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



充滿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

春播春耕(數字繪畫)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


充滿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

夜以繼日(數字繪畫)葉兆豐


充滿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

港口復工 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


充滿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國畫)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經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經過一個漫長的假期,經歷了一場心靈的磨礪,我們迎來了202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

  三月的春風悄悄喚醒了江南大地,在之江水岸的柔波里,在湖畔楊柳抽出的嫩芽裡,在逐漸繁忙的街市裡,在人們綻放的笑容裡,春天來了。

  在這個如期而至的春天,響應國家對復工復產的相關批示與號召,浙江又一次走在了全國前列。從龍井新茶到春耕春種再到千島湖的第一網魚,如詩如畫的春日鄉村處處煥發出生機;從阿里巴巴到寧波海港再到中歐班列(義烏——明斯克)吉利號,江南的春天聯動著全球經濟的脈搏。在這次疫情初期,浙江是僅次於湖北的重災區,各級政府對疫情的高度重視和有效防控,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民眾的安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手段所形成的“健康碼”體系,又最大限度地安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復甦。

  浙江是全球數字經濟和網絡社會的最前線,正在加速成為世界性的“互聯網創新經濟中心”以及社會治理信息化的實驗區。近年來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效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使浙江在這次“一手抓防疫,一手促生產”的雙線戰場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對中國美術學院的師生們來說,這個假期並不漫長。從2月17日原定開學之日起,學校已開設了數百門線上課程,力爭在疫情防控期間化危為機。互聯網提供給我們日益擴大的資料庫和不斷更新的工具箱,每個專業、每門課程都需要在這個延伸的知識語境中進行自我重塑,提升學術視野,增益教學內涵。通過網絡教學,許多善於上手實踐的藝術家們變成了“口若懸河”的網絡直播客,老師們對本專業的硬核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深化,學生們也逐漸培養起一種遠程交互的能力與習慣——自主學習、獨立研究、群體分享。

  一方面疫情防控,一方面復工復產,這對全社會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但是對藝術家和設計師的養成,這卻是一次重要的機緣,對每位同學來說,更是一次難得的人生磨鍊。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當人類面臨危機、災難或緊急狀態時,往往孕生出一些攝人心魄的藝術傑作。比如,法國畫家籍裡柯的巨幅油畫《梅杜薩之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的長篇小說《鼠疫》、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等,都是應危機、災難而生的傳世之作。在中國歷史上,也有眾多不朽的鉅作因此誕生並得以流傳。這些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都是經過苦難的磨礪,最終煥發出人性的光華。危難關頭,人會超越平日的小我,變得更加無私無畏,更有仁愛之心、平等之念。文藝家同樣如此,他們的自我被反覆打磨,心靈獲得錘鍊,精神獲得昇華,真正達到蔡元培所說的美育之終極目的——破人我之見,去利害得失。

  此次疫情是全民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切膚之痛,感受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分量,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所說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我們從數以萬計的醫護工作者、社區志願者身上,從全國無數堅守崗位、復工復產的普通國人身上,都感受到了一種真切的關懷,一種樸素的執守,一種擔當的勇氣。這種關懷、執守與勇氣感動著藝術家們,也鞭策著他們把這種感受和感動傳達出來。

  生活在繼續,春去春又回。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個春天,中國美院的青年藝術家們在疫情中獲得了心靈的洗滌。他們運用手中的畫筆、有限的材料,描繪出復工復產的江南春色,召喚出這個難忘的春天裡的生機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