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剛”中有“柔”,“吼”中有“講”?

導語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隨著孩子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閱歷而逐漸豐富起來的。


作為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先了解孩子心理歷程並及時掌握其特點,多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讀懂孩子,就是去認識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才是走進孩子世界的前提。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隨著孩子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閱歷而逐漸豐富起來的。


作為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先了解孩子心理歷程並及時掌握其特點,多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讀懂孩子,就是去認識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才是走進孩子世界的前提。



把握餐桌時間,扣開孩子的心扉


現在的孩子學業任務是較重的,有的甚至深夜都在忙著學習,真正坐下來與父母聊天的時間實在太少了。


所以共進餐飯的時候就是親子交談的最佳契機。


飯桌上一個小學生對媽媽講:


“你知道玻璃和塑料如何去區分嗎?”(媽媽心想這一定是今天上了科學課)


“你知道儒家思想在日本和韓國的傳播進程嗎?”


“當年秦國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滅了六國的方法原來希特勒也用過”(媽媽心想這一定是最近看了這方面的課外書)


“你知道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的區別嗎”(媽媽心想這是他對計算機的興趣)


此時,家長不必要過多的給他補充他沒有提到的知識,而是給予孩子一個語言過渡,讓孩子接下去繼續講,讓孩子說個夠。


此時如果家長過多的糾正孩子所講內容的正誤,或者說把餐桌上的中心發言人的角色從孩子嘴邊搶了過去,孩子會馬上沒了興趣,甚至連臉上的神色都頓時暗淡了下來,全無再和家長談下去的興趣了。


而當孩子神采飛揚地講:“今天的信息技術課前,同學們在信息技術教室門前大吵大鬧,只有我和另一個同學安安靜靜地站隊,老師讓我倆先進教室,把他們留在教室外面訓斥,我倆人進去了沒啥事幹,偷偷地玩了會遊戲,太爽了……”


家長說道:“那你倆人今天可佔了大便宜了,那老師把他們放進教室的時候,你倆人還在玩遊戲,老師是不是轉而訓斥你倆人了?”


“我倆人是有眼色的,趕緊退出來了,老師講課才是正事。”


像這樣抓好吃飯的時間,家長有意識調動孩子說話的興致,讓孩子把今天課堂上的事,課間發生的事,同學間發生的事等統統告訴家長。


說著說著想起了今天還得了支鋼筆,都要立即放下碗筷趕緊給家長拿出來看看。


用一位家長的話說,就是孩子什麼都跟他媽媽說,這就是溝通。


飯桌上常常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如果孩子不想說時,大能說說自己今天工作中的事情,讓孩子幫你分析分析,這樣能把孩子帶入話題之中。


對於一些他們不願意講的事情不追問,但私下裡家長要記住並留心在以後言談中再去了解。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剛”中有“柔”,“吼”中有“講”?


最關鍵的是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當孩子的知識面寬,講了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家長要立即仰慕地看看孩子,問:“你這些都是從哪裡知道的呀?”


這眼神能讓孩子更自信,孩子感到你眼神裡、話語中滿滿的真摯和崇拜,他自然會很珍惜每天和你吃飯溝通的機會。


當然在飯桌上,家長要注意言談的內容,不要對自己今天工作的成就吹噓不已。


在飯桌上,家長的一言一行無意識地會有所鬆懈,也是最容易不經意中曝露自身缺點的時候,家長朋友注意到不要影響到孩子精神氣質甚至是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讓用餐時間成為充滿笑聲、充滿愛的親子幸福時光。



教育孩子時先感受孩子內心的情緒和情感


六一的那天,這本來是孩子們歡天喜地的一天,男孩李秉宏卻一臉沮喪地回到了家。


細心的爸爸發現了,說道:“跟誰生氣了,說出來,我幫你出出主意。”


這個高個子男孩一聽,委屈與無助頓時一起湧上來,說道:“學校今天要表彰“優秀合作學習小組”,我和李嘉欣六個人組成的“騰飛小組”就是要表彰的小組。


當時校園廣播上要求優秀合作學習小組只能派一個代表去領獎,這個代表把整個小組六個人的獎品都領回來。


李嘉欣說她是小組長,她去領獎。我說去年我們組就是你去領獎的,今年我想去。


老師也說只要我能把她說服,讓她退下來,我上去領獎,可她就是不同意,不等老師話說完,已經一溜煙站到了主席臺上了。


獎品獎狀領下來了,可獎品獎狀我都沒有要,我讓她一個人都拿走。”


爸爸聽到這裡說:“我要是你也想上臺去光榮光榮。”


“可她卻說等五、六年級的時候我們組再評上優秀合作小組再讓我去領獎,可那太久遠了。”


爸爸想了想接著說:“你們現在能評上優秀合作小組,那麼上大學了,也可以和你的同學團結一心,就像創建“智享單車”那幾個大哥哥一樣,有自己團隊的研發項目。


今天的獎品你不想要,可以直接把它送給你最好的朋友,也可以送給你喜歡的老師,成大事的男子漢都是大氣的,做男子漢的肚量要大。


這樣走進了大學或者長大走到了工作崗位上,大家都願意吸收你成為團隊的核心力量。


因為你不斤斤計較,因為你更紳士,因為你有團隊意識,因為你懂得什麼是顧全大局,因為你在團隊的利益面前能夠戰勝人性的弱點,做到這一點,以後更大的獎就在等著你。”


說著還重重地拍了拍孩子的肩膀,孩子聽了,使勁點了點頭。


這個案例中,家長真正把自己當作孩子的一個朋友或者是同學,去感受理解孩子“六一”的煩惱,所以不會在聽完孩子的苦之後,覺得好笑而帶著一臉的笑意去寬慰孩子。


因此故事中的爸爸才會說:“誰都想上臺光榮光榮。”


當然這樣的話也是為了順著孩子的情緒來說,目的是讓孩子願意聽他接下來啟迪孩子人生的話語。


孩子的成長有其年齡段固有的科學性、秩序性和特點,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時去感受孩子的情緒。


在懂孩子內心的基礎上滲透人生道理,指明孩子成長方向。


只有這樣,對孩子的教育,不論是在語言、智力上還是在品格等方面的開發才會春風化雨。


一個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必須得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接納,他才能找到成長的動力。


這個接納本身就是無條件的。


例如此次小學五年級數學統測,試卷出得真是好!


一個孩子等著查成績的晚上,媽媽說:“應用題的一個已知條件你沒有看到,這次數學你考不好了,你會難受嗎?”


“會的呀,睡覺的時候我一想到這件事,我心裡就難受,瞌睡都沒有了,只有不想這件事才能睡著。”


媽媽一聽連忙安慰:“那就別想了,咱記住這次教訓,以後讀題一定要細心,別一看會做,就粗略地讀題。”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我們想想,孩子因為粗心都夠難受的了,家長就要感受到孩子的這種痛,立刻包容孩子的失誤,引導孩子振奮。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使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而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尊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就是讀懂孩子的心靈世界。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學習方式,有的人的學習方式有時令人無法理解。


有一個孩子老師要求背誦《少年中國說》,這天晚上,他大聲地背誦著,最後給媽媽盯背的時候,是有些磕巴的,還不夠流暢。


媽媽說:“不夠熟,再背去。”


這個孩子卻說:“媽媽,我想睡覺了,我夢裡回回爐,明天早晨一起來再給你背誦一遍,保管就不磕巴了。”


媽媽不放心,早晨提前了半小時把他叫醒,沒成想這個孩子一邊穿衣服一邊背誦,果然沒有錯一處。


媽媽十分驚訝。


後來老師又留了幾次背誦,媽媽悄悄地觀察著,孩子次次都是這樣,前一天晚上明明有幾處不夠流暢,可第二天真的變流暢了,媽媽彷彿要信他的“夢裡回回爐”的說法了。


這讓我想起了我中學的同桌,英語老師留的單詞,他在家裡不背誦,每次英語課前的那個課間,他開始背誦單詞,不玩不動專心記著,連上衛生間都犧牲掉。


我問他,昨天晚上在家時間那麼多,你怎麼不記單詞,課間這麼短的時間能記住嗎?


他說可以的,他說他驗證過很多次,只有英語課的課前他記單詞最快。


還有一個女孩對媽媽說:媽媽,我給你說個外語:紋映仰奔騰滔翻睡滾鬧坡帽竿藍耐航叭橫崗……”


“你說的這是什麼呀,嘰裡咕嚕一大長串,日語、韓語、英語嗎?”


孩子得意地說:“這是每課課後的生字,老師總留聽寫,我把每課的生字都背會了,我就自己背誦著生字來聽寫。


同學們他們也聽不懂,說我說得是外國話。


但聽到我說的是每課的課後生字,他們都哦——拉長了聲,上學期一本語文書上的生字我都背會了。”


“好厲害的孩子呀,既記住了生字,又解放了媽媽,還提高了你的記憶力。


我們來想想,毫無規律的生字,一學期三百多個生字,這個孩子學一課背一課,多了不起。


很多人會認為沒有必要記憶這些毫無意義的東西,但這個孩子學習多主動,長此以往記憶力得到了訓練,學習能力自然會強。


當然尊重孩子的學習習慣,也是有底線的,就是這種學習習慣對孩子的學習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尊重孩子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學習時間做記錄。


幾天後和孩子討論,目前的學習方式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拿出記錄來,讓孩子自己制定改進方案,並監督實施。


這樣可以讓孩子最大發揮主動性。


家庭教育,我們有時不能只採用 “西藥求強效”的策略,有時又不能只採用“中藥慢調理”的方法。


換言之,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剛”中有“柔”,“吼”中有“講”?


有時不能太“鋼”,有時也不能太“柔”;


有時不能太“躁”,有時也不能太“穩”;


有時不能太“順”,有時又不能太“逆”;


有時不能太“勤”,有時又不能太“怠”;


有時不能只“吼”,有時又不能只“講”


……


這分寸和拿捏要恰到好處,不偏不倚,恰巧能診出家庭教育的脈象,這樣才能呈現繁花似錦的勃勃生機。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剛”中有“柔”,“吼”中有“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