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故事之179:應姓,來源於姬姓、官位、少數民族


應姓來源有四個:一是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二是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樂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三是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門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四是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


尋根 | 百家姓故事之179:應姓,來源於姬姓、官位、少數民族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將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今河南平頂山新華區滍陽鎮),稱應侯,伯爵,建立了應國。


在應侯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國名號為姓氏,稱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應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樂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應樂史,亦稱應人、應師,就是在王族宮廷樂隊中執掌演奏應鼓,不包括編鐘、編磬等成套大型組樂。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春官·小師》中記載:“擊應鼓。鼙也。”在典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中也記載:“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後泛稱小型打擊樂器的演奏樂師,這在典籍《樂書》中,對應樂史給予了更詳細的解釋:“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


在應樂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門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應門史,就是專門職掌君王出入之門的官吏。西周時期,君王出入之門為正門,君王是“應天之命”而為人君,因稱天子,天子行走之門就是正門,因此稱應門,負責守衛、管理應門的官員就是應門史,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在史書中記載:“天子之門曰應門。”在《詩·大雅》中有“乃立應門”之語。


在應門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門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歷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漢姓為應氏者。翔實情況,仍需考證。


傳說大禹治水事,曾受應龍的幫助,其後人為紀念,自稱為應氏。


第五個淵源


河北涿鹿縣黃帝城遺址,傳說黃帝令應龍擒殺蚩尤於此地。


尋根 | 百家姓故事之179:應姓,來源於姬姓、官位、少數民族


得姓始祖


應姓始祖,為應侯,字伯爵,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封四子姬達(出自雍妃)為應侯,爾後立國為應國(今河南省寶豐以東、魯山東南及平頂山市區、葉縣、郟縣、襄城一帶),並以鷹為族徽,子孫以國為姓。姬達更名為應叔,字儒林,號仁壽諱韓,即應氏太始祖。應叔等先祖們在應國曆經350餘年的治國安邦,創造了西周時期應國的輝煌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


遷徙分佈


“應”姓原主要集中分佈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及項城市北50裡、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永康市芝英鎮及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貞東部及山東省蓬萊市鴨灣,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在外者,遍佈國內各省。


1.遼寧普蘭店:遼寧省普蘭店市城子坦鎮金山村應屯有應氏家族聚居。


2.吉林東豐: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東豐鎮有應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縣黑龍潭鎮老應等村應氏家族聚居,古稱潁川,距應國墓地甚近,應氏嫡傳,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之傳說。


4.河南南陽:南陽市新野縣上莊鄉樊灣村有應氏家族聚居,族譜或已丟失。


歷史上應姓的分佈與遷徙


宋朝時期,應姓大約有5萬8幹人,其時浙江為應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應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時期,應姓大約有11萬8幹人,浙江仍為應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江蘇、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當代應姓的分佈與圖譜


當代應姓的人口大約有60萬,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應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態勢。如今應姓的第一大省仍為浙江,大約佔全國應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西、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應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皖贛閩大部、臺灣北部、湖北東端、雲南中部,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8%,居住了大約67%的應姓人群。在臺灣大部、福建南端、粵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蘇北段、河南東部、山東大部、廣西東端和西段、雲貴川渝大部、黑吉東部、遼寧大部,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2%~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9%,居住了大約27%的應姓人群。目前根據鄱陽應根生和浙江應衛強統計數字顯示,應氏聚居村落已900餘個,其中浙江省500餘個,浙江已外省份400餘個。


尋根 | 百家姓故事之179:應姓,來源於姬姓、官位、少數民族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25—220)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淮陽郡:西漢漢高祖劉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城在陳州(今河南淮陽),漢惠帝后改為郡,其時仍為國,至漢成帝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淮陽市、鹿邑縣、太康縣、柘城縣、扶溝縣一帶地區。東漢朝章和二年乙酉(88年)改為陳國。隋朝大業年間(605—618)及唐天寶、至德年間(742—758)又曾多次改陳州為淮陽郡。


堂號


應祖立有祖訓:“天下應姓是一家,四海兄弟分堂立”!


汝南堂:也叫汝南第,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淮陽堂:漢初,應曜在淮陽山裡隱居。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露了一下面。當時的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擇善堂:浙江省縉雲縣三溪鄉西應村應氏祠堂,堂號為“擇善堂”。語出《論語》。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應氏宗祠,堂號為“燕翼堂”。“燕翼”的意思,就是希望散居在各地的子孫們,都能像燕子回巢一樣,回到祠堂,來看看祖先居住的地方。每年結合祭掃活動,都要舉行對年滿16歲青年進行成人節教育活動,向青年學生講述前賢典型故事,介紹“燕翼堂”牌匾的來歷,要求青年學生牢記祖訓,不忘故里家鄉。


報本堂:浙江省寧波市古慈城應氏宗祠,堂號為“報本堂”。


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應氏大祠堂,堂號為“徵德堂”,是祭祀芝英地區應氏祖先的場所。


尋根 | 百家姓故事之179:應姓,來源於姬姓、官位、少數民族

《老舊廠房改造》圖片徵集

你有老舊廠房改造好照片卻愁無人欣賞嗎?你還在為找不到老舊廠房改造的故事分享平臺苦惱嗎?快來投稿吧!劃重點!!!請睜大眼睛投稿方式:你可直接將清晰的電子數碼照片/精彩故事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北京智信文化產業研究院

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主管,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新型智庫。首席顧問、名譽院長羅鈞曾任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研究院理事長劉明清曾任十二屆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院長曹保印出版專著60部,並被譯成多國語言。


尋根 | 百家姓故事之179:應姓,來源於姬姓、官位、少數民族

特別提醒:本公眾號所刊發稿件均用於內部交流使用,並在顯要位置註明文章出處和來源,若涉及版權,或版權人不願意在本平臺刊載,請版權人可聯繫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尋根 | 百家姓故事之179:應姓,來源於姬姓、官位、少數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