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市餘店鎮花田故事娓娓來——廣水加快建設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

2018-11-09 16:21 荊楚網

一塊花田帶富一方老百姓,一則故事講述一個新農村。

“看,這沿路全是菜籽花田,到明年春天就開花啦!”11月7日上午,秋雨霏霏,飄飄灑灑,筆者踏著金黃銀杏從廣水市城區趕往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項目基地,餘店鎮古城村第一書記陳永平指著路邊的花田介紹道。

陌上花開爛漫語,蓮葉河田緩緩歸。“花田故事”位於廣水市餘店鎮中部,這裡正在打造集生態農業、藝術田園、農耕文化體驗、傳統手工作坊、主題娛樂、休閒康養、旅遊度假於一體的現代化創意田園綜合體。“花田故事”總面積約8000畝,建成後將構建電商物流和旅遊人流雙互通,把本地優質農產品帶出去,把鄉居養老優質客戶引進來,預計能解決500人固定就業、1000人流動就業。

“感覺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這幾個月來,古城村村民臉上笑容越來越多,對以後的生活有了更多展望。這裡的花田故事要從2018年春天講起。

廣水市餘店鎮花田故事娓娓來——廣水加快建設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


“花田故事”遊客中心鳥瞰圖。通訊員供圖

 進省會尋銷路竟碰出“火花”

“轟轟轟……”沿著餘店鎮街道往“花田故事”一路走來,多部剷車正在忙著平整路面。“這是政府投資500餘萬元專門為‘花田故事’修建的9公里循環公路,建成後路面寬度最高達8米。”廣水市餘店鎮鄉村振興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石澤四指著正在拓寬的路面說。今年3月,“花田故事”尚未談妥,當地已先知先覺鄉村振興的良機,抽調了6名骨幹組成餘店鎮鄉村振興指揮部。

指揮部不遠處,一棵千年松柏傲然挺立,大片油菜花苗在風中搖曳,泛起希望的綠色。投資客商蔡君滿心歡喜地置身田野,將他的“花田故事”向筆者娓娓道來。

人勤春來早,春來人更勤。春節剛過,廣水市餘店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無暇感受過年的餘溫,馬不停蹄趕往武漢,為該鎮特色產業“三白”蔬菜拓展銷路。也是從那天起,“花田故事”埋下了伏筆。

“我被他們的熱情感動了!”回憶起初識廣水一班人的時候,蔡君顯得十分動容。政府代表為“三白”蔬菜找銷售路子的同時,還帶著鄉村振興的夢想和“田園綜合體”的初步設想。“要讓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開開心心工作,高高興興養老。”餘店鎮黨委書記吳軍的這句話讓蔡君印象深刻,他決心要加入鄉村振興這個偉大事業中。

蔡君當機立斷,清明節期間,他帶領武漢米團營養科技有限公司團隊實地考察了餘店鎮古城村及周邊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覺得必須“有所作為”,並且“大有可為”。

餘店鎮位於廣水市西北部,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三白”蔬菜主產地。境內有西周時期的古城畈遺址,生態環境良好,田園風情醇厚。

“我自己也是一名黨員,鄉村振興不能全丟給黨和政府,利國利民的好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蔡君在與廣水市委書記黃繼軍交流之後被深深觸動。廣水市委市政府與武漢米團公司一拍即合,從此,以古城村為中心的花田故事田園綜合體開始落地建設。

 有事做有租收還能住新房

古城村的晚秋,天氣驟涼。但隨著秋風拂過,翻起一波波金黃色的稻浪,讓人倍覺溫暖。在遠處的稻浪裡,幾個身影若隱若現。50來歲的李合正穿梭在田梗除草,為即將到來的收穫做準備。他自小身體底子不好,但在田裡幹活的人中,數他最賣力。“我在這裡幹活,一天能掙120元,明年就能‘摘帽子’啦!”

李合想摘的“帽子”不是幹農活的草帽,而是貧困戶這頂“帽子”。他原本是個小菜農,平時自己在家種點菜,拿到集市上賣,收入微薄。李合與妻子皆患有慢性病,日常買藥花銷較多,幾年前被認定為貧困戶。但李合不幹了,“我是愛生病,但手腳都很利索,一定能憑自己的雙手養活全家。”他信誓旦旦,誓以好逸惡勞為恥。有脫貧信心的李合被蔡君看中,請他到“花田故事”打零工,抽水、除草、割稻……他都肯幹。如今他的收入漸趨穩定,明年就能從貧困戶隊列中脫離出來了。為了鼓勵貧困戶自力更生,經與餘店鎮商量,“花田故事”專門對建卡貧困戶勞務工資上浮10%。

除了李合外,附近村莊裡還有很多農民在“花田故事”找到了工作。古城村村民何潤吾是一名老黨員,雖年事已高,但也在“花田故事”裡幹些輕鬆活。“咱們家鄉就要變得更美了,我能出一份力是一份力。”今年6月,村裡開大會商討建設“花田故事”,第一個站起來表態支持的就是何潤吾。

對於建設“花田故事”涉及到的土地和房屋問題,村民各執己見,爭執不下。雖然古城畈土地大多荒著,房屋大多空著,但是突然說要在自己的“地盤”搞別的,村民們一時難以抉擇。“鄉親們,咱們的地和房子放在那又拿不到錢,何不租給人家去經營呢!經營好了,在外面打工的鄉親們可以回家賺錢,古城美了出名了,咱們跟著受益。”何潤吾和指揮部的幹部們一起給大家做工作、作表率。

“絕不讓老百姓吃虧。”當地政府計劃在“花田故事”內建週轉房,給古城村村民免費居住。如今,古城村超過80%的房屋出租給了“花田故事”,土地流轉1200畝,山林流轉1207畝,流轉金已經發到村民手中。

村民們對村子即將變花田充滿期待,還編了一句順口溜口口相傳——“有花有田有故事,靠你靠我靠大家。”

 興田園講故事欲尋回“初心”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在筆者與蔡君交流過程中,他頻繁提到要“以農為本”。

“有機大米真好吃,下次我要親自去‘花田故事’體驗豐收的感覺。”武漢米團進駐古城村半年多,進展迅速,種植加工的有機大米已經銷往武漢等地。一些客戶聽說“花田故事”建成後有生態農業體驗項目,都興致頗高,表示一定要“身臨其境”才過癮。

除了以農田勞作為中心的田間互動體驗外,“花田故事”還會設置農耕親子項目、拖拉機駕駛、挖掘機體驗、插秧育苗、打穀揚場等等,配合現代農田景觀,形成互動體驗型的大地景觀。身懷傳統技藝的農民也能在“花田故事”一展絕活,比如納鞋底、剪紙、年畫、鐵匠、木匠、熬糖、臘貨等,皆可現場展示與銷售。

“我們不拆一座外牆,保留原汁原味。”古城畈的房子大多是紅磚牆,在不改變外部結構和紅磚記憶的前提下,加入了玻璃元素,讓屋頂 “懸浮”起來,既能與陽光白雲對話,還能與住在這裡的人對話。

一間房、一堵牆、一塊田、一口井、一家人,各自存放著深深淺淺的故事:爺爺奶奶的輝煌或艱辛,青年懵懂越牆牽手的心悸……民宿房子的主人會“現身說法”,親自講述自家的故事。故事不一定驚天動地,故事的主人公並非都居功至偉,但是平凡、真實、家族流傳的故事,一定是最打動人的。這就是“花田故事”的初衷:田是以農為本;花,意味著景觀、旅遊;故事則是文創,是藝術田園村落的靈魂。

“種子已經全部種下,只待花期到來。”古城村第一書記陳永平興致勃勃提到,“花田故事”明年將舉辦首屆“大別山菜籽花節”,遠方來的客人可沿途觀賞逾千畝花海。

“明年春天,記得來‘花田故事’看花!”

(通訊員 彭曉華 夏雨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