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黨史(91)——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

居家學黨史(91)


新四軍第二支隊北上抗日

  1937年10月2日,中共中央同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將在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次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命令閩西南、閩粵邊、閩贛邊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張鼎丞為司令員,譚震林調任第三支隊副司令員,鄧子恢調任新四軍軍政治部副主任。命令傳達後,閩粵邊的紅三團和閩贛邊的(長)汀瑞(金)游擊隊相繼開赴龍巖白土,同閩西紅軍游擊隊會合。之後,各部紅軍游擊隊改編為第二支隊第三、第四團。第三團由原閩西紅八團、龍巖縣獨立營和汀瑞游擊隊組成,團長黃火星、副團長邱金聲;第四團由原閩西紅九團,上杭、永定紅軍游擊隊、閩南紅三團等組成,團長盧勝,副團長葉道之。全支隊共2400餘人。

  在新四軍第二支隊改編成立期間,龍巖白土成了閩粵贛邊區令人矚目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心,各地不少愛國知識青年、海外僑胞紛紛前來投奔新四軍。

  1938年3月1日,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率領新四軍第二支隊全體指戰員,告別前來歡送的父老鄉親,告別可愛的故鄉,告別了曾經浴血奮戰的紅色土地,慷慨激昂,揮淚高唱“我們捍衛祖國,我們齊奔沙場,千年夙願,如今得償……”的抗日戰歌,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奔赴蘇皖抗日前線的征途。

  全面抗戰爆發後,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編入新四軍二支隊的閩西兒女,在司令員張鼎丞等人的率領下,以“不滅豺狼誓不休”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毅然投身並奮戰在各抗日戰場,前仆後繼,與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他們馳聘在大江南北與敵頑展開了長期艱苦的鬥爭。

  由張鼎丞領導的二支隊與陳毅領導的一支隊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至1938年底,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鄧子恢和張雲逸、羅炳輝等一起,開闢了淮南抗日根據地,在津浦路西側12個縣建立起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鄧子恢幫助彭雪楓整頓部隊,開展反日偽“掃蕩”鬥爭,鞏固和發展了淮北抗日根據地。陳丕顯參與領導保衛黃橋的戰鬥,取得消滅韓德勤頑軍11000餘人、俘虜4000人的重大勝利。

  在抗日戰場上,閩西子弟善於捕捉一切有利戰機殲滅日軍,1940年6月1日,日軍南浦旅團岡本聯隊吉田中隊侵犯句容三岔地區,二支隊副司令廖海濤,四團政治部主任王直指揮四團三營和支隊部特務連擊斃日軍中隊長吉田等130餘人,繳步槍60餘支、炮1門。陳毅特發電報給廖海濤傳令表揚。3天后,日偽軍數千人並配有騎兵、坦克合擊二支隊於虯山一帶,二支隊利用葉家棚子的有利地形在斃傷日軍40餘人及戰馬數十匹後,機動轉移。1944年3月,陳丕顯與粟裕等發起車橋戰役,共殲日軍460餘人、偽軍500餘人,生俘日軍24人,繳獲大批武器和軍用品,解放了車橋地區,使蘇中、蘇北、淮南、淮北根據地連成一片。

  閩西兒女的熱血酒遍了全國各個抗日戰場,陳明、廖海濤、羅化成等烈士就是閩西兒女中勇於獻身的傑出代表。他們用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烈士們的英名將與中華大地永世長存。

(中共龍巖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 策劃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