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陀)簡歷

本名

喬達摩·悉達多

別稱

釋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

所處時代

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

民族族群

古印度釋迦族人,剎帝利種姓

古印度原住民黃種人,非雅利安人

出生地點

藍毗尼園,位於現在尼泊爾的蒂萊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悉達多又作“悉陀”、“悉多頞他”等,義譯有“財吉”、“成利”、“一切義成”。是佛陀在俗家時的本名,也有認為是後人假託的。《佛所行贊》說,其父淨飯王發願一切達成,國富力強,因此給他取了這個名字。

佛的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回孃家天臂城待產途中,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生悉達多。釋迦誕生多有神話:他從兜率天下凡,摩耶夢見白象投胎;他從摩耶右脅生下,空中湧泉,一涼一溫澆灌母子;他站立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相士進宮預言他將來成佛等等。

摩耶夫人生子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她是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受學,包括吠陀、五明、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一子名羅睺羅 。釋迦自述那時生活奢侈,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慣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

釋迦29歲出家(或19歲、25歲)。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鬚髮並去除飾物,然後南行至當時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據載他在首都王舍城託缽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國王勸他還俗從政,並承諾交給他一支軍隊,他拒絕了。

釋迦尋師訪道學習禪定,他先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又從學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但仍不能解脫證悟 。接著他前往尼連禪河畔的優婁頻羅聚落,投向了苦行。苦行主張折磨肉體達到解脫,受出家人普遍崇敬。釋迦以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摧殘自己的身心,竟使別人以為他將喪命。最終他認為苦行不是正道,所以也放棄了。

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為這或許有所幫助。但是他的身體極瘦瘠,難以實現初禪。釋迦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供養的乳糜。憍陳如等跟從他的五人覺得他已經放縱了,因此失望離開。這成為釋迦後來表達佛教立場的開端,即佛教的教義不提倡無意義的苦行。

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為這或許有所幫助。但是他的身體極瘦瘠,難以實現初禪。釋迦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供養的乳糜。憍陳如等跟從他的五人覺得他已經放縱了,因此失望離開。這成為釋迦後來表達佛教立場的開端,即佛教的教義不提倡無意義的苦行。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後開悟成為“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據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其“十魔軍”有:色慾;不樂梵行;飢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戰勝了“魔軍”。

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衛,是他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