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

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說法頗多。據廣西羅城縣誌記載: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採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最早創作演唱彩調劇《劉三姐》的都是羅城人,那是在1936年,羅城的〈抗日救國文工團〉首次創作演出了 該劇,到1958年,廣西的文學藝術家(其中包括羅城的仫佬族文學家包玉堂)。

羅城縣有'三姐望鄉'和'秀才看榜'兩塊天然的大石,縣城往懷群鎮方向走20多公里的鄉間公路,就可以看到這兩塊大石頭。據瞭解,這兩塊位於懷群鎮劍江村的大石頭自古以來就豎著的,因其形象性,被當地人起名為"三姐望鄉"和"秀山看榜"。兩塊大石所在的兩座山相對而立,大概只有200米的距離,"三姐"與"秀才"遙遙相望。 "三姐望鄉"可以清淅地看出是一個女孩戴著壯族的頭飾,揹著一個背蔞,微微抬起頭,透過層層疊疊的青山,遙望著碧綠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綠的修竹……與之相對的一座山上,一座山峰似乎被劈掉形成一塊天然的崖壁,一塊大石立在一旁。從山腳下抬頭望,彷彿一位秀才站在山頭,翹首抬望,似乎在仔細的查閱自己是否"榜上有名",秀才帽子上絲帶被山風吹得飄然而起,由此可以斷定劉三姐的故鄉就在羅城。

據瞭解,劉三姐的故事發生在"那莫圩",劇中對人物的進行較大的修改。莫老爺是壯族開明的領袖,被人們尊稱為"莫都佬";他的兒子莫海仁是一個紈絝子弟,作惡多端,為害一方,多次加害劉三姐,最後莫都佬與其斷絕父子關係;阿牛哥是一個孤兒,被莫府的教書先生所收養,改名為"張偉望",他發奮讀書,成為壯族第一位秀才;神秘人物馮子安是故事發展的一個關鍵,他表面上的身份是一位"遊訪學士",實際上他是一名皇帝派來的欽差大臣,最後他把劉三姐的事蹟稟報給皇帝,皇帝下聖旨封劉三姐為"歌仙",併為劉三姐建了一座牌坊。

傳說她生於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劉三妹,是廣西(中國南部)壯族人,活躍在廣西柳江流域,是個優秀的民歌手。她有著出口成歌的本領。

關於劉三姐原型身世

宜州(劉三姐音樂噴泉廣場)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長的也非常漂亮,天生麗質又聰明,什麼活都不用學,一看就會。在三妹17歲這年在對歌的時候,她認識了一位青年,這位英俊的小夥子,也是一個唱歌能手,在對歌當中,兩人情投意合,互相愛慕,於是就私定了終身。可是好景不長,村裡的一個惡霸,對三妹垂涎多時,見三妹與小夥子情投意合,大發雷霆,決意把三妹搶到手。一天晚上,月光皎潔,三妹正和小夥子坐在柳河邊的岩石上看月亮,傾訴衷腸。忽然火把晃動,人聲鼎沸,原來是惡霸搶人來了,三妹和小夥子望望無路可走的山,又望望柳河。兩人決定要生在一起,死在一道,不求今生,只求來世,於是手拉著手雙雙跳進柳河那滾滾的波濤裡。

人們懷念這個民間的音樂家,民間歌手,因而每年三月三這天會到柳河邊上賽歌,悼念"劉三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