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人為什麼要登高?

用戶9980165685991


王維是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因其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淨清新、精美雅緻,以山水詩最為後世所稱。主要作品有《送元二使安西》《鳥鳴澗》《使至寒上》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詩人描寫重陽節自己孤身一人在他鄉,非常思念家人,自然而真切地表達出他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所以登高。

詩意: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逢佳節就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賞析:“倍”字用的極妙,說明詩人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每到節日,這思親之感就愈加深切。

詩意: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個而遺憾之情。賞析:運用想象的手法,寫重陽節家鄉兄弟們登高時的情節,表達出作者不能與之團聚,深感寂寞而倍加思親的思想感情。

從詩中體會到羈旅的孤獨寂寞,以及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兩個活寶的育兒說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日詩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的作品。

這首詩歌寫出了作者獨在異鄉,逢9月9日重陽節,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

詩中提到的9月9日重陽節,登高,插茱萸,都是古代人的一種習俗。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從西漢就開始了,東漢時汝南人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術,遊學多年。

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9月9日這一天你家會有大災的,你要趕快回家,讓一家人佩戴一隻裝有茱萸的絳色袋子繫於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可消災免禍。他按照師傅說的,全家人避過災難,可家中的雞,狗,牛全暴死。

古代的人沒有多少科學的知識,只會一傳十,十傳百的口口相傳,這故事被傳開了,雖有迷信,但卻表現了人民盼望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這些登高,佩茱萸,飲酒的風俗一直被流傳了下來。重陽節正值中秋季節,秋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置身高處靜觀日出或晚霞,錦繡山河,頓覺心曠神怡,豪情滿懷。

每到此佳節,便激發出文人雅士的靈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令人心神激盪的詩篇。


sddz以書潤心


重陽節的由來:

《呂氏春秋·季秋收》中收錄,古人在九月秋季舉行豐收祭天帝,祭祖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節名字的來歷:

“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陽數相重,故名“重陽”。因為是在九月初九,又名“重九”。

“登高”是重陽節的一個習俗。

而登高習俗的由來有四種說法,:其一是來源於古代人對高山的崇拜,比如古代封禪泰山。還有泰山石敢當等等民間的泰山石作為隔斷界碑等:其二:源自於輕者上揚,濁氣下降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主要是和清明節的踏青相呼應);其四是源於一個傳說“恆景登山避災”(神話傳說,最容易被人相信)

重陽節在現代的意義。

近代九月九日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政府將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使這一傳統佳節與現在和諧的結合在一起。大家不要忘了,過去的重陽節是懷念親人的,現在的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每年在九月九日多會回家看望看望老人。

詩人為什麼要登高?

我們假如詩人真的登高了,那就是古代的一種習俗,並沒有其他特別的含義。

假如詩人沒有登高,這裡就是一種作詩的修飾用詞。


古言古語古文化


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著作。

原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釋,獨自遠離家鄉,難免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感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王維(701年~761年,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


內江黃大姐


九月九重陽日登高,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習俗,重陽節約上親朋好友,一家人其樂融融去郊遊,不是很美好的嘛,此時,秋高氣爽,雲淡山青,景色宜人,置身高處靜觀日出或晚霞,頓覺心曠神怡,豪情滿懷。

每到此佳節,便有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令人心神激盪的詩篇。


五點


王摩詰,盛唐蒲州(今山西運城)人,那時唐長安城萬朝來賀,開放包容,熱鬧繁華,是全國有志之士的理想之地,當然王摩詰也在其中。仔細想來,再繁華再熱鬧的都市,從感情上講對一個外地人一個遊子來說依然是很陌生的,此詩正中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思緒。

古人就有每年九月九日登高之習俗,因時處金秋,秋高氣爽,故此時登高遠眺可令人心曠神怡還有強身健體去病之宜。

此詩王摩詰開始便寫遊子生活之孤苦,思鄉念親,遇傳統節日,思念之情油然倍增。接著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故王摩詰此時必須登高回敬自己的兄弟,其意釋懷之:金秋九月九,摩詰登高處,天涯共此時,佳節倍思親。


木工劍


為什麼要登高?

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寫的,按照九月九日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

為什麼重陽節這天要登高?

其一,古人認為山是有靈氣的,所以每一座山都有一位“山神”,“山神”保佑著一方大山的平安,古人為了紀念和朝奉山神,還會在山上修建“山神廟”,逢年過節,當地的山民,會過來祭拜。重陽節正值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這一天被認為是吉祥之日,所以古人有登高望遠,祭拜山神的傳統!

其二,老百姓選擇登高上山,尋求庇護。

其三,身在異鄉的古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其實是為了遙望遠方的家鄉。

詩人為什麼登高?

那時的詩人王維十七歲,離家不久,遠離家鄉,離開父母和小夥伴,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風俗習慣也不一樣,也沒有和當地人成為把酒言歡的好朋友,獨身一人,難免思念家鄉的種種,九月九日這天,在家鄉本來應該是一個相約小夥伴們一起登高遊玩的節日,而此時只能自己一個人過節,按照家鄉習俗就去登高了,合情合理。


Aleslie嚴不語


九月九日,久月久日,九九重陽。

重陽登高,對文人雅士而言,一是山嶽崇拜的情結,二是登高祛邪。

山嶽處於地表的最高處,是古人認為最接近於仙人的地方。九是最大的個位數,再上一個階梯就是仙了。

九為陽,九九重陽。重陽之後呢?物極必反。陰氣上升,陽氣下降。登高可以祛陰補陽,是長壽之道,養生之道。

重陽登高,對勞動人民來說,就是一次小秋收。摘野果,拾山珍,既能享口腹之慾,又能強身健體,如此樂事,一呼百應也就約定成俗了。

重陽登高,茱萸一定是要帶的,不僅是習俗,還可以御初寒,辟邪氣。


汾陽張文卓


大家好我是秋楓,這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17歲的時候寫的,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自己家鄉的兄弟。

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登高的意思是民間風俗,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遙:遠,兄弟:在家鄉的哥哥弟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