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供暖的「楚河漢界」

對於南方和北方的分野,中國人有三種說法。不少廣東人把除廣東以外的地方都稱為北方,顯然,這些廣東人眼中的南方ー一廣東的冬天是不需要供暖的。第二種說法是南北以長江為界。第三種是中國地理教材上的分法,南北以“秦嶺一淮河”線為界。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秦嶺一淮河”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提出的。秦嶺對冷熱空氣有阻擋作用,南方屬於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天最低氣溫不低於-5℃,且低溫持續時間較短。

儘管長江與“秦嶺一準河”沿線相距不遠,但南方供暖討論的範圍顯然是“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南區域和在“秦嶺一準河”一線以北但仍沒有供暖的地區。

20世紀50年代,在物質匱乏、能源奇缺的背景下,周恩來總理提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為集中供暖區。此後,中國政府一直將“南北分界線”作為“是否供暖線”,並沿用了60多年,如此便形成了現在的中國供暖現狀。

因此,北方供暖和南方不供暖是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的產物,不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形成的。“一刀切”的結果,是中國出現了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在北方供暖地區過冬比在南方過冬舒適。在南方過冬有人的耳朵、手腳會被凍腫,屋裡屋外一樣冷,上床、起床都需要勇氣。

其實,人的冷暖舒適感不僅取決於溫度,還取決於溼度、風速和光照。溼度對人體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溼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長江沿岸地區冬天溼度平均在70%左右,考慮溼度對溫度的影響,長江沿岸地區冬天人體感受到的溫度要比實際溫度還低7°C左右。

科學家認為,18℃是人體感受最舒適的溫度,11℃是人體對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從前南方不供暖的理由,是因為南方年日均溫度低於或者等於5℃的天數不到90天,但考慮溼度、風速等因素的影響,人體感受到的溫度要比該溫度低7℃。也就是說,南方地區的室內溫度需要平均提高10℃以上,人才能感到舒適。

客觀上說,除了冬季暖和的海南、廣東、廣西不需要供暖外,其他地方都需要供暖,只是需要供暖的期限有差別。北方供暖3~6個月,而南方只需要供暖2~3個月。

改草開放30多年,中國已成為GDP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南方供暖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合理需求。中國已經由計劃經濟機制改草為市場經濟機制,供暖的“楚河漢界”到了該取消的時候了。

中國供暖的「楚河漢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