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為什麼授予曾國藩一個漢族官員“節制四省”的軍權?曾國藩又為什麼一再拒絕?

教育佳人


清政府軟弱無能,作為朝廷正規軍的綠營毫無鬥志全是殘兵敗將,將帥有能力的少之又少,不得不依靠曾國藩所帶的湘勇,但是當時清政府重用漢人統帥出於無奈,而作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亦深知此中緣由,所以一再拒絕!


北斗實驗室小胖


太平天國的暴動,將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推到了歷史的前沿舞臺。曾國藩以仕入政,再以政仕軍,撐起了晚清的半壁江山。可以說,曾國藩以一人之力將腐朽破沒落的大清帝國強行延長了幾十年。

言歸正傳,這裡從曾國藩掌四省之權開始。1861年9月5日,經過為期兩年多的浴血苦戰後,曾國藩的湘軍終於攻克了重鎮安慶。朝廷為了獎勵曾國藩,不但給他加太子太保銜,還再次給他擴大權力,“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這個權力有多大呢?這個在清政府期間,漢人以前權力最大的當屬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和嶽鍾琪,但對比起曾國藩的這個四省督辦,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已經達到了權力的頂端,但還不是頂峰。面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當時包括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國荃等一干封疆大吏都曾勸曾國藩趁勢反了滿清,以興漢室。那曾國藩是怎麼想的呢?面對大家的勸返,曾國藩寫了一副集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副集聯上句取自蘇東坡詩中的一句話,下聯是王安石詩中的一句話,曾國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對天成! 上句出自蘇軾詩:“芙蓉仙人舊遊處,蒼藤翠壁初無路。戲將桃核裹黃泥,石間散擲如風雨。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天照海花無數。花間石室可容車,流蘇寶蓋窺靈宇。”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詩:“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閉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那麼這兩聯到底是說的什麼呢?竟然能讓一場群情洶洶的謀反消弭於無形!下聯“流水高山心自知”還比較容易理解,關鍵是上聯這句“倚天照海花無數”。“倚天”是站在絕高之處。能背倚長天,可見其高,一個人站在絕高之處,面對的卻是容納百川的大海,這時候該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陽光照在大海上,可謂氣象萬千。雖然氣象萬千,因為觀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詭、再驚人、再誘惑的景象,也不能動搖其志、動搖其心,所以下聯有曰“心自知”,而這種自知之心實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窺見的。  

曾國藩這副對聯依然說的是自己決不造反的決心,並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說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堅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無數”一般的絢麗景象對我是沒有誘惑力的。

為表明心跡,晚年的曾國藩急流勇退,辭去了一切官職,從此只賦文作詩,可見曾國藩的晚年,是成就了他自己心目中的“聖賢”,這是他的夢想,也是他的追求。


萬年蟲子


雖然現在對曾國藩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穩定國家統一的功臣,他對中國近代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最早主持翻譯西方書籍,進行工業建設的官員,這對後來的一些青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畫像

曾國藩訓練湘軍,抵抗太平天國

曾國藩是在道光十八年參加科舉,中試後步入仕途,後來拜入軍機大臣穆彰阿門下,一路平步青雲,從翰林院庶吉士一路升到了兵部右侍郎(從二品),他最初參加科舉時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同進士出身,如果按照這個成績,大多數人混到退休頂多也就正四品,所以曾國藩的升遷速度是非常快的。

真正讓曾國藩青史留名的事件是太平天國運動,咸豐二年曾國藩因為喪母回家守孝,一年前洪秀全在金田村組織起事,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咸豐二年時太平天國已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咸豐皇帝雖然在全國各地抽調八旗兵,綠營兵來平叛,但是荒於訓練的清軍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太平天國運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清政府開始讓地方組建團練抵抗太平軍,曾國藩也響應號召組建團練,靠著在家鄉的人際關係,曾國藩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組建了一支五千多人的隊伍,也就是後來著名的湘軍,又經過了一年多的嚴格訓練,咸豐四年,湘軍對太平軍發動了進攻,按照曾國藩的想法,這次出征必定手到擒來,結果湘軍大敗,曾國藩差點被逼到投水自盡。

湘軍又整頓了兩個多月才再次出擊,這次還算順利,打下了嶽州和武昌,因為太平天國運動以來,清軍還沒有像樣的戰績,咸豐皇帝聽說武昌收復之後高興壞了,直接讓曾國藩代理湖北巡撫,這個階段的太平軍還是很強的,曾國的組建水師和太平軍交戰,一百多艘戰船被毀,曾國藩差點又自殺了。

湘軍水師

咸豐六年開始,轉折點到來了,太平天國內部先亂了,洪秀全,楊秀清的矛盾不斷激化,天京事變發生後,太平軍實力嚴重下滑,清軍加快了攻勢,九江,安慶相繼被湘軍攻下。

曾國藩奉旨督辦四省軍務,送分題?送命題?

咸豐十一年是動盪的一年,太平天國勢力還在佔據著南京,以及東南的多個省份,這年七月咸豐皇帝駕崩了,年僅六歲的載淳登基,兩個月後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控制了政權。新上臺的領導層急需穩定住局面,而這時他們在南方能倚重的人,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都是漢臣。

所以在咸豐十一年末,曾國藩接到了朝廷旨意,命他督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注意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接著下達了和太平天國決戰的任務分配,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負責打南京,左宗棠平定浙江戰亂,李鴻章平定江蘇戰亂。清政府此舉並非真的讓曾國藩一人督辦東南四省軍務,而是有意的設置讓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三人互相節制。

浙江,江蘇一直是稅賦重地,清政府的統治者怎麼可能真的放心讓漢臣督辦四省軍務,但是太平天國平叛正直關鍵的時期,用人不疑的氣度還是得有,所以下旨讓曾國藩督辦四省軍務,傳達的主要意思是表達對曾國藩的信任,適當放權也有助於平叛。

曾國藩混跡官場二十多年,朝廷下旨讓他督辦四省軍務,表面上看無比風光,實際上危機四伏,清朝的年羹堯就是個例子,這一道聖旨實際上就是燙手的山芋,能推當然得推掉,否則難免日後將會引火燒身,最後曾國藩還是接了旨,但在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國藩很快就主動提出解散湘軍,目的就是為了讓朝廷放心,明哲保身罷了。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鎮壓太平軍,可是始終未能如願。

為此,清政府頒行了獎勵團練的旨令,力圖通過各地的地主武裝協助官軍打擊、遏制,乃至消滅太平軍。於是,咸豐二年 11月,曾國藩奉清政府之命到湖南辦理團練。

一、肅順倒臺,曾國藩仕途依然。

在辦理團練的過程中,曾國藩的功績、作用不斷得到清政府的認可。

清政府的正規部隊江南大營崩潰後的咸豐十年(1860年)四月,清政府委任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僅僅是“署理”。後在肅順的竭力諫言下,清政府於當年六月實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而且加欽差大臣頭銜。

咸豐十一年(1861年),由於肅順的鼎力舉薦,清政府開始考慮把鎮壓太平天國的任務交給曾國藩,讓他統領湘軍。

肅順(像)

曾國藩得知有關情況後,以其特有的機警,對肅順的賞識、推舉沒有任何表示。

當咸豐帝去世,慈禧、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查抄肅順家產時,發現了許多朝野文武大臣與肅順交往的信件,卻沒有發現曾國藩寫給肅順的隻言片語,這引發了慈禧的讚歎:“曾國藩乃忠臣”。



曾國藩(像)

二、奕訢當政,曾國藩節制四省。

政變後不久,奕訢就奏請兩宮太后,委任兩江總督曾國藩節制江南四省的軍務。


奕訢(劇照)

奕訢如此作為,一則是想表明新政權對曾國藩的信任,比肅順當政時的咸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時,肅順雖然推重“湘賢”,但又同時設立江南、江北大營以分湘軍之功。奕訢當政後,不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完全由曾國藩節制四省軍務。

這說明,朝廷已經徹底放棄了對正規八旗、綠營軍的幻想,決心充分挖掘漢族地主武裝中蘊藏的巨大潛力。

二則是認識到了太平天國的嚴重危害性,大有傾覆大清王朝的可能。

當時,太平軍佔據江北重鎮廬州,與捻軍協同反清。而且,洪秀全正全力向財富之區蘇、浙進犯。在早已佔領蘇州、常州的基礎之上,後又相繼攻克嚴州、紹興、寧波和杭州,上海附近的的吳淞口、松江等地也已警報頻傳。


戰鬥中的太平軍(劇照)

此時,湘軍雖已佔領安慶,但整個形勢仍不容樂觀、十分緊迫。如果前敵各軍不能做到團結協作、凝心聚力,不改變以往各自為政、互不救援的惡習,後果不堪設想!

發起進攻的湘軍(劇照)

為此,清政府詔命曾國藩節制四省軍務,也就是授予他前敵指揮大權,給予他軍事上的機變處置權。

三、太后嚴旨,曾國藩“勉強”受命。

儘管曾國藩對朝廷此舉非常認可,且為了有效抗擊太平軍早就圖謀此權限,但真接到朝廷的聖旨後,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朝廷收回“節制四省軍務”的成命。並鄭重其事地申明理由,說,“權位太重,恐開爭權競勢之風,並防他日外重內輕之漸”。

曾國藩是理學家,洞察現實;為官多年,熟悉清廷的人事運作規制。他知道,大清王朝對漢族官員一直是嚴防死守,有著明確地任用限制。大清開國以來,漢族官員職任巡撫、總督的有,但掌控重大軍權,乃至身兼四省軍權者還沒有。

“權重足以致禍”,曾國藩對此有著深刻地理解。但清政府為了表明對他的破例倚重,令其感恩圖報,全力以赴地剿滅太平天國,收復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奕訢的奏請下,兩宮太后斷然鈐發上諭:“若非曾國藩之悃忱真摯,亦豈能輕假事權?”、“望以軍務為重,力圖征剿,以拯民於水火”。並嚴令曾國藩不得再請辭。


奕訢與慈禧(劇照)

至此,曾國藩才“勉強”接受了四省軍權。但同時上奏表示,今後要更加努力地盡忠報國,每隔十日奏報一次軍情,以免“朝廷謹念”。

這樣,曾國藩把自己的“誠惶誠恐”、和順恭謹一併“上奏”給了清政府。

得讓人家用著放心啊!因此,曾國藩說:混跡“官場”,行走“仕途”,“不能不自省、察人”。


老王頭談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曾國藩(1811——1872),湖南長沙人,中國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官拜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生 一等毅勇侯。曾國藩之崛起很大原因跟天平天國運動有關。

1852年,天平天國運動已席捲了半個中國。而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八旗軍早已腐敗無能不堪一擊。為此清政府頒發獎勵組織團練,以地方武裝來遏制天平軍的發展。於是曾國藩就回湖南組織‘湘軍’,嚴肅軍紀,日夜操練。很快,1854年‘湘軍’開始出動,正面和太平軍作戰。經過多年征戰,1861年12月,‘湘軍’攻陷安慶,曾國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總領皖,浙,蘇,贛四省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一時權力達到頂峰,無人右出。

但隨後打敗太平軍後,曾國藩再三請辭,並主張‘湘軍’裁兵。這讓後世之人十分不解。因為此時清政府早就腐朽不堪,搖搖欲墜,滅亡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此時‘湘軍’實力雄厚,士氣正旺。這麼一隻虎狼之師,正是推翻清廷還我漢人大好河山的絕佳機會 ,其屬下所有將領都多次力勸反戈。曾國藩不僅沒聽,還以盡忠而上報自剪羽翼。曾國藩到底怕什麼。

其實瞭解了曾國藩的出身,可能就明白了。曾國藩出身農耕之家,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周禮》《史記》。其一生深受封建正統儒家思想影響,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以裴度,王陽明為榜樣 ,忠君愛國,忠孝節義,更怕後世之人扣上“亂臣賊子”的罵名而毀了一生的名譽。再者,當時清政府雖然重用他,但並不是不防範他。像左宗棠就被清廷的挑唆和他關係緊張,顯然是讓其互相制約。還有李鴻章的‘淮軍’,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鐵騎以及洋人的部隊都虎視眈眈,互相提防。這些因素曾國藩不會不考慮,沒有壓倒一切的絕對實力,對於曾國藩這樣的老成持重的又特別在意名譽的人來說,自然不會冒險反戈。但不管怎麼說,曾國藩終其一生,後世之人推崇備至,尤其是其軍事思想影響深遠。


史客不輕鬆


曾國藩據湘軍平亂而居功至偉,清政府授予其介質四省軍權的官職,一是為了表彰其軍功,再試探其心機是否要造反。一再拒絕是他太過聰明。他知道良弓藏,走狗烹的道理。所以解散湘軍,向清政府表達其忠心。後得以善終。


古城奎叔


 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曾國藩是理學家,在文學上主張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有《曾文正公家訓》行於世,其奏疏,信札、詩文輯為《曾文正公全集》


曾國藩的不同人生階段,所取得的官職是不同的。早期的曾國藩,將心思花在學術研究,考取功名上,這也是當時大多數文人唯一的出路,從中進士到進入翰林院,在受到賞識後連連升官,在內閣學士和刑部侍郎上都任職過一段時間。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曾國藩在家鄉興辦團練,用來為抗擊農民起義做充足的準備,雖然在當時曾國藩似乎與朝廷脫開關係,並沒有擔任正式的官職。但是曾創辦的湘軍是脫離於朝廷的團體,而曾是整個軍隊的統帥,兵權在握的曾國藩,自然不需要再向朝廷謀求一官半職。也就是這個時候,曾有了稱帝的念頭,但是隨後冷靜的曾國藩馬上否認了這個念頭,當務之急是全力圍剿太平天國運動。

  慈禧上臺後,曾國藩擁有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官銜,兩江總督,掌管軍權,在和平的年代,我們需要軍隊維護和平,在動亂年代我們需要軍隊報名。此番任命,正合曾國藩之意。天京的攻克,和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密不可分,曾國藩立了頭等功,武英殿大學士的職位也就顯得名至實歸。在處理天津教會案件的時候,曾國藩激起了英法的憤怒,他強硬的態度讓清政府吃了不少苦頭,李鴻章代替曾國番的職務在這個位置上做了幾年。曾國藩重新回到兩江總督,卻也物是人非,找不到當初那份親切。清政府在後來加封諡號“文正”給曾國藩,可以說是對他個人能力的最高嘉獎。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臨危之際,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裡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儘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慾。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淨,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

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閒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小女兒曾紀芬1852年出生在北京賈家衚衕曾國藩寓所。曾紀芬的外孫周麒說:“外婆是曾國藩最小的一個女兒,湖南人稱之為‘滿女’。曾國藩對家人十分嚴肅,只有對‘滿女’不一樣,非常疼愛她。”

滿女12歲時,曾國藩給她看相,然後很滿意地對夫人說:“滿女是阿彌陀佛相。”曾國藩看得很準,小女兒果然在幾個兄弟姐妹中最為長壽多福。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飢餓之中的責任。

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穫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餚,穿必錦衣繡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

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鍊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飢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餘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餘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捻鬚頷首微笑的


鐵桿軍迷


一場席捲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將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曾國藩推到前臺。曾國藩搖身一變成了手握十萬大軍的封疆大史。

在大家印象中,曾國藩是晚清的忠臣,也是一個權力很大的人,大到有很多人勸他稱帝,但是到底大到了什麼地步!今天和大家說一說。

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席捲大半中國,清軍由於多年的腐敗,已根本無法抵擋,那時號稱能徵貫戰的八旗子弟已經完全墮落了,戰鬥力只有招架之功了,很多士兵還染上吸食鴉片的嗜好,雖然處處提防漢人,但最終滿清政權也無奈的把希望寄託在漢人身上,在咸豐帝被太平軍打的焦頭爛額時下令,在籍的官紳可自行在家鄉,招兵買馬,操辦團練來低抗太平軍。當時曾國藩就被派到了家鄉湖南。

曾國藩也用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招兵方法,大招同鄉和親友,這種裙帶關係,只要死一個,就會激起一隊人的憤怒。這也是著名湘軍的一大特點,這支軍隊完全聽命於曾國藩一人。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當時的太平天國正初在上升期,在個各戰場都是所向披靡,見誰滅誰。咸豐直屬的武裝江南大營就被太平軍以鍋端了。這讓皇帝想讓湘軍啃啃硬骨頭,自己的直屬部隊吃肉喝湯美夢破碎。皇帝也明白這時候再計較要打到北京,無奈放權,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這時候基本上大江南北的軍隊都歸曾國藩節制。

等到慈禧太后上臺後,馬上又給曾國藩放權,任命他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這四個省基本就是他說了算,過倆月慈禧太后為了攏陏漢臣,為了給她賣命,加封曾國藩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

等到湘軍攻佔天京,太平天國大事已去,塵埃落定的時候,曾國藩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實權派,對清政府來說就是一條捤不掉的大尾巴。當時朝庭一共設有八個總督,十五個巡撫,湘軍就有五個總督九個巡撫。這兩個官職在當時都是實權派,也就是說曾國藩不但有軍權,同時地方財政大權也握在手上。

如果換做任何一個人到了這個位置上,不定頭腦發熱揮師北京,那麼清朝也就早亡了。但是曾國藩沒有,對那些勸進的人也都統統不加以理會,他的行事作用也對得起他的諡號一一文正。


徐國華


曾國藩是個善於做人,尤善於做官的人,更善於識人,譽之則為治臣之能臣,毀之,又稱為曾剃頭曾屠戶,太平軍盛時,其時曾國藩正丁憂在家守制,朝廷臨時委派他協辦團練,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這麼一個職務,其人性恪艱韌硬是在地方官和太平軍的夾縫中,訓練出一支來在農民中鄉勇,還沒有正式的編制,只能算是團練湘勇幾經挫敗,幾經勝利屢敗屢戰,朝廷終於承認他為湘軍,針對太軍毀廟滅教信奉拜上帝會,打出了衛道衛教的大旗,幾經周折終於攻陷南京剿滅了太平軍,在清朝可以算是中興之臣,曾國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在他和太平軍激戰正酣的時候,朝廷也沒有忘記派僧格林沁帶一支軍隊遙遙的防著他,朝廷是不能坐視漢人坐大的,功成,自裁湘軍力辭四省總督,低調做人,嚴以律己,從他的家書中就可以看的出,對子孫的教誨訓誡他們要節儉,勤奮,廉潔,他致力於復興理學,算是近代史上最後一個大儒,後,天津教案發生,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督辦教案,這是一個誰也辦不好的事情他違心的懲辦了地方官,殺了鬧事的民眾,這是他的最大的一個心病,因此召來一片罵聲,說他是賣國賊,甚至他的同鄉也把他在會館的功名牌匾摘下來砸碎,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實際上他後來也就是窩囊至死。不過曾國藩是第一個提倡洋務運動的人,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倡留學生出國,創辦江南製造廠,他有大功於清廷,死後朝廷也給了他最高的諡號,對中華民族而言,譭譽參半吧。謝謝。


韓I949


授予高官厚祿是因為他功高至尊了,國家給於的認可。至於為什麼拒絕,因為他中庸之道,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