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文學成就因屢貶而盛,如果未遭貶謫呢?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蘇東坡這個人很難講,他十分走運,生在了宋朝,從四川的一個小地方的讀書人,做了朝廷的大官,這本身就是沾了時代的光。近年來有人說,宋朝是所有知識分子嚮往的朝代,各種原因不方便在這裡細表,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我想說的是,首先,他說先做了官,然後才有可能屢次被貶。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的確是那種壞境下寫出來的。杜甫有語:文章憎命達,忘了托爾斯泰還是高爾基說的,如果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要儘可能的擁有一個悲慘的童年。也大概說明了命運的歷練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文學的修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話不能說死了,這也得從兩頭說,如果張良救過的那個老頭沒有給他那一卷書,如果匡衡的隔壁沒有蠟燭,也許這兩個人的命運就要改寫了。咱們還是回來說蘇東坡,假設他沒有被貶謫,很多作品可能就沒有了,但是會不會有其他的作品呢?賈誼的才名是在貶謫之前就有的,我想蘇東坡大概也是一樣,可能不會成為豪放派的詞人,但是會有其他經典的文學作品傳世。所謂,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過的,不過在糞坑裡發光,在金子堆裡發的光恐怕會更加的耀眼。


聽風聽雨聽驚雷


《史記》太史公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文章憎命達”。

曹植經過洛水,與“洛神”相遇而創作《洛神賦》,已過去七載,而離他當年志得意遂,瀟灑倜儻與待才傲物的形象更是恍若隔世。李白的“木蘭之枻沙棠舟,……載妓隨波任去留”,還是柳永的“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抑或是辛棄疾的“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都是懷才不遇心態的真實寫照。而蒲松齡仕途無望,守著著糟糠之妻,每日粗茶淡飯,蝸居在瑟瑟聊齋,浮白載筆,寫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相反,順風順水的舒適生活,會導之才華消退。“江郎才盡”中的江郎,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江淹,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熟背“五經”,所作《恨賦》、《別賦》 ,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混跡朝廷,趨利避害,蠅營苟苟,官運亨通,封侯而終,就文學而論落了個“江郎才盡”的罵聲。

苦難能激發一個人的鬥志和潛能,從而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正是仕途坎坷,宦海沉浮成就東坡的文學。

1057年,蘇軾22歲,考取“百年第一”制科三等,初任鳳翔判官。後守孝三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38歲就做上了密州太歲,後做徐州太守、湖州太守,青步青雲,官運亨通。這時蘇軾憑靠天才的稟賦和淵博的學識,文學成就也足以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詞開一代豪放派先河,詩比肩黃庭堅。但離千古曠世文豪還有一步之遙,還不能稱為偉大的東坡,冠絕古今的曠世奇才,只能算了不起的才華橫溢的恃才傲物的蘇軾。

蘇軾反對王安石大刀闊斧的變法,他認為改革要循序漸進,宜緩不宜急,被排斥在朝庭外,“烏臺詩案”,因言獲罪,九死一生,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迫於全家老小的生計,他只能在東坡開荒,為稻糧謀,以解飢謹,慘到二個兒子,只能望肉解讒,多看一眼都不行,從此蘇軾從下了神壇,放下天才、高官的架子,成為了地道的東坡鋤禾耕田的鄉村野叟。響亮的東坡一詞,現在已積澱成文壇獨特的風景,一個詩意的文學符號,當時卻飽含了無奈的辛酸。

在黃州,蘇軾也對自己的人生道路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對宇宙人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脫胎換骨,涅槃重生,文章走向成熟、深刻、偉大,是赤壁成就了東坡文學的高峰。蘇軾剛被貶到荒無人煙的黃州,他內心充滿了苦悶與彷徨。他被地方官府監視居住,沒有簽署公文的權力,沒有朋友再與他往來,人們視之為洪水猛獸,趕快劃清界線,甚至天下之大而無立錐之地,感到了四面楚歌,十里埋伏,危機重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從天堂一下子墮入地獄,從富足墮入困頓,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讓他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蘇軾從佛法、道家去尋找答案,終於構建起了善於化解不利條件心理防禦機制。在黃州,蘇軾將自己改名為東坡,開始了艱難、痛苦的蛻變,將自己曠達樂觀的天性,發揮到了極致,他不再焦躁、煩悶尖刻變得寬容、豁達、超脫,他融儒、釋、道的哲學更為深廣,對宇宙人生進行了重新的審視,這種哲學思想轉變體現在文章上升華了人生境界,格局自然高遠。而黃州的山川草木,赤壁的清風,承天寺的月光,沙湖道上的風雨、東坡的

荒地,雪堂的陋室、臨皋亭的濤聲……激化了他創作的靈感,全部詩化成他筆下的文學藝術,將“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嚴峻,過成了詩和遠方的浪漫,赤壁系列詩文成為響絕千古的絕唱,標誌著他文學走向最高峰,成為中國文化一道獨特的景觀。

結論:

蘇軾若沒有經歷貶謫,他的文學成就己經很高,蘇東坡的詞,打破詞為豔科的潘蘺,“以詩為詞”,拓寬詞的題材,開豪放之先河,與南宋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泰山北斗,並稱“蘇辛”。蘇東坡的詩清新豪健,藝術手法豐富、獨具風格,汪洋恣肆,渾然天成,與“黃庭堅”並稱,藝術成就比肩李杜。蘇東坡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文如海,蘇文如潮”,散文與北宋文宗歐陽修齊名,這是由他天才與學識決定的。但是沒有接二連三貶謫經歷的話,他的作品高度、深度、廣度、厚度將會失色不少,他的代表作主要在被貶黃州之後,他的“赤壁”系列詩、詞、賦、文,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所謂病蚌成珠,破繭成蝶,“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貶謫坎坷了他的人生,卻成就了他的文學。


胡林平a


我的觀點是,蘇東坡如果沒有官場屢次被貶的經歷,他的文學成就依然會和現在一樣非凡。

在論證這個觀點前,首先要簡單介紹一下蘇東坡生平。蘇東坡生在北宋,其父為文壇大家蘇洵,其母為程氏出自名門(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自幼也是飽讀詩書。在如此家庭的文化洗禮薰陶下,加之蘇東坡天資聰明、勤奮好學,21歲就中進士,主考官是歐陽修和梅堯臣,歐陽修當時對蘇東坡大為讚賞。但是後來他的仕途一生坎坷,不是因為父母病故,就是就是因為上書王安石變法弊端等等被貶數次。以至於後世戲謔蘇東坡: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

蘇東坡在詩溫柔、詞、散文、書法等取得了很高成就,其詩豪邁清新,獨居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其書法與當時黃庭堅、米沛、蔡襄並稱“宋四家”之一等等。可以說蘇軾綜合文學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無人出其右。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也沒有那個文人取得他這樣的全能綜合成就,放到體壇奧運會,就是妥妥的男子十項全能冠軍。

回到提問者拋出的這個話題,為什麼說所東坡即便沒有被屢次貶謫還能獲得這樣偉大文學成就呢?看看蘇東坡所在的環境。他所在的北宋,是一個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當時趙匡胤制定了一個不殺諫郭官和士大夫的基本國策,所以北宋時代就出現了一箇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沒有一個士大夫因政被殺,那他們出了問題皇帝怎麼整治他們呢?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呢?答案就是發配貶謫。所以你看那個時代的文人大咖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哪個不都被貶謫三次以上。蘇東坡只不過比他們還多幾次罷了,這些當時的文壇巨擎一樣都取得了輝煌成績。蘇東坡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的出身和勤勉分不開的,外部客觀環境只是他文學路上的異樣風光而已,成就他文壇領袖地位的是他的“飽腹詩書氣自華”,是他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青島涵涵爸爸


今天羽塵借這個問題和大家聊聊貶謫文學這個話題

再聊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找幾首蘇東坡被貶後寫過的詩來欣賞一下:

被貶黃州後,蘇軾留下了這幾首可能略顯小眾的詩

1、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定風波·重陽括杜牧之詩》)

2、歸不恨開遲.遲開恨不歸.(《菩薩蠻·迴文冬閨怨》)

3、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水調歌頭》)

除此之外,還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被貶儋州的時光是蘇軾生活最為艱苦的一段日子,但即使這樣蘇軾依舊留下了不少詩篇

《別海南黎民表》、《移廉州由澄邁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澄邁通潮閣》二首、《椰子冠》、《出遊紀遊詩--被酒獨行》、《椰子冠》、《和擬古》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出,被貶期間的蘇軾實際上才是我們真正熟悉的那個文采奕奕,豁達樂觀的蘇東坡(這個稱號也確實是被貶黃州後得來),而這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意義上一個完整的文人形象。

中國古代文人們大多仕途不暢的時候都是他們文學創作的頂峰,這種現象不僅限於蘇軾,後世詩詞學家稱其為“貶謫文學”

中國古代的貶謫文學源遠流長,從文人們可以走進政治世界,開始做官便一直存在。

這種文學現象在宋朝時尤為繁盛,夏堅勇先生曾經在他的作品中說過下面這番話,我認為是對這種文學現象最好的概括:

“真羨慕那個文治昌明的宋朝,一個人政治失敗了,缺仍然可以憑藉詩文的影響力而東山再起;真嫉妒那個文風騰蔚的宋朝,一個人憑藉詩歌可以登堂入室。”

正是因為宋朝這種對於文人可貶不可殺的寬鬆氛圍,使得文人們真正能夠在自己最為不幸的時候寫出好的詩文。

蘇軾也是如此,不得不說蘇軾本人的文學造詣很高,這點在貶謫前後並不會改變,但恰恰是這種常年被貶的遭遇,讓蘇軾看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道理。

蔣勳說過蘇軾的貶謫很大程度上讓他懂得了面對問題時可以“轉”一下,換一種更積極的視角看待問題,即使“敲門都不應”我依然可以“倚杖聽江聲”;即使“竹杖芒鞋”我依然可以“一蓑煙雨任平生”。而這種內心境界的變化,也自然使得他的詩上升到一個很難有人比肩的高度。

面對命運中的不公,像蘇軾一樣的很多文人迎合以適度的隨遇而安和知足常樂,而心中卻依然楊著崇高理想的旗幟。這種特殊的精神氣質成就了蘇軾一種後繼無人的審美範式,主人公既是受難者,也是享受者,正是這種心理成就了蘇軾的文學造詣,成就了許多我們今天讀到的詩篇。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羽塵說,回答問題空間有限,在下一週羽塵會為大家專門發佈一片關於貶謫文學的內容


羽塵說


文學屬於藝術範疇,藝術來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經歷,藝術就沒有滋養他的土壤。蘇東坡文學成就當然也離不開他的生活感悟。只有經歷了才有可能寫出偉大的詩詞。

縱觀整個封建王朝,宋朝是文人騷客士大夫階級最幸福時代。太祖規定後世,不殺士大夫。文人最活躍的時期,造就了燦爛的兩宋文明。

蘇軾活在那個時代也應該是幸福的。他自然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薰陶,也受到自己父親的影響。在加上他本人,善讀書,會讀書,才會集文、詩、詞之大成。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四處奔走,生活閱歷極其豐富。正因為屢遭貶謫,才會遊歷四方,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

蘇軾的人生態度:進退自如,寵辱不驚。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所以,如果未遭貶謫,極有可能在宋朝文人中不會那麼奪目。絕不會成為宋朝文學最大成就的代表。


懷府小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出身書香門第,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而以蘇軾成就最高。

蘇軾是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家,散文縱橫雄渾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位並稱,詩詞以清新豪放著稱,同時又是書法家,繪畫家。

蘇軾並不因貶謫而消沉,在屢遭貶謫中有機會接觸下層,縱情山水,在遊山玩水之際,轉悲為喜,豁達不羈兩遊赤壁,寫下了兩篇《赤壁賦》。又如,時年已四十一歲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縣做太守期間,與弟弟蘇轍離別了七年,在中秋節,飲酒達旦,大醉。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謫官在外,逢中秋之夜,對月抒懷,隱約地表現了親人離別的相思,並對生活寄託了美好的祝願。

總之,蘇軾在屢遭貶滴之後,沒想消極,性格豁達樂觀的他,總能自我解脫。他的散文,縱橫雄渾,揮灑自如。他的詩詞,題材廣泛,景界闊大,一掃唐末五代以來的綺豔柔靡之風,被推為豪放之典範。

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浪漫新奇,語言豪放洗練,為歷來中秋詞中,千古之絕唱。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此詞氣宇軒昂,語言流暢,作者抒發了保衛邊疆的愛囤熱情,讀來真叫蕩氣迴腸。

赤壁賦,富含哲理,全之情景交融,如行雲流水,表現了自己不患得失的寬闊胸懷。歷來為人們傳誦。

我想作者不被貶謫,不會有兩遊赤壁,不被下到諸城作太守,不會寫出前後赤壁賦和水調歌頭這類宏篇大作來的。逆境造就蘇軾成為一代最傑出的文學家。

(手機出了點問題,本來昨晚就該發佈,可把老奶急壞了。)[捂臉]


鴻英22


人們常說“史家不幸詩家幸”,其實“詩人不幸”也是“詩家之幸”。

如果沒有亡國,李後主就還能與小周後纏綿,寫不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果沒有破家,李清照就還能與趙明誠賭書潑茶,寫不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如果沒有貶謫,蘇軾就還是蘇軾而不是東坡,寫不出“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尼采說:“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或許有些人在遭受不幸之後變成了庸庸碌碌的普通人,到也有一些人,像蘇軾,看透了人生,換來了青史留名。我們讀到這些作品時,感受到的那種感染力,正是他們重構自己人生的力量。


小書叔



如果只是草率的回答是或者不是,很簡單,如果要很審慎的回答,難度很大。因為,在中國古代史上,這類因政治上被貶遭流放而在文學上大放異彩的現象很普遍。

這種普遍性,讓這個本來只是關於蘇東坡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當然這也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論述空間和思考餘地。


如果未遭貶謫,蘇軾的文學成就會這樣高嗎?

蘇東坡自己其實是有回答的,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宋徽宗繼位後,大赦天下,蘇東坡在赦免之列。1101年3月,蘇東坡由海南儋州返朝,途經真州,遊金山龍游寺時已經是5月了。在金山寺,蘇軾看到了李公麟在10年前所畫自己的肖像還掛在正中。回顧一生,心潮難平,感慨萬千,無盡感慨湧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含淚帶悲的《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李公麟畫的蘇軾肖像)

作此詩時,蘇軾離去世只有兩個月,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好似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蘇軾回首了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縱有波瀾壯闊的忠義,也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了。在人世間漂泊了這麼久,如果你要是問我一生的成就和功業在什麼地方?那就在黃州、惠州、儋州吧。

此時的蘇東坡已經完全達到了自我解脫的境界,迴歸自然了,他想到的最得意人生經歷,不做禮部尚書時,也不是閥州、徐州、密州作知府時,而只是在被貶謫的三州。

寫到這裡,想到了曹雪芹的一句詩: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蘇東坡在嬉笑怒罵的表象深處,滿腹辛酸是無人能懂的,高處不勝寒的蘇軾,哪怕是在起舞弄清影,也是高冷而孤獨的。

所以對蘇軾來說,那最苦的三個地方,也是成就他的地方,因為,在這三個地方,蘇軾與山水對話、與清風明月對話、與歷史古蹟對話,也在夜深人靜時完成了與自己的對話。

不斷的被貶謫,不斷的流離失所,不斷的“身如不繫之舟”,蘇東坡屢次在絕望中重拾希望,在悲哀中走向豁達,我們同情他命運多舛,我們也慶幸他如此強大。

在龐大的古代文人貶謫群體中,蘇東坡是影響最大的。

我們要先粗略瞭解一下中國古代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貶謫文化。

貶謫最早應該在商以前,因為《尚書》中有“流宥五刑”的說法,一直到清末被廢除,歷經了幾千年。

貶謫是僅次於死刑的重刑,是體現皇恩浩蕩的一種慈悲政策。蘇軾受“烏臺詩案”的影響,也親身體會了皇恩浩蕩,這個皇恩,除了神宗皇帝,還有開國的高祖皇帝。因為當時御史臺的人是想在挖空心思要把蘇軾置之死地的。

在宋及其以前,貶謫流放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嶺南、湖湘、荊楚。這幾個地方,蘇東坡都有幸去過,而在那個時候,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文化中心都在黃河流域,現在的這些好地方,在當時還是蠻荒之地,人煙稀少,到處烏煙瘴氣。

(蘇軾在海南)

古代最著名的幾個貶謫文人,最早是屈原,他是第一個被貶謫還浪漫抒懷的文人,流放江南時所作《離騷》。在唐的元和、宋的元豐、元祐時期,流放了很多很多的人,其中有真的該流放的,也有遭受政治破害的,我們所涉及的是後一類。比較著名的有元和年間的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宋元豐、元佑年間的蘇軾、秦觀、黃庭堅等。

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蘇東坡了,作為中國古代貶謫文人群體中的傑出人物,他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共被貶謫三次。

古時候的這些貶謫文人,他們主要在抒發些什麼呢?

遠離政治中心,又是背井離鄉,就感覺理想破滅,壯志難酬,懷才不遇,內心憂憤,抑鬱難伸。於是,或寄情山水、或書信和唱,或直抒胸臆、或懷古喻今,心中憤懣噴發而出,訴諸筆端。蘇東坡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等千古絕唱,就是如此背景下產生的。

蘇東坡能夠不被貶謫嗎?

蘇東坡被貶謫流放,是其性格使然,我引用林語堂在《蘇東坡傳》用一個故事來說。

一天,一頓豐盛的晚餐之後,蘇東坡在屋裡欣然捫腹而行。他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之中何所有?在中文裡是慣於說“一肚子學問”。一個女人說是“一肚子墨水”;一個女人說:“你是一肚子漂亮詩文。”蘇東坡都搖頭說“不是。”最後,聰明的侍妾朝雲說:“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遂大笑。

(蘇軾與王朝雲)

跟隨了蘇東坡大半生的王朝雲是非常瞭解他的,蘇軾也一直都把她引為人生知己,後來朝雲死後,在為紀念朝雲而修築的“六如亭”上,蘇軾親撰對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是他最大的優點,也是他最大的缺點。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都是“不合時宜”的,屈原是這樣的,孤芳自賞不成功就成仁;李白是這樣的,輕狂清高看不起俗人;杜甫是這樣的,太過愁苦沒有一刻輕鬆;韓愈是這樣的,太過執著理想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蘇東坡更是這樣,反對改革派的極端也反對保守派的迂腐,直來直去兩頭碰壁。

而正是這樣的蘇軾,才是我們熟悉的蘇軾,不圓滑世故,不韜光養晦。一個完全放養本心的蘇軾才可能攀登上藝術的最高峰,與心靈對話,實現脫離世俗羈絆的超脫,他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靈魂才可能最接近“道”。

所以,雖然結論有些痛心,我還是固執的以為,蘇軾的被貶謫是必然的。

蘇軾是那個時代造成的一個傷痛,他還得感謝那個時代,換成中國古代的其他任何時代,蘇軾的命運可能會更悲催,或許在“烏臺詩案”中就光榮了。

如果沒有被貶謫,蘇軾可能是這樣:

或許是一個同樣偉大的文學家。畢竟蘇軾的作品,除了黃州惠州儋州的,還有許多傑出篇章,從他被貶謫開始,正是他人生的成熟時期,他無法壓抑的才情必然會噴發,如同有生命的火山,不在這裡噴發,就一定會在其他地方噴發。

在古代文學史上,李白、杜甫、歐陽修、王安石等一大批傑出詩人、詞人、散文家都沒有遭貶謫流放,一樣可以創作出流芳千年的作品。

(蘇軾的寒食帖)

或許是一個偉大的書法家。蘇軾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而且排在第一。他曾遍學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等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他自己都說:“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蘇軾晚年加之學問、識見的豐厚,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等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還可能是一個偉大畫家,還可能是其他的什麼家……在北宋,蘇軾是當之無愧的全才、通才,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獨特的文人氣質和氣度使得蘇軾的一切作品都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蘇軾在惠州)

當然,蘇軾再不濟,也會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當然,這樣的蘇軾就一點不可愛了,甚至有些面目可憎了。

結束語: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但是對蘇軾的一切猜想都非常吸引人,好像無論後人怎麼假設,這個豁達開朗的老頭都不會怪罪,他甚至還可能興致勃勃的參與進來,給你提供靈感,讓後人源源不斷的吸取他的人生智慧和生存哲學。

系統回顧蘇軾的一生,我們才愈加覺得他真是一個天才,只有天才才不會被苦難淹沒,也只有突圍苦難的天才才有穿越時空的智慧和豁達。


武哥說文,為您以史說文。期待點、批、評,圖片來自網絡,如侵請刪。


武哥說文


身臨其境賦華章,

苦雨腥風方斷腸。

感慨人生難盡意,

詩詞千載永留芳。








費玉山905


生活源於藝術,藝術出自生活。只有將人生沉澱為精華,生活才有滋味。人生只有經歷過失敗,才能更能理解失敗,更能沉澱其精華,去其糟粕,留其芳香,這就是人生的經歷。蘇東坡的作品大多是被貶而做,同時又不忘人生志向,急天下之所急,憂天下只所憂。就像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生活的磨礪,才能出這樣的高風亮節,宏遠志向。同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一種生活的嚮往,也是人生境界的一種昇華。正是有這種人生經歷,不忘憂國憂民之志,才不斷提升了自己作品意境,比李白的瀟灑多了幾分成熟,也就是有這樣的經歷,才提升了作品等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