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股價“上天入地”“網紅經濟”快車還能搭多久?

“萬物皆可賣,萬事皆可播”,李佳琦、薇婭等網紅直播帶貨不光讓各電商賺的盆滿缽滿,也讓紅利期早已過去的“網紅經濟”再度起飛。

在這一波浪潮中,原本被甩出賽道的“女鞋王”星期六成功搭上“網紅經濟”的快車,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市值業績雙雙翻倍的“壯舉”。

然而今年3月初的一次“炸板”,讓市場對於星期六的華麗轉型開始有了擔憂。對此,《證券日報》記者聯繫星期六,公司表示,“暫不接受採訪,相關情況以公司公告為準。”

法國SKEMA商學院(蘇州校區)客座教授於寶山則對記者表示,“星期六在原主業不理想的情況下去謀求轉型,短期來說對公司肯定是利好的,但是‘網紅概念’長期是否可持續,尚需觀察。從各種角度來看,目前炒作概念的目的是大於轉型考慮的。”

因“天地板”收深交所問詢函

去年10月開始,因為有了網紅概念的加持,使得星期六開始受到市場的追捧。按去年12月13日第一個漲停至1月17日股價最高(36.5元/股)時計算,星期六在25個交易日收穫了16個漲停,一月內漲幅超過330%,最高市值突破250億元。隨後,公司股價繼續高歌猛進,在3月2日至3月5日,星期六更是連續收出4個漲停板。然而,其上漲勢頭在今年3月初戛然而止。

2020年3月6日,星期六開盤強勢漲停後,尾盤突然出現“炸板”,2分鐘從漲停到跌停,振幅達到20%,股價跌至29.85元/股。此後,公司股價持續下跌,從3月6日至3月13日,星期六股價跌幅達到24.45%,報收25.06元/股,市值縮水至不足200億元。

針對此情況,深交所於3月6日當天向公司下發關注函表示,由於公司近期股價漲幅較大,要求公司對相關事項自查並作出書面說明。另外,深交所還要求星期六結合公司近三個月的股價走勢,補充披露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公司董監高和持股5%以上股東的具體減持情況、未來三個月申請解除限售情況等,說明是否存在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的情形,是否存在利用其他非信息披露渠道主動迎合“新零售”“網絡直播”等市場熱點進行公司股價炒作並配合股東減持的情形。

對此,星期六於3月12日回覆問詢函表示,自2019年12月以來,公司共接待8次投資者調研和媒體採訪,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疫情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及復工的情況、直播電商的行業概況及具體運作模式等。公司的轉型升級戰略早於2016年就確定並披露,通過近年來併購與自身經營模式的變化,不斷向“新零售”模式進行轉型,並不存在利用其他非信息披露渠道主動迎合“新零售”“網絡直播”等市場熱點進行公司股價炒作並配合股東減持的情形。

而公司在接待投資者調研活動以及通過“互動易”平臺上對投資者問題的有關回復,均為在符合公司信披標準的前提下針對有關公司經營業務問題的正常回應。

同時,星期六還表示,此次疫情預計在一定時期內會對公司部分業務尤其是線下銷售業務造成較大影響。此外,由於部分供應商延期復工、特殊交通管制、物流受阻等,前期對公司線上銷售業務的正常開展也將帶來一定影響。公司將盡一切努力來克服本次疫情對公司經營的影響,並結合疫情及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營策略,保障公司經營平穩運行。

“網紅經濟”快車還能搭多久?

公開資料顯示,星期六原主營業務為時尚皮鞋的生產和銷售。在2018年以前,星期六整體經營狀況欠佳,不光對內業績虧損存貨高企,對外謀求的幾次重大事項都以失敗告終。

2018年8月13日,星期六公告擬以17.88億元收購互聯網增值服務提供商遙望網絡。作為國內最早進入互聯網流量整合領域的企業之一,遙望網絡的社交電商服務業務尤其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2019年3月起遙望網絡作為控股子公司併入星期六合並報表。星期六由此搭上了“網紅經濟”的快車。

據星期六2020年2月28日晚披露的2019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9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22.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8.48%,實現淨利潤1.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71.45%。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遙望網絡還因“真假高管”一事進入公眾的視野。2020年2月19日,一場電話會議成為翻車現場。華創證券傳媒團隊邀請的遙望網絡高管“陳總”在投資者提問環節,被遙望網絡的董秘馬超當場揭穿,場面一度十分尷尬。馬超當場表示,“遙望中層出來的就沒有姓陳的。”並在最後擱下一句:“你等律師函吧!”

對此,華創證券在道歉之餘將原因怪罪於專家庫的問題,導致請來的專家身份沒有經過核實。而截至目前,該事件尚未有新的進展,不管是律師函還是反轉大戲都沒有出現。

就和上述事件中真真假假的高管一樣,星期六和遙望網絡目前所處的“網紅概念”賽道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公司的核心價值尚無法得到確認。

“目前,我們說的‘網紅’的價值大多在於個人IP,也就是粉絲流量。但是粉絲多不代表公司賺錢,最終還是要看是否能實現消費,而這需要有持續的消費體驗以及增值體驗。也就是說現在‘網紅’的盈利模式和核心價值都是不確定的,很多用戶數據以及反饋也無法採集和體現,市場上現有的大部分相關概念公司的價值和市場估值之間都有水分,是短時間炒作上去的。”於寶山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表示,“這種模式目前在中國是新的概念,進入門檻較低,行業標準和監管均未發展成熟,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相關概念的股票相應的也存在很高的風險,投資者需要理性對待所謂的‘網紅概念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