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英國,美國面對疫情不著急,不積極,是不是他們有底牌,有殺手鐗?

用戶61403323



日本以及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待疫情的方式基本上是“大同小異”。雖然在“口號”上也喊得響亮,但從實際情況看,也難掩它們心中的那份“不在乎”。也許是認知上有差異,也許是對它們的醫療水平和資源太過自信。總之,在生死攸關之時,它們仍然秉持著開放式的防疫方式。

3月12日,當瑞典的“新冠狀肺炎”確診病例剛剛有751例時,它們立馬“投降”了!宣佈不再統計確診人數,不再對疑似病例和輕症者檢測了!理由是“已經堵不住”了,所以要“退而求其次”的將醫療資源保證醫護人員和重症患者。理由倒也“冠冕堂皇”,但卻也難掩它們“不在乎”的真實心態。


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認為,如果放開檢測的話,英國現在的確診人數估計可能已經達到5000至10000人之間。所以,他認為英國的疫情已經進入防堵,拖延,研究和減損這四個階段中的第二階段,即“拖延階段”。果不其然,在3月13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佈英國疫情進入“拖延”階段。併為此公佈了英國的應對措施。

英國首相約翰遜公佈的主要措施有,(1)停止對輕微症狀者檢測。(2),輕微症狀者在家自行根據常識自救。(3),常洗手,儘量不要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去。(4),事實證明,病毒對老年體弱者威脅大。所以,上年紀的人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安全防護。老年人有症狀後可以到醫院治療。(5),學校不停課,大型聚會暫時“不制止”。是否“制止”,將根據現實情況隨時確定。不難看出,英國比瑞典似乎“更不在乎”。


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靜鳴在抨擊英國的疫情防控時說,英國的做法就是要進行“輪盤賭”。賭什麼呢?賭病毒在傳播過程中會形成“群體性免疫”。陳教授認為,英國的做法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卻無異於是“近乎無情的理性”。更直白的說,也是在賭“新冠狀肺炎”致死率並不高。意思是如果都能夠得到檢測的話,確診病例就會大大增加,而死亡率就會相對降低。在宣佈應對方式時,約翰遜還不忘加了句“科學家的建議是目前這樣做利大於弊”。

其實,美國的做法也是“大同小異”。前一段時間,美國也是不主張進行大範圍的“核酸檢測”。但是架不住媒體和民眾的詬病和呼聲。於是,美國政府宣佈將先投放150萬支試劑盒,加大檢測力度。有人認為美國政府是“改正錯誤”了!其實不然,美國政府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想“降低人們的恐慌度”,以免影響美國經濟。試想,確診病例暴增,而死亡人數卻不可能暴增。那樣的話,死亡率就會降低,人們的恐慌和恐懼就會減少。這可能就是美國政府的真實想法。


從日本的疫情來看,可以直白的說,在經歷過那段時間的爆發趨勢考驗後,日本的一起明顯穩定了!似乎已經被控制住。不過,有有觀點認為日本為了不使奧運會“泡湯”,所以才低調處理。當然,這只是猜測罷了!

從國際社會對待疫情的方式來看,已經形成了“封堵”和“群體性免疫”這兩種形態。顯然,英國和瑞典及美國似乎都在走“群體免疫”這條路。當然,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有專家分析,“堵”可以使疫情得到明顯控制。而“群體性免疫”則有利於疫情在未來的控制,但現在的“代價”有點大。至於優劣,最終還是要靠“死亡率”來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