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老木閒談之電視劇,說說那些劇中精彩片段與回憶!

《愛情公寓5》第二十二集"一出好戲"讓我們再次看到網絡謠言的危害。這段時間網上、論壇以及朋友圈中也流傳著各式各樣的關於疫情的流言蜚語。

各種評論是博人眼球,充斥著各種負面情緒。那謠言如何能夠被制止呢?

《荀子·大略》中有句話:“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如果站在個人角度來說,這觀點沒錯。

但是如果身為群體中一員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藉著這一集的劇情結合《烏合之眾》,我們來仔細分析留言形成過程,希望能給所有讀者帶來一點點思考。


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烏合之眾

1. 群體是謠言形成的沃土

什麼是群體,普通概念認為群體即是聚集在一起的人。比如:

☆①、讀書時候,同在一個班級的學生可以認為是一個群體。

☆②、工作時候,所有同一個公司也屬於一個群體。

☆③、生活中,共同興趣愛好聚集在一起的球友,牌友也都是一個群體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群體這個詞彙不再受地域、職業領域限制。

在《愛情公寓5》一出好戲的劇情中,所有觀看配音比賽的觀眾都可以視為一個群體。但是他們還不能算是謠言形成的沃土。

只有心理性群體才能滋生謠言。

《烏合之眾》中說到:

“在某些既定的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新的特點,它非常不同於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

這話看上去複雜,但換一個角度就很好理解:所有被黑咖喱醬貼子蠱惑的人都認為是屬於同一個群體。

仔細看下黑咖喱醬帖子標題內容:


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聳人聽聞標題

你覺得這些標題黨好像十分幼稚,一般人如何能相信呢?

其實他並不需要你的相信,只需要用極端情緒在你心中激發起一個固有的概念。

極端情緒就是:憤怒與震驚。而固有概念就是:比賽與黑幕。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每次看到"比賽"這類詞語時候首先想到是"黑幕"這兩個字。

比如《中國好聲音》裡,那英組三次奪冠就有人質疑其中包含黑幕。

當然還有其它例子比如:“專家、富二代”。這兩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

很明顯“胡說八道,為富不仁“”這兩個詞語自然出現在腦海中。

接著出於好奇繼續點擊閱讀文章內容。

其實這時候我們心中已經將比賽黑幕與咖喱醬結合起來。一個具體形象已經出現在你的腦海裡。

☆“咖喱醬=作弊參賽的小人”。

這樣有著類似情緒和想法的人就形成了一個心理群體。他們容易衝動,且極端的刺激起到支配作用,謠言也就因此而來。

所以謠言如果想要制止,"標題黨"取締是最簡單有效辦法。

2. 簡單的邏輯促進謠言形成

上面說的其實歸於心理暗示,只是心理性群體形成的前提。

而接下來必須強化形象,誘導群體想象力,那麼就要運用一些簡單邏輯推理。

《烏合之眾》中勒龐說過:

”一切集體,不管其成員如何,全患有智力低下症。

在群體所採用的各種觀念之間,只存在著表面的相似性或連續性。比如冰這種透明物質放在嘴裡可以融化,於是認為同樣屬於透明物質的玻璃,放在嘴裡也會融化。”

自然簡單表面邏輯更加容易說服心理性群體。過程如下:

☆①、偷換概念。

“販賣豬肉個體戶"="企業老闆”這個形象利用在咖喱醬老爸身上,咖喱醬不自然貼上"富二代"標籤。

那麼我們接著能想到詞語就不言而喻。

☆②、忽略時間。

將咖喱醬老爸小時候非法經營事情隱瞞時間,彷彿發生在昨天一般。

☆③、簡單推論。

“奸商老爸+富二代=咖喱醬內定冠軍"事實”。正如大力說的這基於簡單事情的邏輯難以反駁。


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難以反駁

所以後面在加上"高中考試作弊"這一條事實,為咖喱醬找到很好歷史前科。畢竟慣犯比初犯更難讓人容忍,這一步無疑徹底激發觀眾們內心正義感。

心理性群體到這個時候已經真正成型,併發揮他們想象力構造一個區別於真實咖喱醬的形象。

☆"咖喱醬=作弊前科富二代已是內定冠軍"

"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群體形象化的想像力不但強大而活躍,並且非常敏感。一個人、一件事或一次事故在他們頭腦中喚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

以上說的並非愛情公寓5中特有,在電影《誤殺》中也有著類似的情節。

李維傑利用所有小鎮居民替他作偽證就是利用以下兩點:

☆①、被壓迫群體。

所有受到警方不公正對待的群眾自發形成一個群體,包括公交車司機,餐館老闆頌恩。

☆②、極端的同情。

被警方審訊那一刻李維傑將一家人的不幸形象徹底暴露在公眾面前。引發大家心裡的同情。

接下來劇情不言而喻,所有人不自發做偽證。當然不能忽略暗示作用。


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電影誤殺情節

這些基於腦海中形象的謠言就氤氳而生,而且它們並非嚴密的邏輯能夠擊倒。

比如:胡一菲長篇大論的反擊,張偉發律師函。

它們絲毫起不到作用,反而引火燒身,讓人陷入新一輪謠言當中。

結果就是一菲評選優秀教師排名下降,張偉律師事務所評分下降。

因為此時群體智力已經低下得如同嬰兒、野蠻人一樣,只相信拼湊起來觀念。

這個時候面對謠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

用同情或者說同理心處理謠言。正如賈信文說的“上乾貨,買人設,烘氣氛”。

張偉賣人設——塑造單薄名利律師形象,一菲——"胖女人"自動露面解釋一切。網友理虧心裡自然產生同情。

謠言自此不攻自破。

3.暗示和傳染導致謠言散播

“幾隻羊感到驚恐,很快也會蔓延到整個群體。在聚集人群中間所有情緒也會迅速傳染。”

從呂子喬小蛋糕試吃會中黃阿姨表現就可以看出。

在參加前她們已經接受幾篇帖子暗示,心裡不自覺接受確認"胡一菲是品德敗壞的教師"這個事實。

但是嘴上還是依舊說著客套話,不過只差一個點燃火藥桶的引線。

所以看見胡一菲和呂子喬緋聞的帖子,瞬間情緒爆發並傳染。


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小蛋糕事件

結果就是“呂子喬=違法奸商”。

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例子,比如聞名全國的"鴻茅藥酒"事情。

鴻茅藥酒在廣告中誇大療效的作用,不停不間斷播放廣告。經過這樣重複暗示老人們自然誤認為"鴻茅藥酒=包治百病的良藥"

而事實身為非處方藥它並不能隨意服用。


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鴻茅藥酒事件

“三人成虎”的故事也是源於這個道理。

面對這樣謠言傳染一樣散播是否有解決方法呢?

只能從源頭入手,找出真相。但是到了這個階段必須花費成倍的功夫才可見效。

4.如何才能不受群體非理性干擾?

除了真正隱居室外孤單終老的高人能夠脫離群體。我們每個人都不能真正的遠離群體,或者說我們不可避免陷入不同群體中。

那麼當非理性情緒蔓延,包圍我們的時候,如何脫離盲從呢?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冷靜自己,沉思自己目的。

最快速就是物理方法。洗冷麵,讓自己不安分情緒平復下來。努力回想自己真正的目的,是找尋真相?還是證明對錯。


愛情公寓5:群體性心理佳作《烏合之眾》來看一出好戲中謠言起止

保持冷靜

☆②、不輕易對非自己領域事情下定論。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如果這類事情並不是你知道熟悉的領域範圍,千萬不能著急盲從或者下斷言。不然真相永遠被埋藏在謠言大山下。

☆③、多讀書學習,鍛鍊自己思維能力

擴寬自己知識面,才是獨立思考的基礎。越是缺乏基本常識的人,越容易受到蠱惑。當然學習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思考方法。

結語

道聽途說,德之棄也。

學會判斷,學會獨立思考,廣開言論才能不為謠言所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