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有趣的美國故事來學習形式邏輯效果非常好!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名為“

這個小鎮真髒”的美國笑話。我發現這個笑話反映了美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邏輯之爭”。我大致將美國人的邏輯分成下面兩類:

第一類:形式邏輯,創始人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它依靠概念、判斷、推理(主要包括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反映事物的本質。

第二類:TS邏輯,這並非被公認的、有嚴格定義的概念,而是我臨時創立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反對形式邏輯的人根據自己的國情、文化、感覺發明的一套“邏輯”。這種“邏輯”是不被上述“形式邏輯者”認可的。不過,在這裡我還是把它歸為邏輯的一種。支持這種邏輯的人認為這種邏輯反映了他們的歷史、文化還有情感,更符合他們的社會現狀與人際關係。

下面這個笑話,就是典型的兩種邏輯之爭。

此笑話純屬虛構,內容轉自網上。

笑話及評述

A和B住在美國加州的一個小鎮。小鎮的衛生由小鎮居民代表大會聘請的物業公司負責。但是,這個物業公司管理不到位,導致這個小鎮一直髒亂不堪,下面是小鎮的兩個住戶為這個問題展開的對話。在括號中的分析是我用兩種邏輯對此笑話的評述。

對話1

A:這小鎮真髒。

B: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你罵自己的小鎮,有沒有愛心?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的回答是錯誤使用了類比,因為小鎮與母親,業主與狗完全不能相互代替。TS邏輯認為,用類比更形象,完全代表了人的真實感情)

對話2

A:這小鎮真髒。

B:隔壁小鎮更髒,你咋不說呢?

(分析:形式邏輯

認為,B的回答轉移了話題。TS邏輯認為,使用聯想與對比更能說明問題)

對話3

A:這小鎮真髒。

B:有本事你建個乾淨小鎮啊。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的回答轉移了話題。TS邏輯認為,B的回答是對A的正確反駁)

對話4

A:這小鎮真髒。

B:以我們目前的文化素質,現階段還不太適合住很乾淨的小鎮。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的回答推卸了物業公司的責任。TS邏輯認為,B的回答是對現狀的合理解釋與理解)

對話5

A:這小鎮真髒。

B:以前更髒,現在已經不錯了。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的回答推卸了物業公司的責任。TS邏輯認為,B的回答是對物業公司取得成績的讚美,是更有人情味的)

對話6

A:這小鎮真髒。

B:你這麼說是什麼居心?什麼目的?沒有小鎮,哪有你家?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沒有資格懷疑A的動機。因為A作為業主有權過問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的服務質量。另外,小鎮的居民才是主人,因為有了居民,才有小鎮。所以,不能倒過來。TS邏輯認為,A的動機是邪惡的)

對話7

A:這小鎮真髒。

B:隔壁的小鎮給了你多少錢,讓你在這裡滿嘴亂噴?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沒有資格懷疑A的動機。因為A作為業主有權過問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的服務質量。TS邏輯認為,A的動機是邪惡的)

對話8

A:這小鎮真髒。

B:再髒也是自己的小鎮,我為小鎮裡的新建的漂亮房屋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如果後者提供的服務質量未達到契約的要求,這與小鎮的房屋是否漂亮無關。TS邏輯認為,A應該看到小鎮好的地方,不應該抓住問題不放)

對話9

A:這小鎮真髒。

B:隔壁小鎮也這樣髒過,我們現在還處在小鎮建設的初級階段。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如果後者提供的服務質量未達到契約的要求,這與隔壁小鎮無關,也不應該以階段為藉口來拖延。TS邏輯認為,A應該看到小鎮好的地方,不應該抓住問題不放)

對話10

A:這小鎮真髒。

B:其實,隔壁小鎮也一樣,天下烏鴉一般黑,世上根本就沒有乾淨的小鎮。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如果後者提供的服務質量未達到契約的要求,這與隔壁小鎮無關。TS邏輯認為,A應該理解物業,因為所有物業公司都不完美)

對話11

A:這小鎮真髒。

B: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小鎮,問題太複雜,管理沒有你想得那麼容易....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如果後者提供的服務質量未達到契約的要求,這與小鎮大小無關。TS邏輯認為,A應該理解物業,因為物業公司的工作有難度)

對話12

A:這小鎮真髒。

B:不要再吵了,這個小鎮不能亂,要穩定!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穩定和乾淨都要達到,否則就是不盡責。TS邏輯認為,如果向物業提意見,就一定會出現動亂)

對話13

A:這小鎮真髒。

B:要理解這個物業公司,管這麼大的小鎮容易嗎?除了他們,還有誰能管得住這麼大的小鎮?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如果後者管不好,我們就要另請高明。沒有證明顯示別人就管不好。TS邏輯認為,換別的公司一定也管理不好,所以,不要提意見了)

對話14

A:這小鎮真髒。

B:討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有時間,把自己家打掃乾淨就行了,多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吧!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這與自己做什麼無關。TS邏輯認為,A自己的事沒做好,就沒有資格向物業公司提意見)

對話15

A:這小鎮真髒。

B:你是不是對咱們小鎮不滿?咱們小鎮白養活你了,滾!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是業主提供的資金養活了物業公司,不是相反。TS邏輯認為,是物業公司養活了業主,所以,A提意見是恩將仇報)

對話16

A:這小鎮真髒。

B:髒是髒了點,但改變不了髒,那就改變自己的心態去適應它。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的回答轉移了話題,業主出了錢,物業就要提供服務。TS邏輯認為,B的回答是換一種思路來解決問題)

對話17

A:這小鎮真髒。

B:髒的地方是少數,大多數地方還是好的,你為什麼只會挑刺?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A作為業主有權批評他們聘用的物業公司,哪怕是隻有一條街道髒,也要改正,不管問題是大是小。TS邏輯認為,看問題要看大局,不要只看局部)

對話18

A:這小鎮真髒。

B:雖然髒,但畢竟安全。你要多看看那些經常有打架鬥毆的小鎮,才能感恩我們小鎮目前多麼安全。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的回答轉移了話題,業主出了錢,那麼安全與乾淨都需要,否則就換公司。TS邏輯認為,B的回答是對物業公司的理解以及對已經取得的成績的讚美,說明B更能通情達理)

對話19

A:這小鎮真髒。

B:你懂個屁,其實物業公司在下一盤大棋…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B的回答轉移了話題,提出了無關的猜測。物業公司無權自作主張下什麼大棋,如果他們沒有事先得到業主的同意而暗中用業主提供的錢去做別的事,那就違法了雙方的合同。TS邏輯認為,B的回答是對物業公司充滿信心,B看到了A的短視與愚昧)

對話20

A:這小鎮真髒。

B:你沒有看到我們一直在改革嗎?探索的過程有風險,我們在摸著石子過河,你要理解,你要看大方向。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物業公司沒做好基本的工作,不能以改革為藉口,更不能拿小鎮的未來用於探索,拿居民的錢去冒風險。

TS邏輯認為,看問題要看對方的努力和未來)

對話21

A:這小鎮真髒。

B:你說自己的小鎮髒,那你借住到隔壁小鎮去當寄人籬下的租客呀?為什麼還賴在這裡不走?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B的說法完全顛倒了權責關係。B和物業都沒有權力要求A搬走。因為A是主人之一。能趕走的是物業公司。TS邏輯認為,B用有力而正確的邏輯回擊了A的提問)

對話22

A:這小鎮真髒。

B:我會向物業公司舉報,屏蔽你的發言權。

(分析:形式邏輯認為, 同上,B的說法完全顛倒了權責關係。TS邏輯認為,B用有力而正確的邏輯回擊了A的提問)

小結

看完上述笑話及分析後,大家一定想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辯論。你可能是辯論中的A,也可能是B。你有可能同意形式邏輯的觀點,也有可能同意特色邏輯的觀點。

我相信,雙方都無法說服對方。怎麼辦?我覺得此時不可能“曉之以理”了。因為兩個人的邏輯不在一個層面,講理是無效的。你還有下列5種辦法。第一,用“情”,即動之以情,就是用感情去打動對方。第二,用“力”,就是採用強制手段來對付對方。第三,用“忍”,即忍氣吞聲。第四,用“腳”,也就是一走了之,不和對方來往了。第五,用“哄”,只能說假話讚美對方了,這一招主要用於有權有勢、你有求於對方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