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普魯斯鱷

鱷魚,迄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防禦、武器屬性爆表的冷血動物。現存體型最大的鱷魚是鹹水鱷,不過無論野生的還是圈養的,它們的體長最多隻在6米左右。而追溯其祖上那些史前巨鱷,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若看過探索頻道《Discovery》的同學,或許都以為帝鱷是史前第一巨鱷吧?但事實上,

普魯斯鱷才是真正的“鱷魚之王”。

普魯斯鱷屬於鱷目短吻鱷科下的凱門鱷亞科,也叫“史前凱門鱷”,是現存凱門鱷的表哥,生活在800萬年中新世時期的南美洲。

普魯斯鱷的化石最早在1892年被巴西植物學家巴博薩-羅德里格斯發現,隨後他將其命名為普魯斯鱷,模式種為巴西普魯斯鱷。迄今為止,古生物學家共發現有三個品種:巴西普魯斯鱷、內華爾普魯斯鱷、米蘭達普魯斯鱷。

為什麼說普魯斯鱷才是真正的“鱷中之王”呢?因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像恐鱷、帝鱷、普魯斯鱷這些史前巨鱷的體型也不斷縮水。根據眾多化石研究在配合現代鱷魚頭與身長比例,普魯斯鱷最合理的體長是10米、體重為5.5噸。不過已知發現的普魯斯鱷達到這個體型的個體(9個10米級)相當之多,相信它們的種族上限絕對不止這麼大。

帝鱷則從12米數據縮至為10米,而恐鱷的體型則比帝鱷和普魯斯鱷是略小一號的。根據推測,普魯斯鱷每天至少要攝食20公斤的食物,是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鱷魚。

“鱷魚之王”光有體型還不夠,比如帝鱷那長嘴不能發動“死亡翻滾”,變成了漁夫,只能捕食一些大魚和烏龜,不再是生吞恐龍的恐龍殺手。從發現的化石可以看到,普魯斯鱷腦袋長度近1.5米,寬度接近1米,屬於腦袋大、身體粗的寬吻型鱷魚,這種鱷魚比窄吻型的帝鱷更擅長搏鬥、攻擊力更強。

根據2015年《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卷》一份研究報告,通過頭骨建模推測出普魯斯鱷的咬合力高達69000牛頓(現存地球咬合力最強的動物為鹹水鱷,16460牛頓),相當於7噸的力量,僅次於巨齒鯊。

另外研究顯示,“死亡翻滾”這招對會對頭骨產生極大的壓迫。為了解古代鱷魚的頭骨是否足以承受這種力量,科學家對16種現存的鱷魚和幾種已滅絕的鱷魚進行了建模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史前鱷魚中只有恐鱷和普魯斯鱷的頭骨結構滿足使用這招的條件。

而且普魯斯鱷的下頜極其強壯,如此強的頜骨結構再加上較靠前的碎骨齒,研究人員猜測它是為了捕食大型硬殼動物,如殼長2-3米、數噸重的側頸龜。側頸龜是目前發現的地球史上最大的陸地龜鱉目動物(生活在距今1000至500萬年前的南美洲),根據不完整的化石推測,其體長約為5米左右(龜殼長度3.3米)、重約6噸,唯一天敵便是普魯斯鱷。

這麼大的巨型龜類可不是誰都能啃得起的,或許普魯斯鱷捕食成年駭龜,但將未成年的駭龜當餅乾一樣吃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或許普魯斯鱷生存在新生代見不到食肉恐龍的緣故,所以普魯斯鱷的名聲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帝鱷及恐鱷。

滅絕

儘管普魯斯鱷所處的南美洲沒有什麼天敵且食物豐富,但是它們依然在中新世晚期滅絕。讓它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體型越大,越過於依賴環境,環境一旦被破壞,它們就會首當其衝。中新世晚期,亞馬遜地殼運動摧毀了普魯斯鱷的生存環境,之後便走向滅絕。而普魯斯鱷也成史前最後一批巨鱷,至此地球再沒有出現過超10米的鱷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