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還有沒有更多病例?”鍾南山曠世追問點醒我們,教育該這樣

如果要問小朋友們,此時,他們心中的“明星”是誰,不要做調查,事實已經證實,是鍾南山。

疫情以來,鍾南山院士收到了無數封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箋,那是無數顆跳動著感恩節奏的心,表達對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


“究竟還有沒有更多病例?”鍾南山曠世追問點醒我們,教育該這樣

百忙之中,仍然關注孩子們

當然了,院士也不會讓孩子們失望,他以自己行動和言語致敬、激勵孩子們。

其實關於鍾南山院士,我們已經瞭解了足夠多。

再瞭解一次的必要,在於更深入的人生他、學習他

2003年春天,非典時期,中國突發非典疫情,年過6旬的鐘南山站在搶救第一線,高喊:“把重病人送到我這裡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超越生死的信仰,成為了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長,他和眾專家一起定性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成為疫情的拐點。從此,大家聽從這位老人,呆在家裡,還表了決心”鍾南山讓我動,我就動。“

關於鍾南山院士,是什麼讓他閃耀光芒

嚴謹治學

治病救人

敏銳的知覺能力

超強的擔當力

英勇

堅持運動

仁愛

奉獻

求真

這些美好的字眼,只要做到一點,就足以讓一個人被矚目,但是鍾南山院士除了全部集結這些我們想到的,還有我們想不到的更多的閃光點,我們怎麼可以不愛他呢?

但是,有這樣一個細節,您知道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抗疫一線的親歷者,袁國勇教授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了這麼一段話,內容摘錄如下。

“究竟還有沒有更多病例?”鍾南山曠世追問點醒我們,教育該這樣

袁國勇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說

袁國勇院士把一個重要的情節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這樣的真實場景的在線,可謂良苦用心,與鍾南山院士寫給小學生的回信一樣,意義深遠。


“究竟還有沒有更多病例?”鍾南山曠世追問點醒我們,教育該這樣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

袁國勇院士在圈中也是以敢言和經驗豐富著稱。

鍾南山幾乎成了講真話的代名詞。



“真”,不斷地求真,代表了什麼呢?

他們重視真相,真相才是結果的出發點,治病救人,容不得半點虛假和不實,否則,可能會“草菅人命”。

面對擺在面前的“真相”,鍾南山院士不停地追問,追問,說明了什麼?說明他具有極強的知覺能力,他對眼前的“真相”產生了懷疑,他要獲取更加真的“真相”,唯有強大的知覺能力才能引導著他不懼“社會環境’,不停地發問。

我們敬仰鍾南山,敬仰的最高境界就是向他學習,他也如此期待我們的少年一代,能夠:

恰同學少年,願風華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正道。

這是對孩子們說的,但也是對我們這些孩子們的教育者說的,父母們,我們太該明白,我們的教育該怎麼做,才能使得孩子擁有鍾南山院士那樣敏銳的知覺能力了。

袁國勇院士的描述究竟點醒了我們什麼呢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知覺能力,這是使得孩子當下的學習和生活更加高效,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更加具有敏銳的感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必備條件。

感知覺能力發展關鍵期,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

所謂自然而然成長,就是該幹什麼的時候幹什麼。特別是小的時候,兩三歲以前,是孩子感知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而且他們靠的是感知覺來認識和思考這個世界,此時,他們沒有理性的思考,但是,對世界感覺系統維持著高度的敏銳。


“究竟還有沒有更多病例?”鍾南山曠世追問點醒我們,教育該這樣

走進大自然


這樣的高度的感知覺能力是人最初級別的能力,是最高級別能力,因為,感知覺才是思維的入口,被外界刺激後,找到思維的緣起靠的還是感知覺能力。很多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牛頓等都是具有敏感的感知覺能力和對自然界保持著高度的熱情。

孩子小的時候,多帶孩子見識外面的世界,多進入自然環境中,少我窩在家裡,少看電視,即使到了讀書識字的年齡也不要少了課外活動和生活實踐的。

別因為思維學習就荒廢了孩子的感知覺發展

讀書學習當然能增長知識,這些知識是以言語符號的形式進入人的知識系統,知識越豐富,對於以語言符號為載體的文字的思維就越快速。這一點,無可反駁。所以,就不能忽視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

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講,他們大部分思維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的特徵就是藉助於表象來進行思維活動,而表象就是孩子已經儲存的知覺形象的再現或者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孩子能知覺到的形象越廣博,他們的思維活動就越豐富,思維能力就越強,思維速度也就越快,思維就越有深度,就越能激活自己的知識。

感知覺發展和孩子的讀書學習是互相補益互相促進的,升學壓力再與未來聯繫緊密,父母都得給孩子擠出時間解放感知覺器官,眼睛、鼻子、皮膚‘觸覺等。

熱愛大自然,多帶孩子親近大自然

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確定和野生動物有關,要改變濫食和交易野生動物,管控是一方面,最為重要的一方面是敬仰自然,尊重世間一切的生命,這需要情感上的鏈接。

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帶孩子接觸自然,孩子從大自然中獲得樂趣,不但增強了孩子和大自然的感情,也使得孩子在與自然接觸的過程中提升了知覺能力、獲得了更多的知覺模型,對自然的理解更強就更加敬畏自然。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不僅僅指的是去爬山、趕海,小區外邊的公園、草地,小河、溼地等都是既方便又安全的去處。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風景,即使相同地方,每天去的感覺也會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