜維的?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衛瓘,三國曹魏後期至西晉初年重臣,官至尚書令、侍中、太保。在三國時期,衛瓘的評價是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忠臣,如司馬炎就說他:“忠允清識,有文武之才”,他認為衛瓘是位文武雙全的大忠臣,知識淵博、清風亮節、正直公允,可謂是完臣。也有人說他是小人,杜預就說他:“身為名士,位居總帥,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當何以堪其責乎?”,他認為衛瓘就是一個小人,擔不起名士這樣的稱呼。



而衛瓘之所以會得到如此兩極分化的評價,究其原因在於他被大多數人認為是陷害“心懷至忠”的鄧艾的元兇之一,因他的存在,鄧艾被司馬昭下令捉拿,而後衛瓘為了保命,更是不惜派兵夜襲鄧艾的囚車,將他殺死。如此,因他直接導致鄧艾的被殺,當時很多官員、文人都對衛瓘是深惡痛絕,更是冷嘲熱諷不已。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負責牽制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駐守的蜀漢大將軍姜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從而切斷姜維軍的退路;鎮西將軍鍾會則率主力十餘萬人,趨成都,直取蜀漢。此時,廷尉衛瓘則以監軍的身份,並持符節監督鄧艾、鍾會的軍事行動,有先斬後奏之權。


同年十月,鄧艾在綿竹大敗諸葛瞻數萬大軍,綿竹陷落,蜀軍全線崩潰,而後鄧艾進至成都,劉禪率文武百官開城投降,蜀漢遂亡。

也就是在鄧艾平定蜀漢不久,鄧艾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在沒有上報朝廷的情況下,就擅自照著東漢將軍鄧禹的作法,以天子的名義,在蜀漢任命大批官吏,他先是對蜀漢降臣進行了冊封,劉禪拜驃騎將軍、蜀漢太子拜奉車都尉、諸王拜駙馬都尉,而對於對蜀漢群臣,則以其地位高低,來進行授官,或任命他們為曹魏官員,或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僚屬。同時他還將自己的親信派駐在蜀漢各地,師纂兼領益州刺史,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



如此,鄧艾雖本質上是毫無謀反的心思,但在外人看來,他這就是想謀反,他大封蜀漢降臣,又讓自己的親信分駐蜀漢各地,這無意就是想將蜀漢打造成鄧艾自己的獨立王國。因此,他這般作為也成為了日後真正有異心的鐘會扳倒他的藉口。

當然最初司馬昭是深信鄧艾是不會謀反,他只是為了穩固剛剛歸順的蜀漢的地盤,因此才會在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下,就擅自承製拜官。所以司馬昭在得知消息後,並沒有怪罪鄧艾,只是讓監軍衛瓘告誡鄧艾以後這種事情一定要上報,不要擅自決定。

可是,鄧艾雖打戰很在行,但政治卻實在是太低能,他不但不聽勸告,反而是上表反駁到:“我受命征討,有皇帝的符策,既然蜀漢同治者已經投降,那就應當按照舊制予以官職,這樣以便讓他們真心實意的歸順於我們,這是符合時宜的”。想想看,這般回話就是等於不給司馬昭面子,放到誰的身上,恐怕都是受不了的。



再加上之後鍾會和衛瓘又向司馬昭上表,說鄧艾已經在預謀造反。如此,司馬昭最終決定下令逮捕鄧艾,讓鍾會將其押送入京。這時真正有異心的鐘會本來是想要使用一石二鳥之計,他先是讓衛瓘以少量兵力先到成都收擒鄧艾,企圖借鄧艾之手將其殺死,然後再把衛瓘之死作為坐實鄧艾謀反的罪證之一,以此徹底的搞垮鄧艾。

可是鍾會沒想到的是,衛瓘很聰明,他早就知道鍾會的陰謀,並有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他一到成都就向鄧艾手下的的將領發出檄文,稱“奉詔捉拿鄧艾,其餘人等只要向我報道,就一概不予追究,爵位、官職、賞賜等一切不變,但若是膽敢不出面,就誅滅他三族”,此後在他這樣的檄文下,鄧艾軍隊分崩離析,多數將領都選擇向衛瓘報道,以示對朝廷的效忠,如此衛瓘順利的捉拿到了鄧艾。



當然在準備將鄧艾押送入京時,衛瓘得到消息部分依然忠於鄧艾的將領準備率軍攔劫囚車營救,而後在不久他們就率軍前來,但此時衛瓘早已做好準備,他先是穿著輕裝出來迎接,然後又假稱正在寫奏章,準備替鄧艾申辯,如此當時準備要援救鄧艾的將領在聽到這樣的回答後,也就不再援救,而是選擇聽信衛瓘的話,等待朝廷的發落。

再之後隨著鄧艾的被捉,鍾會則開始掌控這支魏蜀組成的二十餘萬大軍。而鍾會不像鄧艾,鄧艾在外人看來是有反心的,但實則卻沒有,可鍾會卻是一位真正有反心的人。不久鍾會在到達成都後,即決意謀反,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六日,他以為郭太后致哀為由,將死忠於司馬昭的胡烈等將領請至成都皇宮,然後趁機將他們軟禁起來,之後並舉兵叛亂。



而此時衛瓘也在成都被鍾會囚禁,最初鍾會是想讓他一起跟著造反的,可是聰明的衛瓘知道鍾會不可能造反成功的,因此自然是不願意跟從,但因害怕鍾會殺了他,衛瓘並未直接拒絕,只是含糊其辭。就在這段時間,衛瓘偷偷的讓胡烈的親將丘建將鍾會造反的消息傳至在成都城外的軍隊,而後城外的軍隊在得知鍾會要造反,一些忠於司馬昭,忠於曹魏的軍隊就欲攻城,但因衛瓘還在城中,所以他們此時皆不敢亂動。

但不久之後,隨著衛瓘假借生病瞞過了鍾會,並順利的在城外帶著,他們開始對鍾會的部隊發起了總攻,不久鍾會兵敗,死於亂軍中。



隨後一些依舊忠於鄧艾的軍隊想要追上囚車救出鄧艾,迎接他回成都主持事務,而衛瓘自認為他曾和鍾會一起誣陷鄧艾,所以擔心鄧艾迴到成都他會遭到清算,於是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殺掉鄧艾,隨後他就派親信田續率大軍至綿竹夜襲鄧艾於三造亭,最終鄧艾被殺。

從以上種種來看鐘會、鄧艾的死雖然很大程度是咎由自取,但衛瓘的陰險與狡詐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他為了保命,居然讓人暗殺了對朝廷是忠心耿耿的鄧艾,而殺他的原因就僅僅只是因為他害怕鄧艾會成都後有可能會清算他,一個莫須有的猜測就讓這麼一位名將鄧艾死於非命,這未免讓人太恨。



當然,衛瓘在旁人看來就是一個陰險小人的嘴臉,但對於司馬昭這位當權者來說,他卻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忠臣,因此自益州平定後,衛瓘是平步青雲,官是越做越大。先是出任使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鎮西將軍。不久又轉任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同時被封為菑陽侯。鹹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晉王司馬炎建立西晉,衛瓘又被加封為徵東將軍,進爵菑陽公。

泰始五年(269年)改授為都督青州諸軍事,兼任青州刺史,後加封徵東大將軍、青州牧。二年後,他又任徵北大將軍、都督幽州諸軍事,兼任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咸寧四年(278年),衛瓘入朝為官,升尚書令,加侍中,等同宰相。太康三年(282年),升任司空,兼領尚書令、侍中。



元康元年(291年),衛瓘走上了人生最為巔峰的時刻,在這一年,衛瓘與汝南王司馬亮共輔朝政,錄尚書事,同時被賜予“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榮譽。但也是在這一年,衛瓘走向了末路,因衛瓘不願以賈后同流合汙,因此賈后以“謀圖廢立”的罪名,下令將其滿門抄斬,衛瓘遂被殺,享年七十二歲。

只得說,衛瓘在某些事情上的確做得有些不地道,但對於西晉來說,他絕對是一個大大的忠臣,他盡心盡力的輔佐著西晉兩任皇帝,從未有過反心,而且也頗具才幹。只是可惜,他最終還是在死在西晉皇室的手中,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澳古說歷史


三國末期,鄧艾和鍾會已經算是超一流的統帥了,但即便是這樣的人物,最後還是栽在了衛瓘手裡,足見此人的膽識與謀略不可小覷。不過,鄧、鍾二將之死,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之間彼此內鬥,給衛瓘留有了可乘之機。

在鄧艾、鍾會和衛瓘三人中,論忠誠度而言,衛瓘可居第一,其次為鄧艾,最次為鍾會。曹魏派鄧艾與鍾會分兵征討西蜀,成都的劉禪向鄧艾投降,姜維等一班武將則奉命向鍾會繳械。結果,鍾會萌生了謀逆之心。

鍾會想要謀反,企圖佔據西蜀擁兵自立,但鄧艾成了心腹大患。幾經盤算,鍾會想了個主意,造謠稱鄧艾謀反,並得到了朝廷的押解鄧艾的旨意。奉命去成都的,便是衛瓘。

按照鍾會的設想,如鄧艾被擒,則萬事大吉;若衛瓘被反殺,則再以鄧艾謀逆為由,興兵征討。鍾會的這個計策,無異於將衛瓘架在火上烤:一旦失敗,先丟掉小命的必然是衛瓘。

但衛瓘頗為聰明,他到成都後先穩住了鄧艾的手下,順利地擒住了鄧艾。不過,後來鍾會謀逆的心思越來越明顯,引發了魏國將領的不滿。鍾會一度想裹挾衛瓘一同起事,但衛瓘默不作聲,由此也受到了猜疑。

關鍵時刻,衛瓘用裝病的方式騙過了鍾會,逃出城後與魏國軍將共同攻擊鐘會,並滅了鍾會、姜維等人。此後,衛瓘擔心鄧艾被釋放後會東窗事發,於是便下毒手殺了鄧艾父子。

儘管有人稱衛瓘是“三國末期最陰毒的將領”,但從鍾會、鄧艾之死來看,此二人的結局也算是咎由自取。鄧艾收降劉禪,變得頗為驕縱,而且忽略了鍾會這個政敵,而鍾會則早有擁兵自立的野心,卻又不能當即立斷。最終,處於夾縫中的衛瓘,不僅保全了自己,還除掉了兩位功勳,可謂實屬不易。


史海爛柯人


衛瓘除掉鍾會、鄧艾的過程,堪稱古代陰謀家的經典之作。其中人物的悲慘結局,也在時刻警醒著我們。

滅蜀難,安蜀更難

早在部署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就認真考慮過鍾會等人造反的問題了。他提到:現在大家都反對滅蜀,只有鍾會支持我伐蜀,因此我要用他。而滅蜀之後,人心思歸,蜀的遺民也都心懷恐懼,即使鍾會想造反,又有什麼用呢?

話雖如此,司馬昭依然做了充足的準備。以衛瓘為監軍,協助把控徵蜀軍的動態,並在內部也做了一些整頓,以備萬一。


司馬昭的謹慎是有先見之明的。

“天下未亂蜀已亂,天下已安蜀未安”。川蜀地區獨特的地理風貌,極利割據,因此,許多奉命入川作戰的將領在建立功業後又割據一方,反抗中央,使得蜀中不斷動亂。

唐末,奉朝廷命令出征四川的王建,驅走上級,屯兵劍閣,開啟了五代十國中,前蜀政權割據的時代。

後唐,奉命出鎮西川的孟知祥,也利用後唐的混亂趁機自立,開啟了五代十國中,後蜀政權割據的時代。


可以說,一旦衛瑾對滅蜀大軍處置不當,蜀中的局勢將難以預測!

率先出局者:“政治自殺”的鄧艾

衛瓘的潛在對手也都是“高智商人群”。

不過,相比之下,鄧艾的智商似乎都用在了軍旅,政治上,很幼稚!

鄧艾開啟了自殺式的表演。

他在安撫蜀漢投降君臣時,作出了許多超出權限的行為。隨後,他在給司馬昭的信中,提出了一些高瞻遠矚,卻足以觸動權力敏感者神經的建議:

1、不要讓蜀漢君臣北上去中原。

他認為,人們都重土厭遷。如果遷徙蜀漢君臣,會堅定吳國君臣抵抗的決心。
樂不思蜀,是後主積極配合司馬家的宣傳政策。

建議:封后主為扶鳳王,其他蜀漢投降官吏各自封什麼官職、爵位,在什麼什麼地方安置,都非常詳細。

2、在西蜀準備伐吳

他認為,應該留下隴右兵兩萬,原西蜀兵兩萬,在西川準備伐吳。

立刻組織打造船隻,訓練水師。準備順流而下,滅吳!

司馬昭看了信,勃然大怒,這也太囂張了呀!合著你就是新蜀王了唄!


早就想除掉鄧艾的鐘會此時來了信息,說鄧艾在成都囂張跋扈。和蜀漢君臣吹牛,說什麼如果不是遇到他鄧艾,他們可能全都被殺了;說什麼姜維也是英雄,不過遇到了我鄧艾還不是要掛!

司馬昭覺得還是先溝通。於是,衛瓘登場了!

衛瓘去找了鄧艾,傳達了司馬昭的意思:凡事應該多請示,不可自專。

鄧艾直接懟了回去:凡事請示,山高水長,時機就錯過了!將軍在外,應該獨斷行事!


好吧 ,話說到這個份上,鄧艾死期也不遠了。

鍾會陰險的設計,衛瓘身處險境

坦率地說,鄧艾,只是一個心無旁騖的職業軍人,而且,鄧艾的做法有先例可循。

吳漢奉劉秀命平川后,也曾經獨斷行事。

不過,吳漢屠殺公孫家族,四處劫掠。這不是造反的樣子;另外,最重要的是:司馬昭自己就只是一個權臣,如果不能牢牢把握住軍隊,他還當個屁的權臣!

於是,司馬昭給衛瓘和鍾會下令,捉拿鄧艾!


鍾會,可不是鄧艾這樣的政治白痴,他也是權力遊戲的高手!

作為官二代,鍾會早已經領教過權力的陰險和殘酷。就在出徵蜀漢前不久,他還設計除掉了嵇康和呂安。

此時,鍾會設下了一個一石二鳥的圈套!

他以衛瓘只帶千餘人為前隊,他自己帶大隊“隨後就到”。

鍾會意思很明確。先讓鄧艾弄死衛瓘,然後再以此為藉口弄死鄧艾,一舉除掉兩個絆腳石!

鍾會不愧是權力遊戲的高手!一般的人,就這樣會被弄死了!

巧妙施計,捉拿鄧艾


不過,衛瓘,不是一般人。

他夜晚抵達鄧艾軍附近,揚言:各將軍立刻到朝廷軍中報到!來報到者依然可以按功獲賞。誰要是反抗朝廷,就誅殺他全族!

於是,各將在第二天雞鳴時紛紛來到衛瓘軍營報到。只有鄧艾父子未來。

衛瓘於是在日出時分,乘坐使者車輛來到鄧艾軍營,直接把還在睡覺的鄧艾父子一起捉拿。

此時,鄧艾帳下的將領們紛紛來找衛瓘要說法。這些將領跟隨鄧艾出生入死,你要是隨意處理鄧艾,他們真會直接滅了衛瓘。

衛瓘淡定地走出來,安撫大家說:“我正在給朝廷寫信為太尉申辯。請各位將軍耐心等待”!諸將散去等待。

他們等來了——鍾會帶來的大軍。


衛瓘暫時安全了!

鄧艾仰天長嘆:看來,白起的命運要出現在我身上了!

不要給高手足夠的時間

除掉了鄧艾,接下來,是大BOSS鍾會了。

鄧艾很可能是冤枉的,但鍾會是絕對想要造反的!而且,作為軍政全才和大士族,鍾會也有造反的能力和人望。

他極力收買人心,安撫蜀民,整合降卒(本應解散)。


同時,他又以士族身份極力拉攏蜀中俊傑,試圖獲取他們的擁護,他和姜維深相交結,又拉攏蔣琬的兒子蔣斌等人。

(姜維也有意利用鍾會來光復蜀漢,因此,在這場遊戲中也多有表現,但今天只介紹魏國方面的表現,不對姜維的舉動詳細介紹)

當初,在擔任司隸校尉期間,身在外任的他,朝廷的大小事務、官吏任免,鍾會都多建議得當、才知卓絕。

這樣的人,給他時間穩定局勢,十分可怕!

此時,司馬昭的後手起到了作用,他給了鍾會兩個選項:馬上造反,或者回來當官!

在要捉拿鄧艾時,司馬昭除了讓鍾會、衛瓘行動,還自統大軍到長安,以賈充帶前隊趕往漢中,並把曹氏宗族安置在鄴,以山濤監視,以防作亂。

這什麼意思,鍾會再清楚不過了。他自己的兵馬5、6倍於鄧艾,現在朝廷這麼調兵,顯然不是針對鄧艾的!


司馬昭的壓力,促使鍾會“立刻造反”。

千鈞一髮,誰是臥底?

鍾會召集眾將來到蜀漢宮殿祝賀勝利。就在酒酣耳熱之時,鍾會突然站起,振臂高呼,宣佈了一道太后懿旨:立刻起兵,誅殺司馬昭!

歡喜的氣氛凝聚。鍾會知道這個消息有點突然,決定讓大家好好考慮考慮,於是,把大家都軟禁了起來。

隨後,鍾會找到衛瓘,“欲殺胡烈等”。


鍾會要殺便殺,何必找衛瓘商量呢?

這是鍾會又一條毒計。衛瓘是監軍,代表的是朝廷。如果衛瓘宣佈要殺掉眾將,鍾會再殺掉衛瓘,就可以拉攏眾將的支持了!

衛瓘當然不同意,於是也和鍾會僵持了起來。

打破僵局的,往往是臥底。

衛瓘利用上廁所的機會,找到了丘建。讓他帶消息給胡烈的兒子,告訴大家鍾會要造反,並扣留了眾將!


丘建,有的說是胡烈的愛將 ,有的說是鍾會的愛將。小編以為,他是衛瓘的臥底!

胡烈的愛將,此時出不去,如何傳遞消息?鍾會的愛將,衛瓘冒冒失失去求助,不是逼迫鍾會殺了自己嗎?

顯然,他,就是臥底!

演員的自我修養

當夜,衛瓘和鍾會都持刀而睡,都睡不好覺。

次日,各營軍隊都殺了過來!可是,因為衛瓘和將軍們都在內,大家都不敢進攻。

此時,衛瓘決心出去聯絡、組織各軍。於是,衛瓘假意對鍾會說:“請將軍前去穩定人心”!

鍾會此時需要親自組織對眾將的安撫,是不能離開的。可是,如果衛瓘是主動請纓去安撫,鍾會是不放心的。此時衛瓘要請鍾會去安撫,鍾會放心了,“你是監軍,你先去安撫吧”!


衛瓘剛走,鍾會馬上後悔了,派人把衛瓘追了回來。

衛瓘喝下鹽水,仆倒在地。鍾會排出的親信和醫生在看過後,都認為衛瓘已經病重,於是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隨後,衛瓘等到了陰謀家的黃金時刻——夜晚。當天晚上,他做檄文,並趁鍾會放鬆警惕,將檄文傳達到城外各軍,約次日一起討伐鍾會。

決鬥

次日,城外各軍發起了進攻,鍾會引軍抵抗。

與此同時,城內被軟禁的眾將也紛紛起來反抗,“幹部團”配合城外部隊,內外夾攻。

顯然,“幹部團”能拿起武器來反抗,說明他們也得到了衛瓘的信息。這依然歸功於——臥底!


在內外夾擊下,鍾會、姜維等人也都被殺。

此時,各軍紀律混亂,一改之前安民的形象,沿途燒殺擄!

在衛瓘“再三組織”下,部隊才恢復紀律,開始班師回朝。

當然,在恢復紀律之前,衛瓘做了一件必須是混亂時做的事情:派田續殺掉了鄧艾父子。

塵埃落定,一場充滿曠世奇謀的滅蜀戰爭,就在這一片血腥的殘陽中落下了帷幕。

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司馬昭、衛瓘、姜維、鄧艾、鍾會,紛紛出場過招,最終,更懂人心、權力鬥爭更熟練的司馬昭、衛瓘取勝。

鄧艾,是最可惜的一個。他是真正的,心無旁騖的專業軍事痴,可是,在慘烈的政治環境中,卻不幸成為了權力的犧牲品。


而這場遊戲的玩家倖存者衛瓘,最終下場也很慘!他此後曾位列三公,並玩了一輩子權遊,並最終,死在了這場遊戲中:全族被殺!

權力的遊戲,永遠沒有最終的贏家。當一個地方充滿陰險的權力遊戲時,無論你是衛瓘這樣的“權遊達人”,還是鄧艾這樣的專業人才,能遠離,儘量遠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衛瓘,字伯玉。他出身名門,少年敏慧,拜名士傅暇為師,清貞有名理。二十歲時即為曹魏尚書郎 。司馬昭專權時曾隨鍾會、鄧艾伐蜀,任監軍;後為晉尚書令、司空、太保。晉惠帝司馬衷時為輔政大臣(太保),後被陰謀造反的楚王司馬瑋捕殺。

與其說衛瓘狠毒,不如說司馬昭權詐

按《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記載,鍾會率軍滅掉蜀漢後,“威震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滅蜀後,大將軍鍾會自恃功高,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不願居於人下,且麾下兵多將廣,完全可以虎踞西川,稱霸天下。若大功告成,可全取天下;即便不成,也可以退守西蜀,自立為王,成為第二個劉備。

《三國志》載,鍾會起了謀反之心後,先是偷偷上表誣告鄧艾欲舉兵造反,司馬昭令監軍衛瓘將鄧艾父子逮捕收監,檻送京師。鍾會除掉鄧艾後,和蜀漢降將姜維結成利益同盟,準備將不願服從的魏將統統誅殺,最後由姜維率五萬投降蜀軍做前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長安,鍾會統魏軍主力殿後,然後合兵進攻洛陽、許都,問鼎中原。

其實,權謀狠辣的司馬昭早就料到了這一切。話說曹魏大軍誓師伐蜀前,有一個叫邵悌的大臣提醒司馬昭道,鍾會率二十多萬大軍出征,會不會擁兵自重,反過來威脅朝廷。司馬昭答曰:“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已破,遺民震恐,不足以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此話很是耐人尋味。

司馬昭的意思是:等鍾會率軍滅掉蜀漢,蜀國人國破家亡,內心震恐,加上被打的心膽俱裂,也就不敢再追隨鍾會作亂了;而隨軍西征的魏軍將士,久戰疲憊,人心思歸,更不願隨他反叛,所以大軍遠出在外應該沒有啥大問題。

話雖這樣說,但司馬昭內心對手握重兵的鐘會還是心存忌憚的,擔心他滅蜀後會生出野心,舉兵造反;但他內心似乎還有別的企圖,譬如希望鍾會伐蜀時遇到蜀軍的激烈抵抗,最後雖然滅掉了蜀國,但已兩敗俱傷,到那時即便他有反心也沒有實力助他反戈相向了。

於是,他把司空衛瓘派到鍾會大軍中做監軍,以便監視並報告其一舉一動。也就是說,後來衛瓘所做的一切惡事,不過在執行司馬昭的命令而已,與其說他陰毒,不如說司馬昭精於算計、權謀狠辣。

司馬昭、衛瓘一石兩鳥,除鄧艾,逼反鍾會

鍾會所率的魏軍主力雖然在劍閣遭到蜀將姜維的堅決阻擊,進退維谷,遲滯不前,但鄧艾卻率一支偏師偷度陰平,翻越七百里無人險道,擊潰諸葛瞻,突然兵臨成都城下。蜀後主劉禪在實力尚存的情況下,不思抵抗,獻城投降。立國42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戲劇性的滅掉蜀國後,鍾會得到了蜀漢大將軍姜維的五萬精銳之師,而滅蜀第一功臣鄧艾則“檢閱將士,無所擄掠,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鄧艾部軍紀嚴明,嚴禁士卒搶掠、侵害百姓,還善待降人,使其重操舊業,於是甚受蜀人擁戴。

鍾會、鄧艾征伐蜀國的過程中,並未遇到過激烈的抵抗,反而順利得出奇。孫子曰:“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鍾、鄧二將對此心領神會,他倆並未大肆殺掠,而是努力把戰爭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這樣一來,反而引發司馬昭的強烈不安。鍾會、鄧艾手握二十餘萬精兵,再加上蜀漢降軍,總數至少在三十萬左右了,這三十萬大軍久歷戰陣,實戰經驗豐富,加上鍾會、鄧艾以及蜀將姜維皆是智勇雙全、能征善戰之士,他們統率這數十萬大軍足以摧枯拉朽、橫掃一切。本以為滅蜀時會發生激烈戰鬥,最終兩敗俱傷,自己就可以從容收拾殘局了,誰知這一切並未發生,鍾會的實力反而愈發強大了。

司馬昭思慮再三,想出了一招毒計。為防止鍾會、鄧艾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便給二將各自扣上了一頂謀反的帽子,再分別剪除之。

司馬昭先誣鄧艾陰欲謀反,讓鍾會去抓捕並解決掉鄧艾。鍾會沒有立即行動,而是讓司馬昭心腹、監軍衛瓘前去捕捉鄧艾。衛瓘設計誘捕鄧艾並解除了他的軍權, 將他押送回洛京,途中又唆使部將田緒將他父子倆一起毒死。司馬昭授意衛瓘除掉鄧艾後,便開始著手解決更難對付的鐘會了。

鍾會被逼鋌而走險,被亂軍所殺,司馬昭成最後贏家

司馬昭以監軍衛瓘、將軍胡烈、邱建為內應,在軍中散佈謠言,說鍾會欲謀反,還要屠盡不願隨其作亂的魏軍將士,以擾亂軍心;同時,他自率大軍,從長安進發,用大兵壓境的方式,給鍾會製造巨大的心理壓力。

司馬昭誣陷鍾會謀反,為了把故事編的更像一些,同時徹底剿滅蜀漢殘餘力量,他就把姜維夥同鍾會一起造反的故事加了進來。

鍾會果然被司馬昭的政治攻勢和內外夾擊的陰計給摧垮了。史載:“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傷狼藉,數日乃安集”。面對司馬昭不斷施放的明槍暗箭,鍾會百口莫辯,只好和姜維一起鋌而走險,舉兵反擊,卻為部將所殺,身死名裂。鍾會、姜維死後,西蜀秩序大亂,亂軍燒殺搶掠,傷亡甚重,好幾天才恢復平靜。曹魏最具戰功,最有威望的兩位大將被誅殺,這樣司馬昭才得心安,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

衛瓘的最終結局

除掉鍾會、鄧艾,監軍衛瓘立下大功。回師後他轉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西晉建立後,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徵東大將軍等要職 ,成功化解烏桓對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後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輔佐司馬衷(晉惠帝)。後遜位,拜太保。

痴呆愚鈍的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後,衛瓘與皇后賈南風對立,導致紛爭不斷,最後他在楚王司馬瑋發動的政變中被殺,還被夷滅三族。據《晉陽秋 》記載,衛瓘享年七十二歲。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鄧艾耿直,鍾會自信,衛瓘陰毒,二士爭功,黃雀在後,鄧艾鍾會,皆死於此。

三國後期由魏滅蜀引發的一場政治清洗,在司馬昭策劃,衛瓘執行的基礎上,成功得到了體現。



由司馬昭一手策劃的伐蜀之戰,儘管在魏國朝堂引發一片反對之聲,並且由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野心,司馬昭有必要發起一場轉移視線的戰爭,以及建功立業加快纂位的步伐。

於是魏伐蜀之戰就這樣開始了,為了這一場戰爭,司馬昭可是下了血本,將整個魏國將近二分之一的軍隊投入戰爭,由自已的三個親信統領攻打蜀漢。



18萬魏軍兵分三路,西路軍約3萬人由鄧艾統領,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提拔的武將,原本是一個不參與政治,只管屯田打仗的武將,說是司馬家的親信,也不為過,不過鄧艾與司馬家的其他親信不一樣,他更多的時候只管打仗。

中路軍約3萬人由諸葛緒率領,這個諸葛緒很可能是諸葛亮的族人,在戰爭初期,諸葛緒就被鍾會以畏戰之名,剝奪了兵權。



東路軍由主帥鍾會率領,有12萬人,鍾會作為輔佐司馬昭上位的人,為了司馬家,親自獻計,讓魏帝曹髦失去奪權機會,讓司馬昭成功上位,因而成為司馬昭的親信,既然敢以司隸校尉之職插手進行人事任免, 如果不是司馬昭默許,也沒別的原因了。

而衛瓘以一介書生作為鍾會伐蜀大軍的監軍隨行,自行統帥一千人的軍隊,監軍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監視軍隊將領的官員,相當於持節在軍隊的君主親信,當時魏國的“君”實際上還是司馬昭了,所以衛瓘一定是司馬昭的親信。



司馬昭之所以敢放心大膽將整個魏國近一半的軍隊放出去打仗,靠的就是親信掌軍,和這些親信的家屬全部在司馬昭手中掌控,原本司馬昭也沒有想到伐蜀之戰如此順利,僅僅幾個月時間,蜀漢就宣告滅亡了。

蜀漢一滅亡問題就來了,滅蜀之戰最大的功臣鄧艾開始驕傲起來,居功自傲,對蜀漢君主和群臣的處理自作主張,數次犯上司馬昭,與其說是鍾會、衛瓘嫉妒鄧艾之功,不如說是司馬昭惱怒鄧艾之擅作主張。



上有其意,下必效仿,司馬昭有處罰鄧艾的意圖,很明顯就被衛瓘與鍾會捕捉,然而兩人卻是各懷鬼胎,各有各的算盤,鍾會是想自已奪取兵權,而衛瓘顯然是想討好司馬昭,但雙方目的一致,於是一拍即合,合謀誣陷鄧艾。

鄧艾之死 ,死於鍾會與衛瓘的誣陷,更是死於司馬昭的猜忌,在以奪權起家的司馬昭看來,應該走“飛鳥盡、良弓藏”這一步了,司馬昭這一步走的是相當高明,看起來是鍾會與衛瓘害死了鄧艾,實際上卻是司馬昭賜死了鄧艾,而衛瓘與鍾會都是幫兇。



而鍾會之死,也與司馬昭脫不了干係。

鄧艾被關押之後不久,鍾會就收到了司馬昭的一封信,信的內容是:

我(司馬昭)擔心鄧艾不服從命令,已經率領十萬大軍來到長安,另外還派出賈充作為先鋒已經進入漢中的樂城駐紮,不久我們就可以相見了。



整個蜀漢境內,魏軍18萬人的統帥權都在鍾會手中,再加蜀漢有近10萬的投降部隊,鍾會手中的軍隊有28萬左右,這個數字足以讓司馬昭坐臥不安,這封信一寫,鍾會也開始坐臥不安了,因為信中透出一股殺氣和威脅。

鄧艾已經被關押了,司馬昭還發出了這一封信,意思很明顯,警告鍾會,不要有任何野心,否則大軍隨時進入成都滅了你,我想也許此時司馬昭肯定會有密信發給衛瓘及他在軍中的親信,讓他們提防鍾會,否則以鍾會聰明一生的頭腦,怎麼會謀反得如此失敗?



從鍾會謀反開始到滅亡,只有三天時間,堪稱史上最短的謀反之一了,完全是倉促起事,鍾會為何會如此,就是因為那封信,司馬昭已經開始猜忌鍾會呢?鍾會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向司馬昭謝罪辭職,要麼起兵造反,顯然,鍾會選擇了後者。

衛瓘在鍾會之死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毫不誇張的說,鍾會之死,就是衛瓘下的套。衛瓘至始至終沒有明確表態支持鍾會的謀反,其實已經是表明態度了,不表態等於就是不支持了,支持了一定會肯定表態的,可是一代名謀鍾會居然沒有察覺出來。



也許是衛瓘天生一幅老實慈祥的面孔,也許是衛瓘原本就是一介書生,鍾會並不擔心衛瓘是否支持自已,衛瓘就利用這些騙取了鍾會的信任,同時出城聯絡魏軍,而城外的魏軍早就想衝進城殺鍾會了,不由得想起司馬昭那封信。

以司馬昭對軍隊的絕對掌控,除了表面的親信外,司馬昭少不了在軍隊中安插親信,這些親信一聽到鍾會有謀反之意,豈能放過,再加上衛瓘又是反對鍾會級別最高的官員了,於是這些人在衛瓘的率領下,誅殺了鍾會。



鍾會之死,衛瓘是兇手。當然了,鍾會是謀反而死,不值得同情,但鄧艾可是活活被衛瓘害死的,原本押送鄧艾的囚車還在向魏國行進的路上,鄧艾原來的下屬想要營救鄧艾,衛瓘擔心自已之前陷害鄧艾的事會暴露,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上並殺了鄧艾。

鄧艾之死,衛瓘同樣是兇手,三國兩大名將,鄧士載和鍾士季皆死於“老實巴交”的衛瓘。

而姜維呢?同樣是因為參與鍾會之死,被魏軍殺死,姜維之死與鍾會和鄧艾不同,姜維之死與衛瓘沒有直接關係。



姜維之所以投降蜀漢是因為皇帝的命令,投降之後還想利用鍾會的謀反為蜀漢復國,可惜鍾會不成器,謀反準備得非常倉促,又沒有當機立斷,斬殺不聽命令的魏軍將領,還放跑了衛瓘,導致魏軍亂兵攻入城中,殺死了鍾會與姜維,姜維死於亂軍之中。

衛瓘藉著欺騙與誣陷,害死了滅亡蜀漢的兩大功臣,完美的完成了司馬昭的誅殺功臣的任務,並得到了提升和司馬昭更加的信任。不僅如此,大批蜀漢皇族及朝臣被殺,包括大將軍姜維、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琬之子蔣斌、太子僕蔣琬之子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人,連關羽後人也被龐會滅門。



最終還是靠衛瓘約束魏軍,才結束這場屠殺,換句話也可以這麼說,這場屠殺也是衛瓘同意和支持的。

幾年以後,司馬昭去世,司馬炎即位,取代魏朝建立晉朝,由於衛瓘之功,司馬炎和衛瓘還作了兒女親家,司馬炎將自已的女繁昌公主兒嫁給了衛瓘的兒子衛宣,而衛瓘也成為晉朝的重臣。



司馬炎去世後,將皇帝位傳給了自已的傻子兒子司馬衷,司馬衷無法處理朝政,於是蛇蠍皇后賈南風開始干政,由於司馬炎去世後,掌權的是外戚楊駿,也就是司馬炎的岳父,皇后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殺害了楊駿,之後太傅衛瓘與德高望眾的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政。

衛瓘與司馬亮輔政讓賈南風無法亂政,於是賈南風暗中聯合楚王司馬瑋和清河王司馬遐以假詔書逼殺衛瓘一家,衛瓘就這麼死了,享年72歲,一門九口都被殺害,僅兩個孫子不在家逃過一劫。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衛瓘除掉鄧艾是充分利用他們之間爭名奪利的矛盾,完全是遵司馬懿之意去辦的。

司馬懿派鄧艾、鍾會兩路大軍伐蜀。鄧艾竟然劍走偏鋒,奇襲陰平,走常人沒走過的小路奇襲成都,劉禪沒反抗就主馬投降。鍾會又死攻劍門,力堵姜維,最後廹使姜維投降。進展太過神速,太順了,輕而易舉滅了蜀國,完全出乎司馬懿意料。要是這兩位造反,各自自立為王,還真沒有好辦法。於是,派衛灌到用二人爭功之死殺了鄧艾,之後又殺了鍾會姜維。鄧艾,鍾會之所以被殺,也是封建社會將領功高蓋主的宿命。


衛瓘雖然在設計除去鄧艾丶鍾會過程中展現出高度智慧,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得罪潑婦馬南婦,最後死於醜婦之手,也太窩囊了,所以說千萬不能得罪女人,特別是醜女人。


車工00


三國時期,優秀將領眾多,且光芒過盛吸引了絕大多數人的目光,但是也絕不代表,衛瓘、姜維、鄧艾等人就不優秀。

作為今天故事的主角衛瓘,不僅具有優秀的軍事才能,而且他還是一代書法家,他的軍事謀略也並不簡單。

自從諸葛亮死後,蜀國興復漢室的大業自然就暫時擱淺了,儘管姜維進行7次北伐,但這也難以挽救逐漸衰亡的大勢。

司馬昭最終於公元263年,派兵發動這次滅蜀之戰,當然鄧艾和鍾會作為這次行動的將領,自然也同諸葛緒一起,兵分三路攻打蜀國。姜維的及時趕到支援才暫時穩住局勢,雙方也陷入了僵局。

果然不出姜維所料,鍾會等人主動發起進攻,必然有一天要面臨物資匱乏的困境,就在即將撤兵之際,鄧艾卻突然想了一個奇招。鄧艾發現正面僵持不下,就派人偷渡,最終直取成都,屬實嚇了劉禪一跳,此時還在戰爭中無法脫身的姜維,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做了亡國奴,被迫投降。

希望把蜀國發展成強國的姜維,最終被衛瓘結束了這一念想。

久攻不下的蜀國,卻被鄧艾以這樣的方式取得,自然鄧艾也深得司馬昭歡心,但這樣的結果恰恰不是姜維和鍾會希望看到的。畢竟當時姜維是蜀國大將,蜀國的滅亡猶如一把尖刀利劍,深深插在了姜維的心上。

而鍾會作為魏國將領,本來和鄧艾一同討伐姜維,但他為何會和姜維站在同一陣營,就不得不提取得滅蜀大功的鄧艾,並沒有把他這個當初的主帥放在眼裡,反而甚是囂張讓他無地自容。

姜維正是察覺到了兩人這一細微的心理變化,儘管蜀國滅亡,但他還是願意藉助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完成自己復國大業的夢想。

當時功成名就的鄧艾也極其自負,沒有經過司馬昭的允許,就將當時蜀國的舊臣據為己用,無疑是為自己挖了一個坑。鍾會手下擁兵10多萬,卻被鄧艾活活搶了風頭,何況看著鄧艾一天天囂張,鍾會最終還是打算和姜維聯手。

兩人由於有著同等的仇恨,也一拍即合,準備搞鄧艾一手,所以他們也在此前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不僅極力營造鄧艾想要造反的假象,而且鍾會還親自上書司馬昭,說鄧艾企圖謀反,司馬昭也著實感覺這段時間鄧艾飄了,一氣之下對鄧艾父子執行逮捕令,具體由鍾會負責執行。

不想避免惹火上身的鐘會,最終讓當時的監軍衛瓘負責執行。

衛瓘也並非有勇無謀之人,他或許預料到了什麼,也在臨行前提前發佈檄文,聲明自己是奉命行事,很多鄧艾的手下都提前歸順,也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傷亡。

機智的他,最終選擇在夜晚行動,鄧艾父子就在睡夢中,已經被抓,儘管他明白鄧艾父子,最終是被冤枉,但他還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將他們截殺在去往洛陽的途中。

少了鄧艾的威脅,鍾會還獲得了鄧艾手下的兵馬,但此時的鐘會卻不安於現狀了,反而在姜維的勸說下,打起了造反的主意,但這一切卻被遠在千里之外的司馬昭察覺到了,提前派兵前來鎮壓。

就在姜維和鍾會準備說服眾人,一同造反之時,卻不料他們的行動最終還是被人出賣,而且他們對於拒不造反者坑殺示眾,這樣的行為也頗不得民心。

衛瓘也是聽聞小道消息,才明白了姜維和鍾會的造反意圖,自然也火速召集人馬,準備將這次造反活動提前扼殺,畢竟姜維還是對此前的蜀臣唸了舊情,就在他猶豫之時,最終也和鍾會雙雙死於亂軍之中。

要說衛瓘的陰毒之處,就莫過於將死後的姜維開腸破肚,就連無辜的家人,無一例外全部被衛瓘處死。

關於衛瓘最終的結局也算是善終,但卻並不完美,由於當時平定叛亂有功,他也被封官加爵,後來政績突出,在職期間治理有方廣得讚譽。

更令人羨慕的是,他的兒子也被晉武帝賜婚,也算是踏入了皇親國戚的行列,但是最終卻因為自己的兒子,好端端葬送了那一段皇家姻緣,再加上自己耿直的性格,得罪了當時的賈皇后,72歲的衛瓘最終被殺。


大國布衣


這段歷史很是曲折 如果鍾會的計謀得以實現,估計他就是蜀漢第一功臣

我對鍾會的計劃比較感興趣:

“使姜維等皆將蜀兵出斜谷,會自將大眾隨其後。既至長安,令騎士從陸道,步兵從水道順流浮渭入河,以為五日可到孟津,與騎會洛陽,一旦天下可定也。”

姜維等蜀漢降兵在前,鍾會大軍在後,進入關中,直接攻陷洛陽,滅司馬昭控制的曹魏。這招夠狠,算得上是翻手成雲,覆手為雨。

如果不是司馬昭早就防備鍾會,鍾會的機會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剛剛滅了蜀漢,正在高興的時候,凱旋歸來的軍隊,搖身一變滅曹魏,重回漢室。

就算中途走漏風聲,鍾會奪取長安等關中之地也是輕而易舉。

但司馬昭不信任鍾會,就連司馬昭派遣漢中樂城防備鍾會的賈充,司馬昭也未必信任:

“卿忘前時所言邪,而更雲可不須行乎?雖爾,此言不可宣也。我要自當以信義待人,但人不當負我,我豈可先人生心哉!近日賈護軍問我,言:'頗疑鍾會不?'我答言:'如今遣卿行,寧可復疑卿邪?'賈亦無以易我語也。我到長安,則自了矣。”

鍾會意欲以凱旋名義偷襲洛陽而滅曹魏,司馬昭提前出招,自己率領10萬兵馬鎮守長安,派遣賈充率領1萬兵馬駐守漢中的樂城。名義是協助鍾會捉拿鄧艾。

這個理由太荒唐、太荒謬:

鍾會軍有10萬兵馬、姜維降軍有4、5萬、鄧艾偷渡江由時只有2、3萬人,鍾會10萬兵馬還會怕鄧艾3萬兵?

但鍾會作為一個謀士而非主帥的缺點就體現出來了:

沒有聽從隨從的建議,將胡烈等所有牙門騎督全部處死——可盡殺牙門騎督以上。

在隨從提出這個建議時,鍾會軍已經謠言四起、軍心浮動,鍾會尚且猶豫,而沒有當機立斷。

處死所有非心腹將領,然後公開偽造的郭太后號令誅殺司馬昭的詔書獲取支持。曹魏軍在將軍已死的情況下,又有剛死不久的郭太后的遺詔,自然聽從鍾會指揮。

即便消息漏出,奪取不了司馬昭鎮守的關中,保住蜀漢、奪取雍涼地區,還是可行的。

先聲奪人、公開偽造的遺詔穩定軍心。在司馬昭已經有準備的情況,只能公開反叛,想要偷襲就難了。

衛瓘陰毒嗎?

只能說他有計謀、適者生存,不能說他陰毒。鍾會沒有殺衛灌的心,否則衛灌不可能從鍾會手裡逃出,還能寫檄文號召曹魏軍攻打鐘會。

鍾會派遣衛瓘去收押鄧艾,是因為衛灌是監軍:

“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

作為監督鍾會、鄧艾二軍的監軍,收押鄧艾是衛灌名正言順的職責。

若鍾會真有心殺衛瓘,就不會“會留瓘謀議,乃書版雲"欲殺胡烈等",舉以示瓘,瓘不許”,而是直接處死衛瓘,還和衛瓘商議?

鍾會成都反叛的失敗,就在於處事不果決:

處死牙門騎督等核心將領,曹魏兵只能以鍾會唯命是從;鍾會雖然在兵亂時處死了所有被關押的關押的牙門將軍和郡守,但兵亂已起,難以挽回。

衛瓘的錯就在於怕日後被鄧艾打擊報復而派田續追殺。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派出鄧艾、鍾會伐蜀,同時還派出一個監軍,這個監軍就是衛瓘。他有1000親兵,職責就是監督鄧艾、鍾會的軍事行動,如果這兩位在伐蜀過程中,有懈怠、不軌行為,他都可以向司馬昭反應,甚至先斬後奏。

鄧艾和鍾會伐蜀勝利之後,結果卻雙雙斃命,就連蜀漢降將姜維,也死於非命,這一切,都離不開衛罐。那麼,衛罐是如何除掉鄧艾、鍾會、姜維這三個當世一流武將的?個人認為主要是鄧艾、鍾會、姜維這三人自作孽,自己作死,而衛罐只是順應形勢,推波助瀾,分析如下。

鄧艾遭擒

鄧艾偷渡陰平,是第一個攻入蜀漢腹地,接受劉禪投降的,居首功。可是,他在滅蜀後,居功自傲,狂妄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如鄧艾擅自循東漢將軍鄧禹以前作法,以天子的名義,任命劉禪行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這些行為,早已超出了鄧艾的職責範圍。可是鄧艾還是沾沾自喜,不知道自己已經掉入深淵。

成都城外的鐘會和衛罐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他們分別寫密信給大將軍司馬昭,反應鄧艾有不臣之心。司馬昭以魏元帝名義下詔,將鄧艾押送回京城,接受審判。此時,鍾會對衛瓘說道,你是監軍,擒拿鄧艾,責無旁貸,於是給予他少量兵力,讓衛罐先到成都,收擒鄧艾。鍾會企圖借鄧艾之手將衛罐殺死,他再進成都擒拿鄧艾,達到一石二鳥之計。

衛瓘雖然心知肚明,但沒辦法,便去了成都。衛瓘是在夜裡進達成都的,在天亮前控制了鄧艾的軍隊,順利擒獲鄧艾父子。這時,鄧艾手下親信想要營救鄧艾,衛瓘出來勸阻,假稱正在寫奏章,要為鄧艾申冤,這才制止了兵變。

鍾會和姜維作死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五日,伐蜀主將鍾會來到成都,在姜維的引誘下,他的個人慾望膨脹了,是真的想要謀反。鄧艾和姜維以為郭太后致哀為由,將胡烈等將領軟禁起來,並舉兵叛亂。衛罐作為監軍,是不會答應的,兩人便開始互相猜忌。衛瓘在上廁所時,告訴了胡烈的親信丘建,要他把鍾會謀反的消息傳到軍中。

後來,衛瓘藉口出去慰勞各軍,打算趁此機脫身,來到城外後,他作檄文宣告諸軍,準備一起討伐鍾會。鍾會不得人心,只有數百親兵跟隨他作亂,很快被殺死。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之後,連原蜀漢太子也未能倖免,可見成都血流成河。衛瓘約束諸將,才逐漸平息下來。《晉書》中記載如下:

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瓘於是部分諸將,群情肅然。

鄧艾之死

鍾會和姜維作死,死於亂軍之後,鄧艾的親信們想要追上囚車,救出自己的主帥鄧艾,迎接他回成都。而衛瓘怕鄧艾脫困後找自己的麻煩,再怎麼說,鄧艾都是衛罐抓捕的。衛罐於是派遣護軍田續,快馬加鞭,到達綿竹,殺死剛剛脫困的鄧艾父子。原來,鄧艾偷渡陰平,進入江油時,因田續膽小畏戰,差點被鄧艾殺了。因此,魏續一直記恨鄧艾父子,現在,田續前去殺害鄧艾,正是報江油之辱了。《晉書》中記載如下:

瓘自以與會共陷艾,懼為變,又欲專誅會之功,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

總結:鄧艾、鍾會兩人都是佔據成都,在巨大的勝利面前,失去了理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這才自己作死的。不同的是,鄧艾只是乾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權限,並沒有證據證明他謀反,他在公元273年被平反,而鍾會就是板上釘釘的謀反,他為了一己私慾,想要割據蜀漢。至於姜維,就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野心家,他難以接受蜀漢滅亡的事實,挑唆鍾會作亂,才死於戰亂的。

其中最大的贏家衛罐,本來就是伐蜀大軍的監軍,有責任,也有義務監督鄧艾和鍾會,如果哪個有不臣之心,他就可以向司馬昭密報,關鍵時候可以代替執法。鍾會和姜維完全是自己作死,不切實際想要謀反,被殺是屬於正常的,而鄧艾,就比較冤枉了。


魁哥說歷史


跟漢末三國初年相比,隨著局勢的相對穩定,名將們在三國末期表現的機會急劇減少,其中就謀略和功績而論,能稱之為蓋世名將的,也就是曹魏的鐘會、鄧艾及蜀漢的姜維三人而已。但令人驚奇的是,三人幾乎在同一時間,被同一位將領剷除,此人便是衛瓘。那麼,衛瓘為何要害死三位名將?他最終的結局又會如何?


衛瓘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衛覬在曹魏官至尚書,與王象共同制定典禮制度,備受曹操父子的器重。衛瓘以父蔭入仕,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後依附於司馬家,因才能卓越備受司馬昭的器重。鍾會、鄧艾奉命伐蜀期間(263年),衛瓘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從軍,並由此開啟傳奇的人生經歷。



在滅蜀之戰中,鄧艾雖然接受鍾會的節制,但卻屢屢違抗主帥的命令,並因此創建奇功,由是讓鍾會既羞愧又憤怒。等到平定蜀漢後,鄧艾自恃勞苦功高,開始變得自大且獨斷專行,頻頻就善後事務指手畫腳,由此犯下大忌。正因如此,鍾會便與衛瓘一起誣告鄧艾,聲稱他有謀反之心。不久,衛瓘又偷襲鄧艾的軍營,將其父子抓捕後,派人押送洛陽。


此時,蜀漢大將軍姜維雖然已經投降鍾會,但內心裡卻仍懷著興復故國的念頭,所以一方面慫恿鍾會在蜀中割據稱王,一方面則暗中聯絡舊部,準備殺死鍾會,迎回後主劉禪。鍾會受姜維的蠱惑,果然扣押部下的將領們,以討伐司馬昭為名,威逼著他們一起謀反。



在這種情況下,衛瓘便以慰勞各軍為由逃出“虎口”,並率領城外的軍隊攻擊鐘會,一戰便將其斬殺(“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見《晉書·卷三十六》)。與此同時,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見《三國志·卷四十四》)。


鍾會、姜維既死,蜀中叛亂就此平息,而按照常理推測,蒙冤被囚的鄧艾父子本應無罪釋放。此時,押解鄧艾的部隊還在路上,所以他手下的將士們便打算追上囚車,將其釋放後迎回成都。但衛瓘聽到消息後,卻是大為驚恐,因為在他看來,鄧艾之所以被囚,不僅僅是鍾會誣陷所致,他在其中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一旦鄧艾獲釋,自己絕不會有好果子吃。



所以,衛瓘為除掉心腹之禍,便派護軍田續去追趕鄧艾父子,並就地斬殺(“瓘自以與會共陷艾,懼為變,又欲專誅會之功,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見《晉書·卷三十六》)。在滅蜀之戰中,鄧艾無疑功績最高,但最終卻落得被冤殺的下場,消息傳到中原後,朝野上下皆以為冤。


衛瓘以一己之力,用連環計除掉三位蓋世名將,真可謂三國末期最陰毒的人物。等到益州被平定後,司馬昭本打算重賞衛瓘,但後者大概是覺得於心有愧,堅持不接受賞賜。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同意出任新職務,而在曹魏滅亡前,衛瓘最終官至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進封爵位為菑陽侯。



西晉創建後,衛瓘極受晉武帝的信任和器重,先是在青州、幽州兩地駐守,後在咸寧四年(278年)入朝,擔任尚書令、侍中,是實際上的宰相。衛瓘為人嚴謹,但為政卻崇尚清簡,對國家事務多有建言,因此深得朝野上下讚譽。太康三年(282年),衛瓘升任司空,仍兼任尚書令、侍中,權勢、地位比之前更高。


永平元年(290年),晉武帝駕崩,惠帝司馬衷即位,太傅楊駿執掌朝政。楊駿執政期間飛揚跋扈、黨同伐異,激起朝野內外的強烈憤慨,皇后賈南風趁機鼓動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討伐楊駿,並滅其滿門。楊駿被殺後,司馬亮以太宰的身份入朝,與衛瓘一起輔佐朝政。司馬亮、衛瓘執政後,建議讓諸王回到籓國去,意在剝奪他們的實權,由此激起司馬瑋等人的憤恨。



此時,權力慾極強的賈南風為能掌權,也視司馬亮、衛瓘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這種情況下,賈南風與司馬瑋合謀,以“謀圖廢立”的罪名處死司馬亮,並誅殺衛瓘滿門(“瓘不從,遂與子恆、嶽、裔及孫等九人同被害。”引文同上),時在元康元年(291年)。衛瓘當年冤殺鄧艾父子,如今被政敵滅門,也算是得到報應了。


史料來源:《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